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亮剑债务魔鬼 新任朱镕基生死抉择

www.creaders.net | 2016-04-29 08:29:33  多维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中国债市已进入高危期。陆媒第一财经近日公开数据统计,截至目前,中国境内提示债券违约风险的发债主体已接近40家,涉及债券超过50只,金额约为600亿(1人民币折合约0.1544美元)。主要涉及钢铁、水泥、煤炭、化工、有色金属、造船等产能过剩领域。

  随着刚兑制度被打破,央企国企“信仰神话”正式破灭。截至27日,中国企业至少有103只债券共1,009.1亿推迟或取消发行,金额大约是去年同期的3.4倍。此外,中诚信国际对信用债公开评级变动的跟踪结果显示,今年迄今至少发行人主体评级已发生33次下调,较去年同期的17次几乎翻番。

  今年一季度,在政府基建和房地产回暖刺激下,中国经济小幅反弹,受此影响,一些原材料和能源产业告别亏损。数据显示,中国钢铁业3月利润增长38.9%,而1—2月则下降72.9%。随着钢铁价格的回升,一些停产或检修的企业纷纷开始复产。

  不过,在很多业内权威看来,目前钢铁等原材料价格回升,并非纯粹需求所拉动的,而是过去减产太多导致的一个回归。如果所有企业都复产,那么价格大幅回落是必然现象。况且,倘若政府和央行考虑到通胀因素,被迫减少刺激力度,产能过剩问题将更加严重。

  正常情况下,一个企业如果出现债券违约,必然要遭到市场清算。作为参与者出于规避风险,投资也更加趋于谨慎理性。但中国现实环境下,作为债券发行人央企国企,通常以政府财政和信用做担保,长此以往,逐渐在债市上建立起“信仰神话”——不可能出现债务违约。这构成市场基金、银行机构等乐观的理由,从而酿成潜在风险。

  目前,中国银行理财产品规模扩张到20万亿,很大比例以委托的方式,让各大基金等金融机构管理。考虑到债市投资风险偏低、能获取稳定收益,央企国企债券成为热衷投资对象。倘若债市接连不断出现违约,导致理财产品出现亏损,自然牵涉到银行资产,并且,很可能诱发恐慌现象,引发银行理财产品大规模赎回,反过来加剧债券股票等金融资产抛售潮。

  此外,也有分析预测,中国债市繁荣是建立在央行宽松货币环境基础之上。倘若随着通胀上升,央行采取紧缩货币压制通胀,结合债市违约频发,中国债市很大程度将丧失融资功能。众多央企国企将丧失融资渠道,彻底陷入资金枯竭的困境中,倒闭破产潮是大概率事件。

  既要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又要维系货币宽松环境,为经济结构调整腾挪空间,还要应对国企央企连锁破产倒闭潮, 此外也要应对美联储加息,引发的资本外流风险。可以说,繁荣浮华的经济背后,中国政府和央行可谓步履维艰。随着改革空间逐渐缩窄,剩下的均是难啃的硬骨头,如果缺乏纵深改革的动力和勇气,经济很难出现根本性反转,处境将越发艰难。

  人有生老病死,经济也有繁荣和萧条周期,关键在于政府和企业如何共同应对。无论英国、日本还是韩国,这些国家上世纪发展过程中,均遭遇过挫折,但均坚持走市场化发展道路,才逐渐摆脱低谷迎来繁荣。

  以英国为例,作为曾经“日不落帝国”,上世纪70年代经济绩效非常低下。1970—1979年,英国经济平均增长仅为2.2%,而通胀率年均高达12.5%。国企负担沉重,企业创新停滞不前,英镑贬值愈演愈烈(英镑购买力在二战后30年中下降85%),这迫使后来撒切尔政府采取了大刀阔斧的私有化改革。此举至今仍被许多左翼人士所抨击,但事实证明,英国经济经历改革后得到彻底扭转。

  中国上世纪90年代也效仿英国,采取大规模私有化改革。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缺乏健全的资本市场和机构投资者,缺乏强大的社会和舆论监督,交易制度未公开化、透明化,配合社会补偿机制不完善,几千万国企职工沦为改革的牺牲品。很多人将此归咎于市场经济本身,实在有失公允,归根结底,在于当时社会缺乏制衡机制,普通民众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

  经历新世纪一轮繁荣周期之后,目前,中国经济遭遇比先前更加艰难的改革调整期,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后期,政府通过“甩包袱”,辅之基础建设、促进对外出口, 加入世贸组织,使国内经济度过难关。那么现阶段,随着外部需求疲软,政府投资乏力,人口红利消退,政府必须通过自我瘦身,结合完善市场环境手段,才能推动经济真正实现触底反弹。

  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家之争的竞争,更大程度体现在企业层面上,自由的市场环境、完善的法律制度、健全配套的基础设施,低成本高效的公共服务,才能孕育出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集群。消除政府和国企垄断,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当经济资源(劳动力、土地、资本、各种生产要素)大多被低效领域裹挟时,经济发展僵化停滞是必然现象。

  总体来说,中国债市风雨飘摇背后,说明驱动中国经济发展30年的粗放型模式已然到达临界点,中国经济需要相比过去规模更大、涉及面更广、触及利益更深的动态式调整,才有望实现涅槃重生。希望当下决策者能够超越朱镕基,通过大刀阔斧改革,为中国经济重新注入强大活力。

   0


相关新闻
发言3分钟被打倒20年 朱镕基不堪回首的往事
热门专题
1
中美冷战
6
AI
11
苗华被抓
2
川普
7
中共两会
12
美国大选
3
俄乌战争
8
大S
13
以哈战争
4
万维专栏
9
洛杉矶大火
14
巴黎奥运
5
何卫东
10
叙利亚
15
三中全会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