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8月31日以全票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普选问题和2016年立法会产生办法的决定。“决定”对特首普选“连落三闸”,包括提名委员会的人数为1,200人,构成和产生方法与现在的选举委员会相同;最终“出闸”的特首候选人被规定为2-3人;而每名候选人在提委会内均须获得半数以上委员的支持。有声音认为,全国人大常委会这份决定显示出北京在香港政改问题上采取了最为保守的处理方式,27名泛民主派议员也因此声言将在立法会上对政改方案进行捆绑式否决。
由于香港基本法规定,政改方案必须要获得立法会全体议员的三分之二多数(47席)以上才能通过,港府在囊括所有建制派议员的43张支持票后,至少还需要拿多4票才能够避免政改在“五步曲”中的第三步上遭遇滑铁卢,而距离通过门槛的这4票差距,也让现下的局势变得非常微妙。在中央政府并没有给妥协留下太多余地的情况下,摆在民主派面前的选择其实很简单,要么接受在北京决定的框架下普选特首,否则香港就要沿用现行的非普选方案。在立法会内掌握足以左右政改成败的关键少数,泛民应该仔细思考出路,究竟他们应该何去何从?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李飞等三位中央官员连夜飞赴香港为“决定”做解读,抵港后更是行程满档,出席多场活动,显示出中央对香港普选的高度重视,他们的讲话中不乏对泛民喊话的意味,几次强调民主派中的大多数人都是“爱国爱港”的,希望他们不要把一生奉献在街头。而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梁爱诗也呼吁泛民能够冷静考虑有关决定。对此,香港特首梁振英称,“知道有部分人觉得决定和自己的理想有一定差距,一些人有激情,但激情之后又怎样呢?有普选总比没普选好,如果政改被否决,继续维持1,200人的选举委员会选举,500万人只能坐在家中看电视,而不是去票站投票。”曾任香港立法会主席的全国人大常委范徐丽泰则表示,“迈向普选的第一步走稳了,大家对普选有了足够的经验,将来才可能跑起来,现在愿不愿意迈出这一步,球在泛民主派手中,也在全港市民手中。”
而多份香港主要报章9月2日的社评中,亦均有评论全国人大的决定。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苹果日报》之外,绝大部分报章都未有批评中央背弃让港人实现普选的承诺,反而紧贴中央的官方立场,认为香港特首普选须与“国家安全”取得平衡,称激烈行动无助争取共识,泛民阵营应该坚持以和平非暴力的手段争取民主,与激进势力划清界线,顺应民意考虑“袋住先”。有分析指出,虽然在人大常委会“连落三闸”之后,民主派候选人突围而出的机会极微,但如果他们能够做到“挟民意以令特首”,成为“造王者”的话,那么即使今天是受到封杀的弱势阵营,日后未必不可以因为政治筹码的增加而变强。因此,泛民在愤怒过后,抗议过后,就应该理性务实地促成香港民主向前发展。无论事态将来如何发展,都应该避免让香港陷于动乱的局面。
在现时的大环境下,手握关键票数的泛民主派如何抉择,关乎到香港未来政制发展的命脉,七百万港人对此拭目以待。他们固然可以指责在人大全面“落闸”后,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彻底沦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抱怨港人心目中最理想的选举模式已经告吹,甚至批评“决定”为香港的社会秩序蒙上阴影,管治困局将更加难以纾解,但这是否意味着他们应该义无反顾地“抱团”否决政改方案呢?
新民党主席叶刘淑仪的说法或许可以代表相当一部分人的观点,她称,“尽管全国人大对普选设置了一些限制,但仍然有很多的回旋余地,民主派进行阻挠是错误的。如果他们否决方案,那将对他们自己的政治前途不利。”她的党友田北辰也指出,即使最后“出闸”的全都是建制派的候选人,情况也会与现在的“小圈子”的选举有很大不同。毕竟,届时香港选民将会有一个真正的选择,而获胜的候选人也需要对选民负责,这无疑将有效改变中国官场长久以来“唯上不唯下”的弊端。
以上可以看出,无论是港府、建制派还是传媒,都在力推香港的政制向前发展,而实现普选,不再让政制原地踏步早已成为香港社会的最大共识。手握政改的否决权让泛民主派能否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回心转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他们可能仍需向支持者证明自己“有所作为”,但其实很多民主派人士心中也都明白,用“占中”逼迫中央让步的策略已经宣告失败。北京把话挑明,令民众支持他们静坐示威的力度在下降,预计加入抗争行列的人数也将比预期的少,因为香港人的思维讲求务实,这一点连“占中”发起人戴耀廷也毫不讳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了香港社会的整体利益,同时也是为了自身的政治前途考虑,民主派仍应从大局着眼,与港府进行真正的沟通,特别是在提委会界别组成及产生办法等可循香港本地立法的方面聚焦讨论。在中央、港府和建制派已经将政改的球传到他们脚下的时候,能否把握住临门一脚的大好机会命中目标,考验民主派政治智慧的时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