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纪念邓小平规模空前 意在谏习?

www.creaders.net | 2014-08-21 09:10:49  多维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从高层座谈到省级纪念,从电视剧热播到网民自发活动,近两个月,中国彻底进入“纪念邓小平时间”。如果没有邓小平,我们会怎样?什么才是对邓小平最好的纪念?当中国大范围纪念邓小平的时候究竟在纪念什么?诸如此类的问句伴随着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的临近不断涌现,持续至倒数第二天,纪念规模和已有结论的盘问都几近爆棚。

  先是高层的纪念规格。今年是邓小平百年诞辰之后第一个“逢十”的纪念年份,当局采取了“中共中央主办、七常委出席”这一高规格的纪念形式。形式之外,习近平在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了众媒体解读高规格背后政治密码的最佳素材。于是,便有了基于讲话而延伸出的“六大遗产”之说,即习近平讲话中的六个“最”——最鲜明的政治品格、最深厚的情感寄托、最重要的思想特点、最鲜明的领导风范、最恢宏的革命气度、最光辉的人格魅力。跳出邓公本身,也有人将毛邓二人放在同一天平的两端,而习近平正是那个添加“砝码”的人。毕竟,在意识形态领域“左右纠缠”的情况下,如何理解最高层对二人的评价,会被“左右”两方当做很重要的斗争筹码。或者说,习如何评价毛,如何评价邓,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向何处去”这一宏大的叙事主题。

  长期以来,追求平等、意欲重回毛泽东时代的左派都在抱怨当局不够左,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他们手中的利器和话柄便是中国当前贫富分化日益加剧、社会矛盾激化。而追求自由和法治、意欲超越邓小平“政左经右”走宪政民主道路的右派,则指责当局走了回头路,始终在念口头经,抵制普世价值。就在两方角力难分高下之际,习近平的两次讲话,打破了两派的既定格局,不左不右,不偏不倚,巧妙地避开了毛邓之间的左右冲突,并将二人均评价为“伟大人物”。毛的伟大,在于建国之功;邓的伟大,在于改革开放。

  其次是省级纪念。首都北京、改革开放前沿广东、邓家乡四川、批示设立浦东新区的上海、领导百色起义的广西等地,多种形式的座谈会、研讨会、展览等陆续举行。据统计,迄今至少已有15个省级纪念活动举行。其中,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还在《求是》杂志上撰文谈邓的“南方谈话”;近日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由四川省委幕后操刀,也不失为对省级纪念活动的必要增补。

  除胡春华外,还有哪些高官撰文纪念邓小平?《新京报》梳理结果显示,至少已有12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通过“发表纪念文章”纪念邓小平,包括前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中央外办原主任刘华秋,军事科学院院长刘成军和政委孙思敬。从刊发载体来看,大多集中于《求是》和《人民日报》,与以往并无多大出入。从内容来看,除了重温邓小平理论、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外,纪念文章也借诸多细节还原了一个形象生动、饱满的邓小平。

  作为纪念浪潮的助推者之一,《人民日报》自8月18日起不断推出评论文章。18日刊发于7版、署名“金冲及”的评论文章《作为总设计师的邓小平——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主要回答了三个基本但容易被忽略的问题:什么是总设计师?邓小平对事业的兴衰成败起着怎样的作用?人们为什么把邓小平称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总设计师?19至21日,该报又接连在5版位置以“本报评论部”的名义刊发三篇系列评论,分别为《不改革死路一条》、《没有公平就失败了》以及《对腐败要下得了手》。虽然看似在谈邓小平,却无时不刻不在反照当下的中国。改革、公平和反腐的号角,更像是在向世人表明:作为“年轻版的邓小平”,习近平正是在沿着邓公未竟的改革事业之路径前进。

  提及邓小平,在大陆主流场域,已经有太多的光环和荣誉缠身,因为历史教科书中的邓小平,早已成了一个符号性的存在。在西方媒体报端,邓小平的形象则往往是两个极端,他既是打开中国大门的那个人,是改变几乎所有中国人命运的那个人,却也是一声令下将枪口对准天安门前静坐学生的那个人。党报旗下的《环球时报》摸到了这种两极化评价的脉络,也深谙公众更希望看到一个实实在在的已故领导人形象。21日推出的社评《实话实说世人眼中的邓小平》,正是这种思路的适度延伸。可是该报苦心孤诣营造出来的“实话实说”氛围,更像是在“自说自话”,外界究竟围绕邓在争议什么,冲突点为何,始终三缄其口,导致全篇最终只能在浮于概念的“争议”中来回打转。

  回到问题本身上来,当我们纪念邓小平的时候,究竟在纪念什么?港媒社论《纪念小平,“不忘初心”》,就是对这一问题的具体阐释。毫无疑问的是,今天人们对于“总设计师”诞辰的纪念,不再仅仅关乎国家的拨乱反正,关乎个人的命运转折,更寄予了对于改革开放的深刻认同,对于改革再出发或者再改革、再开放的强烈民意。“重温当年那句‘小平您好’,我们将找到民意的方向,我们将能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唯此,才是对邓小平最好的告慰。”

  同样是告慰,同样是回答什么才是对邓小平最好的纪念,由胡舒立亲自执笔的《新世纪》周刊社评即在文末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实事求是当无禁区。为了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一切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都应冲破,一切阻碍民主和法治进步的禁锢均应摒弃。唯有如此,改革开放才能取得一次又一次新飞跃。”不难看出,如何纪念邓小平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及至当下的执政者能否在追忆邓公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比如冲破条条框框,比如推动民主和法治的中国化进程,这远比口头上的对邓小平这位故去老人的缅怀要有意义。且邓小平作为一个实干家和实用主义者,也乐见“做”多过于“说”。

  纪念邓公,意在谏习?这种思路在电视剧的《邓》剧热播伊始体现得尤为突出。个中逻辑在于,电视剧中充满了诸多敏感历史元素,比如民主墙、大字报、“四人帮”、上海帮,而且随着剧情的推进,人们才更加惊奇地发现,原来尺度之大远不止于此。一些在过去影视作品中避之唯恐不及的“敏感人物”,比如华国锋和胡耀邦,尽管此前在《浴血坚持》等剧集中,胡耀邦也有出现,但故事的背景均止步于建国前;至于在中国政坛上如昙花一现的华国锋,则是首次在电视荧屏上出现。这样的“脱敏”尺度是否令人满意,以及这些“脱敏”是否足够恰当,在经过媒体的一轮讨论后,至少给当局传递了明确的信息:尘封的历史档案是时候破云见日了;在信息喷涌的时代,过多的言论管制只会形成一个又一个“堰塞湖”;适度地有节奏地“脱敏”,并不会导致政局的动荡,反而会汇集起更多的民意……

  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的讲话中有这么一句话,赞扬邓小平“彻底否定了文革错误实践和理论,坚决顶住否定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在《邓小平时代》中有这样一个细节,邓要求写作班子评价毛时,别像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那样对待毛。对毛的错误不能写过头,写过了头,给毛抹黑就是给党和国家抹黑。从中不难看出二人某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默契。多维新闻在《正在唤醒中国的习近平》中也写道,习近平上任后,以大改革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治理,以强有力的反腐治理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他的一举一动传递出信心、勇气和力量。当年,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赞美习近平为“曼德拉式的人物”,这样的称赞是恰如其分还是言过其实,有待今后8年的验证。但目前外界已经不得不承认,习近平上任之初的施政宣言,“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并非政客登台表演的走过场,而是一个政治家对自己政治理想的铿然阐述。

   0


热门专题
1
川普
6
苗华被抓
11
中共两会
2
俄乌战争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中美冷战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万维专栏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叙利亚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