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3日,中国打破此前只有重要年份国庆日才举行大阅兵的传统,以前所未有的高规格纪念了抗战胜利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阅兵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也凸显出中国领导人在对待国家和世界发展的看法上的一系列新动向。
大国气度
习近平在讲话中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描述为“这一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必须指出的是,这是多年来在所有相关的纪念活动上,中国领导人第一次直言提及“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无论是建国50周年、60周年国庆日阅兵讲话,还是自抗日战争胜利以来所有逢十纪念日上中国各级领导人发表的抗日纪念讲话,此前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一次曾经将中国自我定位为“世界大国”。事实上,此前中国政府所使用的标准说法是,抗日战争的胜利“终于实现了民族独立”“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甚至是“表明了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与“重新确立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之间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而对中国世界地位的不同定义有其深刻的历史和道义根源。众所周知,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孱弱无能,而新中国建国后又遭遇了敌意重重的国际环境,由于国共两党关于正统地位的争议长期存在,而中国国力有限难以伸张自己的主张,导致了抗战结束七十年来,中国的二战战胜国地位形同虚设,同盟国盟友身份也早被意识形态与地缘政治因素所掩盖。
已有许多评论文章指出,本次中国在9·3胜利日的纪念活动中大费周章,意在改写战后中国遭到冷遇的不合理世界格局,阅兵式前中宣部副部长王世明也开诚布公地坦言,“关于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西方一些人一直缺乏客观公正的认识”。但是,改变中国国际地位的合理方式显然并非组织盛大阅兵本身,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强调中国的大国地位至关重要。二战同盟国成员多达51个,但最终签署《开罗宣言》的国家不过苏、美、英、中四国而已,也因此,要强调中国的二战贡献和在战后秩序当中的分量,就必须从中国的大国地位入手。
事实上,中国从来都是一个世界性的大国,即使在连遭外敌入侵、国内战乱连年的情况下,也从未改变它作为大国的事实。只是,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的苦难历史给中国留下了过于深刻的伤痕,即使在时移世易、中国越来越发展成为世界中心之一的现在,大多数中国人仍然缺乏大国意识,中国领导人也始终缺乏宣告中国早已是世界大国的勇气。改变战后秩序中的不合理之处,并不仅仅针对的是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定位,更关乎中国人对自己的定位,习近平在其讲话中不但高调申明中国是“世界大国”,而且强调中国是“重回大国地位”,正是着眼在这一点上。
被淡化的政党色彩
习近平讲话中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在其长达1600余字的讲话当中,仅有一次提到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在讲话结尾谈及中国未来的时候,习近平说:“前进道路上,全国各族人民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向着我们既定的目标继续奋勇前进!”
这与此前所有中国领导人的发言都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果说,习近平本次讲话与1999年及2009年阅兵式上的中国领导人讲话,是因前者围绕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展开,后者则聚焦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历程展开这一主题上的不同,而出现话语侧重点的不同的话,那么对比习近平本次讲话与此前四次抗战纪念大会上的领导人讲话,就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奥妙。
2005年,胡锦涛在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讲话中称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下”进行的,并且“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1995年,江泽民在抗战胜利50周年的纪念讲话中也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是中华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回顾此前中国领导人对抗日战争的描述,“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都必然获得特别强调,但在习近平的讲话当中,他所强调的只是“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壮举”。
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三代中共领导人齐聚天安门阅兵式
这种措辞上的改变意味着中国大陆官方对抗日战争定位的变化。多年来,中国大陆对抗日战争的历史描述一直是最大的争议焦点之一,就在本次阅兵式前,台湾“总统”马英九刚刚再次对大陆方面的历史描述措辞表示过强烈不满。事实上,大陆方面多年来对抗日战争的宣传方向存在偏颇之处,也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针对历史问题的“纠偏”就已经开始持续发力,但直到习近平的阅兵讲话之前,这最关键的一步始终没有迈出。
习近平不再提“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不再提“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而将抗日战争主体完全界定为“中华儿女”、“中华民族”,意味着中国政府终于走出了党派之争与历史阴云,开始允许抗日战争恢复其首先作为民族解放战争的本来面目,也为未来两岸在历史分歧上的进一步和解打开了大门。
和平道路与绝不称霸
习近平在其1600字的讲话当中18次提及“和平”,直言不讳地承诺“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并雷厉风行地当即宣布“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无疑成为他本次讲话中最为抢眼的亮点之一。
当然,裁军决定并非临时起意,无论是中国国内还是国外,也已经有许多观点指出裁减员额的决定是解放军更大规模的改革的其中一个部分,但是,结合习近平“绝不称霸”的承诺和反复重申的“和平”一起,选择这一时机宣布裁军决定,其所要传达的意义是非常清晰的:中国希望打消其他国家对于中国发展道路的疑虑。
与每一次领导人讲话都会重申的“和平发展道路”不同,“绝不称霸”一词中国并非首次提及,但却是第一次由最高领导人给予如此力度的强调,也是第一次在阅兵和抗战纪念场合提出。这种变化的原因丝毫不难理解,在此前的六十余年里,中国称不称霸的问题从未成为一个问题,或者说,世界从未认为中国“可能会称霸”。如果更进一步,则更本质的问题则是:此前中国根本不曾有过称霸的能力。
自习近平上台以来,随着东海、南海领土争端纷纷引爆,中国在外交争端上显示出日渐强硬的态度,世界则猛然间意识到,经过三十年飞速发展的中国如今已经有了投入世界霸主位置的争夺中去的能力,而对中国军力日益发酵的担忧则成了如今亚太地区紧张局势的根源。
公平地说,中国在最近几年中外交政策和对外姿态上的巨大转变是有目共睹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认为中国的崛起对地区稳定造成了威胁的看法有其合理性。但是,更应当承认的事实是,任何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以及国际姿态,最终都必然是需要与其综合国力相匹配的,世界不能期待一个已经拥有足够实力的国家永远做国际事务谈判桌上的弃权票,这种转变既是自然而然的,也是不可能强行扭转的。
中国多年来反复重申,中国不会走向侵略扩张,也无意改变当前国际秩序,如今习近平的声明则是这种态度的进一步凸显:他强调,中国会“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人民将“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中国人民解放军则要“忠实执行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使命”——言下之意是,此后的中国不但会自己坚持和平发展,也会更多地参与到世界和平事务中来。
强调和平的同时不否认扩张国际影响力的现实,这正是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走到今天,多年持续的“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应当说,习近平此言既是给世界的一个明确答案,一颗某种意义上的“定心丸”,但同时又是对周边反对中国发展的怀抱疑虑的国家的一次强硬回击:正如解放军的裁军和改革,目的是优化军队作战能力、更好地维护中国海外利益一样,中国已经势必要更多地“走出去”,承诺“绝不称霸”的背面是提醒世界中国早已经有了尝试“称霸”的实力,在不会改变和平道路的同时,中国的发展也无人能够阻挡。 (霍娜 撰写)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一股暴跌潮,正在席卷全国 |
2 | 如临大敌 中共密件热传 |
3 | 中国市场突传重磅利空 |
4 | 美国股市传出大消息 |
5 | 全场傻眼 中国学者丢人丢大了 |
6 | 突然!一封“倒习书”疯传 |
7 | 下跌速度之快令人震惊 北京彻底露馅 |
8 | 大权旁落?习最新讲话再现异常 |
9 | 中国的大萧条,就要来了 |
10 | 朝鲜士兵遭屠戮画面被公开!乌军直呼“不敢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