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維讀者網 > 中國瞭望 > 正文  

中國美食申遺 哪一款最有希望

www.creaders.net | 2018-10-28 07:35:46  新周刊 | 0條評論 | 查看/發表評論

“法棍”都能申遺?評委們大概是沒吃過中國油條、辣條、包子、饅頭和煎餅吧?

前幾日,聽聞法國人要為“法棍”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友紛紛替油條、辣條、包子、饅頭和煎餅感到不服。

新華社一位老編輯更說起了自己多年前聽過的相聲:“我在街邊買的法棍硬得像鐵棍,都趕上撬核桃酥的江米條了。”

“嘿~”

如果法棍真的能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就會像小書生考到進士,像官女子晉升為貴妃,正式開啟自己主場的劇情,名利雙收,在現實與精神意義上完成質的飛躍。任何一種美食的留名都會讓其餘佳餚的擁躉們歪着脖子尖着嗓兒,發出這麼一聲酸溜溜的送氣音。

那個時候,大概只有馬克龍領導的法國人才會驕傲地說,“法棍是世界人民喜愛的食物”。而全球的鍵盤俠都會在屏幕那頭吐個槽,甚至,有可能一輩子都沒嘗過幾樣美食的英國人,也都要參一腳,法“棍”?全世界人都喜愛?我看它是全世界的笑“柄”吧。

他們也不知道自己喜歡吃的食物,究竟哪一款可以申遺,但他們就是覺得法棍不行。

01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美食邏輯

法棍不算是法國美食的第一次申遺嘗試。

2010年,法國美食大餐,希臘、意大利、西班牙、摩洛哥共享的地中海飲食,以及傳統墨西哥美食,被批准進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人類首次在自己的文化遺產中添入了餐飲文化。

法餐自帶慶祝的意義。從開胃酒開始,到利口酒結束,隨着女主人一句Bon

Appétit,賓客們可以像遊覽美術館那樣經歷過蝸牛、鵝肝、牛角包,以及被烹至剛剛好的成熟度的當季食材。以此為契機,法國人可以在生日、婚禮、紀念日等生命中的重要時刻,享受吃喝之藝術。他們還琢磨出自己的星標打分制度,來尋找全球同樣優雅、奢華又繁複的同僚,不過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墨西哥菜則是以美食一生種植、收穫、烹調、食用的完整鏈條來申遺的。辣椒、玉米、番茄、豆子的交叉搭配,讓每一道墨西哥菜都和他們的國旗一樣呈紅、白、綠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中看到了古老烹飪技藝和習俗中文化共識。

土耳其小麥粥也在2011年申遺成功,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第一道具體的菜。這種由鐵殼麥、肉骨、洋蔥、香料研磨成的粥,經過一天一夜的熬煮,便成為代代相傳、給人們以歸屬感和分享觀的儀式。

至此,以地理位置和進食方式區分的世界三大菜系中,法國菜系和土耳其菜系都有了名分,就剩“中國菜”了。

所以很快,2013年日本和食、韓國醃泡菜文化也成功入選。他們一個是“一套關於準備與享用食物及尊重自然、有着美的外觀的綜合技巧、知識和傳統”,另一個是“因為擇菜、切菜需要很多人手,而反映了社區共享概念”,他們是“中國菜系”中與中國菜最為相近的兩種,但都不是中國美食。

從這些一套一套的高大上說法中,我們可以推斷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美食評選,他根本就跟事物本身的味道無關。非遺評委的嘴巴,總是能夠從基本的酸甜苦辣中,吃出一道菜、一張餅背後的文化傳承或可持續發展道理來。

02

美食申遺標準到底是啥?

翻譯一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評判標準:

可以被定義為“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列入名錄後,這種美食將得以保留、延續,擁有更高的重要性,促進人們的交流,反映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以及人類的創造性;這種美食已經擁有相關的保護、宣傳措施;人們知情,且認同這款美食的申遺,相關群體、個人儘可能地參與到提名的工作中;已被列入申報締約國的現存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這樣說來,法棍申遺也是不無道理的。

在法國,無論貧窮還是富有,大家都吃法棍。而對於這根麵包的保護,法國人也做了許多工作。

他們曾在1993年通過法律,規定法棍原料只能有麵粉、水、酵母和鹽。從1994年開始,“最佳法棍”大賽還會每年如期舉行,對麵包的口味、氣味、碎屑和外觀等因素進行考評,獲獎者負責為愛麗舍宮供應一整年的麵包。

而我們總喜歡拿自己種類繁多的食物去“包容”全世界美食。看到意大利披薩、法國法棍申遺,中國人會反問,那不就是沒包好的餡餅嗎?那不就是一根油條嗎?

如果有一天漢堡所代表的快餐文化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肯定還會有人說,嘿,肉夾饃還有這齣息呢!這其中“形”是近了,“義”卻相差了十萬八千里。這會不會是中國美食和非遺的距離?

2017年韓國總統文在寅訪華,在北京吃油條喝豆漿。圖/視覺中國

03

中國美食申遺,“其樂無窮”

中國是美食名揚天下的美食大國,也是擁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10的非遺大國,中國美食的申遺,就是一個不斷與各方鬥爭、PK的過程。

同樣擁有“美食”之名,可中餐申遺得先和國際標準斗。

2011年,中國烹飪協會在文化部的指派下,成為中餐申遺的申報主體。同一年,他們申報的內容是包括炒、熗、炊、煮、煎、爆、炸在內的烹飪技藝。據美食家董克平指出,當時中餐連國家非遺項目都不算,所以給聯合國提交的材料也是東拼西湊,沒有版權根據。中餐申遺的第一次嘗試,不符合標準,止。

四年後中餐再次出征。這一次中國烹飪協會選擇了更有針對性的方式——召集了專家團隊,從八大菜系中甄眩但最終廣式燒鴨、揚州炒飯名菜還是在國外遭遇滑鐵盧。

接着,他們還得和其餘非飲食類的非遺潛力股斗。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去年來華訪問期間,在中國烹飪協會的請教下說出了金句:要更多地從文化角度去考慮烹飪技藝和產品,而不單是美食的好吃和加工方法。

可見,說“吃喝”,還是物質性的;稱“飲食”,則有了文化的內核。

其實中華飲食從來不缺文化。

像申遺項目“中國烹飪技藝”,就有教授從中讀到了在刀工、火候和調味的表述形式下,天人合一、崇尚和諧、和而不同、合歡包容、融合統一……等等中國自古就有的人文精神和倫理原則。

只是直到今天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官網上,飲食文化仍被列在“技藝”那一欄下面。雖然“民以食為天”說了這麼多年,真正把飲食文化和舞蹈歌曲藝術、手工藝放到一塊比較時,大家是不是還會下意識判斷,前者帶生活市井氣難登大雅之堂;後者雖然自己壓根兒不了解,但幸在小眾高冷,是真正的文化無疑。

中餐申遺第一步,是要把他們作為一種文化而加以重視和保護。如果中餐只一味強調製作和吃的方式時,他或者能夠討好許多張嘴,卻永遠不能進入人們的腦海。

接下來,這味中餐還需要和自己的美食弟兄們斗,從而討得全國人民的喜愛。

中國最懂舌尖之藝術的人陳曉卿,他曾經感慨:就像在巴西當足球教練會失敗一樣,因為懂球的人太多,中國懂吃的人實在太多了。

《中國藝術報》也曾刊登兩篇文章,一個先提出《嘴巴不保護,申遺又何用》,後一個解答《留住餐桌記憶 烹飪需要申遺》,從而討論了中餐代表作這個話題——“沒有一種烹飪、菜系、食品、酒釀等是遍及全國或廣布全國的,相反無一不是地域性、地標性的產物。這說明,它們只能各自為戰,獨自成名。”

中國人太多,地太廣,吃個火鍋也得分九宮格、鴛鴦鍋、番茄鍋,涮完的肉是蘸香油、醬油還是麻醬。長期以來八大菜系的說法,一直在為日漸龐大的中國美食做歸類,卻無法從中提取出一道靈魂公式來。

能夠經過全國市場的檢驗,深得老百姓喜愛,吸取法棍、韓國泡菜等街道文化的經驗,還要能促進國內人們對飲食文化的交流,同時體現中餐博大精深的多樣性以及國人的創造性……我們想了想,也就只有臭豆腐能夠做到了。

豆腐製作即蛋白質分解又重聚的過程,猶如破繭成蝶一般,每一塊豆腐的凝固也是我們古人智慧的集結。

而臭豆腐的創意,則是再融合了同樣古老的發酵技藝,為原來平淡素淨的白豆腐添上了刻骨銘心的味道。

臭豆腐可以是煎的、炸的、煮的、燜泡的,可以做成乾鍋,成就一瞬快意,也能封存為罐頭,保鮮一段記憶。他的味道永遠瀰漫在全國各地的餐廳、大排檔和地鐵口。

美食作家殳俏常常為臭豆腐打call,她說:

別人鼻中的臭味,到了自己嘴裡,卻都是香的,鮮的。這種複雜的味覺感受,就好像人與人之間撲朔迷離的感情一樣,說不清,道不明,卻源遠流長。

   0


熱門專題
1
美伊衝突
6
俄烏戰爭
11
大S
2
以伊戰爭
7
萬維專欄
12
洛杉磯大火
3
四中全會
8
何衛東
13
敘利亞
4
中美冷戰
9
AI
14
苗華被抓
5
川普
10
中共兩會
15
美國大選
關於本站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導航 | 隱私保護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