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波虽然去世了,但他仍然对于中国有着影响和困扰。最近,美国再次触及中国“刘晓波”这一敏感神经。
中共究竟该如何迈过刘晓波这道坎?
美国参议院2018年2月12日通过由共和党籍议员克鲁兹提出的议案,以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中国异见人士刘晓波为首都华盛顿中国大使馆门前的广场命名。对此,中国外交部2月16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警告说,美国参议院通过的有关议案,违反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中方坚决反对。如果议案得以成为法例,将造成严重后果。中方敦促美国国会停止审议有关议案,也敦促美国行政当局制止这场政治闹剧。
这件事最早发生在2014年,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议会议长蒙德尔森提案吁美国国会将将华盛顿国际路中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国大使馆所在的3505号门前的一段以中国异议人士刘晓波来命名为“刘晓波广场”。若改名成功,中国驻美使馆地址会变为刘晓波广场1号。2016年2月16日,奥巴马政府表示将否决该项议案。
其实如果就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来说,相较而言,民主党更为强调意识形态。而此次由共和党议员提出,再联系此前“锐实力”话题在国际舆论的热炒,给人以意识形态之争重燃的感觉。
以他国政治犯作为路名,美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冷战时期就曾做过。当时美国以安德烈·萨哈罗夫这位苏联异议人士之名,将苏联驻美国大使馆门前的“第16街道 ”重新命名为“安德烈·德萨哈罗夫广场”。而在文革期间,中国的红卫兵也曾把美国驻北京联络办公室外的街道改名为“反帝路”,并把苏联驻北京大使馆外的街道改名为“反修路”。
抛开国际意识形态之争,对于中国而言,中国仍然无法迈开“刘晓波”这个砍。2017年7月13日,刘晓波在中国东北沈阳一家医院因肝癌晚期医治无效病逝,享年61岁。而从刘晓波被查出病情并被曝光到保外就医开始,到最后病逝,再到之后刘晓波遗孀被中共非法监禁和监视,不仅暴露了中国政法系统安排失当,也显示着中共文宣系统对外沟通失效,进而导致流言四起,让整个事件火上浇油,国家形象受创更深。
更重要的是,中共如何对待刘晓波,背后是外界观察中共政权如何面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多维新闻此前在《社论:必须重建对知识分子的认识》表示,知识分子不仅是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者,他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还承载着对于时代和国家的责任。基于知识结构和思想认识的差异,不同的知识分子有不同的观点甚至是偏激的表达十分正常,但是不少官僚过度反应,不把知识分子当成“自己人”看,时刻提防,甚至污名化为“敌对势力”,难言现代化。希望刘晓波是最后一个被如此对待的知识分子,希望中国政府能以更宽容的态度面对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