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资料显示,王健出生于1961年12月,天津人。
1983年毕业于中国民航学院(现中国民航大学)经济管理系航空经营管理专业,之后分配到中国民用航空局计划司任科员;
1990年,他与同在中国民航局计划司任过职的陈峰、李清等人到海南,被任命为海南省航空公司运输业务处处长,后升任副总经理,及海南省航空进出口贸易公司总经理。
1999年由海南省航空公司改制后的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现海航控股, 600221.SH )上市时,王健任副董事长兼常务副总裁。
创业25年,在质疑声中带领海航跻身世界500强
在25年的时间里,海航从一家偏居小岛的地方航空公司,跃升为总资产规模约1.6万亿元、年收入近7000亿元的综合性商业集团。2015年,海航首次登上《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位列第464位;2016年,升至第353位;2017年,又升至第170位。
而这样的成就,与陈峰、王健等一众创始人的奋斗自然密不可分。
30年前,海南经济特区横空出世。在“十万人才下海南”的浪潮中,王健、陈峰带领着李菁、陈文理、李先华等一批年轻人为了一个“蓝天梦”奔赴海南,开始了海南航空的艰难创业历程。
创业之初,正是海南房地产“虚火”最旺的时候,土地一天一个价,房价一天一个样。手上仅握1000万元启动资金的海航人,一度为巨大的资金缺口发愁。
《中国经济周刊》报道称,海南省当年的财政实力距离蓝天梦还十分遥远,一年的财政收入不够7亿元,而买一架波音干线飞机就需3亿多元。
海航集团副董事长李先华回忆称:“当时要求航空公司必须要有航空器,有启动资金。但没规定航空器是租的还是买的,海航就租了飞机。”最终,海航以“借机生蛋”的方式来向中国民航局申请运营许可,获得了经营许可证。
在克服了体制、资金等重重困难之后,1993年5月2日,海航开始正式运营。开航的第一个航班从海口飞北京,时任副董事长的王健亲自担任值机员,为旅客办理值机手续,同时又担任服务引导员,亲自送每一位旅客上机。
1993年,王健和陈峰两位创始人决定去美国碰碰运气,这也开创了中国企业赴海外融资的先河,有了后来广为流传的“十进十出华尔街”的故事。
1995年,在国内企业对融资概念尚且懵懂的时候,海南航空成功募集外资股2500万美元,占股25%,成为第一家中外合资航空公司。
而后,搞融资性租赁、经营性租赁,再进入B股、A股市场,海南航空抓住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每一次改革机会来解决海航的资金紧缺问题。
2007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正在酝酿,面临“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形势,王健要求,“做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提前谋划、决后而定、定后而行,这样海航事业才能够基业长青,长盛不衰”。
在2008年1月的海航集团年度工作会议上,王健将这一年定位为“海航战略转型年”。之后的3年时间里,海航内部开始了一系列改革,以应对这场危机。
2011年,养精蓄锐数年后的海航制定并实施追赶世界一流标杆企业的“超级X计划”,确定“到2016年,集团收入达到6000亿元”的目标。这是一个要冲击世界500强的计划。
王健分析说,“从世界500强企业中的美国企业的成长历史来看,绝大多数都是经过数次,甚至数十次的兼并整合而成长起来。”如GE在杰克·方尔奇时代先后收购了900项业务,交易额达1500亿美元。
为冲击世界500强,海航采取了同样的策略。海航随后在全球展开了一系列激进的并购行动,正式开启了全球化发展的序幕。
这3年,掀起了海航国际化发展的第一个小高潮,海航集团总资产逆势大增近350%。而真正的国际化高潮,在2013年之后到来。这一年,海航围绕航空旅游、现代物流和现代金融服务业进行全球化投资布局。
据海航集团副董事长李先华给出的数据,从2015年初到2017年3月底,海航集团已交割完成的海外投资项目共28个,总额约255亿美元(约1760亿元人民币(专题))。
期间,海航收购了从法国到非洲的一系列航空公司的股份,购入了多个机场和酒店,并将触角伸向物流、保险、期货经纪、云计算、大宗商品交易和地产等领域。
如此,在一轮惊心动魄的全球化并购之后,海航从中国南方小岛上偏居一隅的地方航空公司,一跃成为全球引人注目的跨国企业集团。
今年5月,海航集团刚刚纪念其创业25周年。在5月2日的庆祝大会上,海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毛超峰出席会议并讲话。海航集团官网介绍称,自1993年创业至今,海航已历经25年的发展,从单一的地方航空运输企业发展成为大型跨国企业集团,致力于“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经济四流融合发展。
今年年初,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根据海航集团官网资料梳理发现,当时其业务版图已经涵盖科技(海航科技)、旅游(海航旅游)、金融(海航资本)、不动产(海航实业)、物流(海航物流)、现代金融(海航创新金融)六大业务板块,总资产高达1.6万亿元。
在总量1.6万亿元的资产当中,海航境外总资产超过3300亿元,旗下境外企业数量45家,境外员工就多达近29万人。
从“买买买”到“卖卖卖” 企业的发展有很多路径,资本助威下,海航选择了并购这条捷径。而这条捷径成就了曾经的海航,也造成了如今海航的困局。
从2017年下半年海航突然陷入流动性危机中,25年的高速扩张戛然而止,海航不得不从“买买买”模式切换到“卖卖卖”模式。
今年初,海航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峰公开承认,海航因进行了大量并购出现了流动性问题。长江商报报道,北京一大型投行人士分析,高负债、加杠杆扩张的海航集团,在去杠杆、风险排查背景下,或面临较大的资金链压力,甩卖资产断臂求生是其要务。
海航集团的债务压力有多大? 根据海航集团发布的2017年年报,2017年海航集团的资产规模高达1.23万亿元,但其负债也从2016年的6034.72亿元攀升至2017年的7365.02亿元,同比增长22.04%,有息负债规模达5701.06亿元,同比增长21.82%,净增加1021.22亿元。其中,短期借款高达1260.62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达558.11亿元。
与此同时,海航的财务费用也节节攀升,2017年,海航的利息支出高达318.47亿元,应付利息还有37.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1.46%、31.32%。
巨大的资金压力下,海航集团180度转身进入“甩卖”模式。从2017年下半年的每个月几乎都有资产出售。
去年8月,1.8亿元出售海冷租赁75%股权,9月0.16亿元出售莱织华印务10.27%股权,11月出售一卡通广告100%股权和NH酒店集团1.14%股份,交易价格分别为10亿元、1.6亿元。12月,将海洋花园95%的股权以2.3亿元出售。上述交易合计为62.76亿元。
进入2018年,海航集团甩卖资产的步伐明显加快。
据财新统计,今年年初以来,海航集团已经宣布出售了包括希尔顿酒店、香港(专题)启德地产项目及部分德意志银行股权在内的多宗资产,交易总作价约1100亿元人民币。
值得注意的是,海航集团的困境也影响到旗下的上市公司。据统计,海航系旗下目前有10家A股上市公司和6家港股公司,它们分别是:海航基础、供销大集、海航投资、渤海金控、海航科技、海航创新、凯撒旅游、海航控股、海越股份、*ST东电和香港国际建投(00687)、海航科技投资(02086)、CWT INT’L(原海航实业股份)、航基股份(00357)、嘉耀控股(01626)、海福徳集团(原KTL)。
其中,海航基础、供销大集、海航投资、渤海金控、海航科技、凯撒旅游、海航控股等7家A股公司仍在停牌中。
去年11月和今年2月,标普两次下调海航主体信用评级,从b+下调至ccc+。而在此期间,海航系多笔新发债券,不是利率高企,便是发行失败。
根据财新网报道,海航目前正处于战略收缩期。预计年内海航还将有更大规模的资产处置计划,全年资产处置金额或在3000亿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