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九大会期过半,今天(10月22日)晚间,迎来了第七场集体采访。
中国军网在上午11点就已经挂出群访预告,接受采访的4位军队代表分别来自外交、科研以及一线部队:军委国际军事合作办公室参谋刘芳、陆军第74集团军某合成旅两栖装甲突击车车长王锐、空军航空兵某团团长刘锐、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教授王飞雪。
为什么会这四人?简单梳理后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发现,他们背后均有着自己为人称道的故事。
遭遇策反的女翻译
今年44岁的刘芳出身于军人家庭,除了军委国际军事合作办公室参谋这个头衔,她还是我军一位杰出的女翻译。
高中毕业后,刘芳以优异成绩考入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毕业后走上外交岗位,多次保障了党和国家以及军队领导人接见外宾活动。然而,对于一名女军官而言,军事外交工作除了要付出努力和汗水外,还要面对其背后的暗流涌动、刀光剑影。
2006年底,刘芳赴某重点方向国家执行任务,在该国机场的洗手间里,一位女子突然拦住她,说有一位老朋友写了个字条给她。刘芳说:“当时我说,我不明白她在说什么,并没有接她递过来的纸条,但是那个女子说,如果我不回电话,那位老朋友将非常失望。”
刘芳迅速离开洗手间与代表团会合并报告此事,代表团要求她提高警惕。两天后,在代表团下榻宾馆,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刘芳意识到,这是一起有预谋的拉拢策反行动,对方绝不会善罢甘休。“我立即将有关情况向代表团进行了报告,我们通过有关渠道向对方提出了正式交涉,一方面是表明我们的立场态度,另一方面是要求对方做好安保工作,确保此类事情不再发生。”
坚定的政治信仰、过人的胆识和专业素养让刘芳迅速成长为我军优秀的女翻译,“作为一名军事外交工作者,其职责就是贯彻党中央、习主席的战略决策,拿出主意,落实到位。”刘芳表示,这个职责被军委国际军事合作办公室领导形象地概括为四个字:“战略分忧”。
另外,政知君还注意到,10年前刘芳同样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对此,刘芳对媒体表示:“期待下一个十年,我们的国家、军队更精彩!”
创集团军纪录的“90后”
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班长王锐身上烙印着“90后”的标签,在军队党代表中绝对算是最年轻的一批。
梳理媒体报道得知,这个“90后”不能小看。
王锐高中毕业入伍,并不算典型的“高学历”。对此他耿耿于怀自己理论底子薄,入伍后便坚持写日记、读理论原著,他的读书笔记已经写满12本共10余万字。同时,王锐在部队拿到了大专文凭,正在攻读本科学历。
除了“啃书本”,实际操作上王锐更是一等一的高手。
2009年,19岁的王锐入伍第一年就成了全师唯一一名能够驾驶两栖装甲突击车下海的新兵,2014年,他创下了集团军首个入伍5年就考取特级驾驶证的纪录。有一次,王锐所在连队担负海上夜间驾驶课目试训任务,这项试训在全军是首次。当时,王锐主动请缨驾驶战车夜间下海,进行全军首次试训。过程中,他发现两栖突击战车夜间驾驶有时跑偏,并收集了130多项第一手数据,总结出装甲车夜间驾驶纠偏法,将航路跑偏降低到1米以内,被广泛推广应用。
截至目前,王锐所在的809战车车组先后4次向军委领导汇报演示课目,7次担负课目示范任务,3次参加两栖装备改装试训,11次打破训练纪录,荣立集体二等功、三等功各两次。
给改装轰-6K提意见的“战神”
今年38岁的刘锐是我军首批改装轰-6K的飞行员,曾飞过7种机型,现任空军航空兵某团团长,特级飞行员。除去二等功荣誉、“全军优秀指挥军官”等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外,刘锐更为人所知的是他另外一个绰号——“战神”。
近年来,刘锐与战友一起征战南北,在一批飞行员中脱颖而出。前不久在吉林举行的“航空飞镖-2017”国际军事比赛中,他们驾机与外军战机同台竞技,最终凭借过硬素质斩获冠军,让“战神”威名响彻国际赛场。
过硬的技战术素质,让刘锐成为改装轰-6K期间新机首次投实弹以及极限坡度验证等重难点课目的飞行员。而后,他和战友提出的40余条改进意见全被工厂采纳,为轰-6K的改装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年少成名的“北斗”功臣
大家对王飞雪这个名字或许不熟悉,但提起他从事的科研工作,无人不知。我国自主研发的导航系统“北斗”,从无到有再到不断成熟、壮大的过程中,王飞雪从没缺席。
1971年出生的王飞雪在上世纪90年代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那时他在国防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95年,得知我国北斗导航卫星工程地面设备研制遇到重大技术瓶颈后,王飞雪和2名同学主动请缨,创造性地拿出一套全数字快捕精跟技术方案,“冒昧”地闯进我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奠基人、中科院院士陈芳允的家中,请求承担攻关任务。
而这个曾被一些专家认为“不可能实现”的技术方案,被他们历时3年、在一间10平米的小屋中一举攻克,成功研制出北斗一号全数字快捕与信号接收系统,突破了长期制约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工程的瓶颈,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那一年,王飞雪24岁,解决了一众专家十数年止步不前的技术难题,从此声名鹊起。
与“北斗”结缘后,这一干就超过了20年。这些年里,王飞雪不但是“北斗”的见证者,更是奉献者。
在新华社的报道中曾这样描述这位“北斗”功臣:“在北斗问天征程上,每一个耀眼的年轮、每一座矗立的丰碑,都镌刻着一个名字:王飞雪。”
2007年4月,我国北斗二号第一颗卫星发射升空后,遭遇强烈电磁信号干扰,无法进行正常通信。问题如果不能尽快解决,即将组网的10多颗卫星将无限期推迟发射,已发射的卫星也无法实现预期目标。面临强大压力,王飞雪团队临危受命,短期内攻克了这个技术难题。3个月的攻坚阶段,技术人员困了就浇浇凉水,饿了就啃方便面,最终他们拿出了抗干扰能力提高1000倍的解决方案。
而这些,只是王飞雪团队20多年来的缩影。目前,这个团队已经从当初的3个人扩充成200多人,是“北斗”系统最为核心的研发单位之一。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如临大敌 中共密件热传 |
2 | 一股暴跌潮,正在席卷全国 |
3 | 中国市场突传重磅利空 |
4 | 全场傻眼 中国学者丢人丢大了 |
5 | 美国股市传出大消息 |
6 | 大权旁落?习最新讲话再现异常 |
7 | 危急,中南海风暴要来了 |
8 | 突然!一封“倒习书”疯传 |
9 | 朝鲜士兵遭屠戮画面被公开!乌军直呼“不敢 |
10 | 中国的大萧条,就要来了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