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贸易战目标是速胜,中国不应被美国的节奏带着跑(图源:AP)
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继7月6日中美互相加征340亿美元关税,7月10日特朗普政府公布对华2,000亿美元征税清单,中国商务部在回应时对美方的行为感到震惊。
无论中方是否做好了准备,美国都要同中方打贸易战,这是毫无疑问的。
既然大战无法避免,我们要问的是,如何判断贸易战的胜败,胜败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中国该如何看待贸易战的胜败。不能承受失败的对垒本身就是危险的,不清楚什么是胜利的战争也终将陷入迷途。大战持续升级,中国必须有清晰的战争目标和胜败标准。
美国曾多次主动挑起贸易战,产生影响比较大的是对日本和欧洲。
不难发现,美国有明确的目标,那就是让增强美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改善美国大规模逆差的状况。美国在长达30年的对日贸易战中实现了自身目标。这中间影响最为广泛的是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和英国的财政部长及中央银行行长在该背景下签署《广场协议》。日本由于只是想要解决同美国的矛盾,并没有应对贸易战的清晰目标。日本当时也是同意签署广场协议的。随后的日本经济衰退根本原因在于,日元升值压力下日本央行错误的货币政策。
二战后,美欧之间的贸易战也多次爆发。比如1962年,当时的欧共体瞄准美国农业中的冷冻鸡肉产品,施加关税壁垒,美国向国际贸易组织(WTO)的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起诉,但为了缩短“战线”,美国国会通过了《1962年贸易扩展法》直接授权总统对贸易保护做法进行还击,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对从欧洲进口的土豆和卡车等商品征收报复性关税。双方和解后,欧共体元气大伤,美国却形成了写进《1974 年贸易法》的“301条款”。
美欧鸡肉之争,美国作为反击一方不恋战不纠缠,快速采取反制措施赢得了胜利。欧洲虽然是主动打贸易战的一方但却输掉了贸易战。
习近平多次说过功成不必在我,中国打贸易战需要这样的理念(图源:新华社)
以往,美国在贸易战上,无论是主动出击还是被动应对都有一套清晰的逻辑。面对美国这样的对手,中国要有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同时也要认识到贸易战不会速胜。中国在反击时既要有美国当年的决断,同时也不能够重蹈日本因自身货币政策错误而失败的覆辙。
而有战就有胜负,今天中国前所未有能够经受得住贸易战带来的波折。中国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人民的长远利益,是国家的和平崛起。因此,中国打贸易战的目标不是为了维护短期的眼前利益,应该以中远期的长远眼光计算所有的胜败得失。
如果眼前的贸易摩擦胜了,但会造成长远的不良影响,不是中国需要的。如果是为了长远崛起的大势,择机做出策略性让步或者输了这轮贸易战,也是可以承受的代价,是值得的。
只要中国崛起的大趋势不被打乱,中国的战略机遇期仍然保持,贸易战怎么打、打成什么样都可以。为长远利益而牺牲眼前利益的策略性妥协并不是认怂,而是另外一个层面的积极有为。
特朗普(Donald Trump)谋求四年任期顶多谋求连任,他要的是自己在任时有政绩。中国领导人的眼光和诉求应该是更长远的未来,不是某个任期。
要以发展的眼光和长远的眼光看问题,不被贸易战遮蔽中国发展的大局,同时也不因贸易战就影响中美关系的长远布局。
贸易战是持久战,有某个阶段的胜负,但是终极的目标仍然要以国家的整体战略目标为标准。拎清了这个看待贸易战的总思路,就不会过分在意贸易战今天是胜了还是败了。
只要中国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只要中国的国家发展规划能够按部就班推进,应对贸易战就是某个发展过程中的小事件,该怎么应对就怎么应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