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在刘强东明尼苏达事件沸沸扬扬这么久后,路透社发布长文将女主角的微信聊天记录首次曝光。据该女生称,是刘强东强迫与她发生性关系,对此,刘强东的代理律师Jill Brisbois女士曾对路透社表示:“这些指控与我们希望在结案后向公众披露的证据不一致,刘强东先生没有违反任何法律。”
Jill Brisbois说她不能像其他人那样马上向媒体公开相关“证据”,是因为尊重司法程序,并不想干涉司法程序。Jill Brisbois表示希望真正的证据在案件结束时被公开,并认为路透社在没有获得事情的全貌,而且在案件尚未结案检查官还在审理案子的时候,就发表一个只含有一方观点的文章,是不公平的。
究竟事实如何? 我们只能从已经报道的内容中寻找蛛丝马迹,此次曝光的“证据”显然可以为我们梳理事件始末提供帮助。只不过,单从聊天记录分析,“证据”本身就存在诸多不妥。
首先,当下自我保护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不将陌生人、不喜欢的人等带回家,可以说是每一个女孩子都明白的道理。但偏偏事件中的女生将刘强东带到了自己的公寓,这一点本身就很可疑。在其他案件中,受害女性多是被带到男性熟悉的地方,或者人际荒凉的地方,如果该女生不愿意,按照常规逻辑,更应该是被刘强东带到其他地方,而不会在她自己的公寓。
其次,该女生在车里、房间等所有环节中,她都有大量的机会逃走,可她非但没有逃走,还不停给好友发信息、打电话且说话理智、逻辑清晰、有条理的记录了一切“证据”。从这一点分析,更像是有预谋、按计划执行的过程。
报警后的情形似乎更倾向于这个猜测。按照常理,该女生看到警察的第一反应应该是立刻指控,并向能带给自己安全感的警方求助,但她不说任何话,且事后还有息事宁人的想法,明显有违常理。如果她是一个受到伤害的女性,是什么让她没有在第一时间选择依靠法律呢?
再者,利用媒体扰乱司法程序,在案件结束前擅自公开的“证据”不仅会妨碍司法公正,而且在违规披露出的大量“证据”中,微信聊天记录等完全可以在之前就准备好,并不能作为推断事件的关键所在。
最后,该女生多次称自己当时是醉酒状态,但曝光的证据却并不像一个醉酒状态的人可以做到的,逻辑之清晰、记录之理智都更像是精心编排好的剧本。
自事件发生后,女方频繁的利用国外媒体报到,引起舆论热潮,有博取眼球、引导大众情绪的嫌疑,因此曝光出的“证据”可信度不禁要打一个问号。事实也证明,虽然不停的有消息传出,但很多都互相矛盾,比如女方称自己醉酒又称克制没怎么喝酒等。
事情的真相究竟怎样,相信美国的司法部门会给出明晰的答案,正如刘强东的代理律师Jill Brisbois所说,真正的证据在案件结束时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