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表示决不屈服于特朗普的"极限施压",但时隔数天,方宣布了一些"必要反制措施"。德语媒体从中国内政、中美关系与国际格局以及欧洲角色等多角度报道、评论中美贸易战的最新进展。
《法兰克福汇报》发表题为"警示钟声"的文章,指出中国试图缓和与美国的贸易之争,但北京不愿向美国作出全面让步,而是画出多条红线。
文章写道,在华盛顿的谈判无具体结果之后,中国的首席谈判代表刘鹤周五(5月10日)晚作出轻松的姿态,"这位副总理以如此方式低调处理这一冲突,恐怕首先是为了安抚本国市场,不过,同时也是向共产党内部的强硬派发出信号。其含义可能是:习近平不会向特朗普的极限施压战略屈服。"
文章综述了刘鹤提出的中美三点意见分歧之后写道:"在中国的私有经济内,有许多人也迫切要求限制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的权力,并因此私下对特朗普竖大拇指。因为中国的私有企业也受到不公平待遇,比如国有企业因其政治关系网而获得充裕的贷款,尽管部分情况下亏损严重。这花掉了北京很多钱,也导致私有经济缺乏流动资金。但改革在政治上有风险,习近平已表明'稳定'对他更重要。工人下岗可能导致社会不安。此外,国有企业背后是政治利益集团,之所以不那么明显,是因为一片沉默的党内部的权力斗争不向外透露。"
文章写道,华盛顿提出的要求令北京无法接受的一点是,由美方设立一个职能机构来评估中国是否遵守了约定。文章也指出,北京仍尽力不给特朗普更多的理由让冲突进一步激化。中国仍未宣布"必要的反制措施"都包括哪些。"或许,北京方面仍在努力寻找什么才是合适的答案。""对北京而言,尤其成问题的是,对中国的强硬路线在华盛顿得到跨党派的广泛支持。在此背景下,就贸易争端达成协议也只不过是喘息的间隙。"
谁领先?
《柏林日报》题为"谁领先?"的评论认为,美中冲突不是贸易那么简单,而是关乎全球领导地位。
文章写道:"两大太平洋沿岸国家的冲突其实已酝酿多年。如今濒临失控,要归因于华盛顿和北京都由煽动性的国家主义所统领。"
文章写道:"(特朗普)以自我为中心、否认全球相互依赖性的政策,令中国人的信念进一步得到加深,即美国是正在走向没落的帝国。中国的共产党不断透过学校、电视和互联网向其公民传递这一思想,即西方的主导如今仅仅是历史的注脚,中国很快就将重新回到有几千年历史的世界之巅。"
文章继续写道:"美中之间存在一种意识形态的敌对。即便措辞再精确,也没有任何贸易协定能够消弭这种敌对。更有可能的是,这一对抗将在数十年内主导国际政治。"
欧洲应承接领导角色
《商报》发表客座评论"自由贸易的联盟",作者是德国联邦议院联盟党团经济与能源政策发言人普费弗(Joachim
Pfeiffer)和联邦议员卢恩霍夫(Stefan Rouenhoff)。
文章认为,尽管存在多方面的冲突,欧盟仍必须同美国一道,来拯救世界贸易秩序。
文章认为,尽管美国已经告别了自由的世界贸易秩序的捍卫者角色,但是,"中国单方面的开放政策逐渐消磨在口头表述、而非实际行动上。在具有战略相关性的经济领域,经济民族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占据统领地位。早期作为世贸组织参与方的合作意愿,如今已让步于国家自我主义,也让以规则为基础的贸易体系深陷危机。这样一个体系是否会崩溃,已不能完全排除可能。
"为维护自由的世界经济秩序,捍卫我们的价值,保障国际劳工、环境和社会福利的高标准,欧洲必须接手领导角色,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道,建立世界范围内自由贸易者的新联盟,并带领它。"
文章写道:"尽管与美国存在贸易政策上的摩擦,跨大西洋经济关系仍具有高度的重要性。美国仍是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出口伙伴,并且与我们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尽管存在各样意见分歧--通话渠道仍不能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