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李小琳悼文话里有话 不满中南海对李鹏盖棺论定

www.creaders.net | 2019-07-31 16:24:23  燕铭时评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中共原国务院总理李鹏于2019年7月22日23时11分病逝,终年91岁。遗体告别式7月29日在北京八宝山公墓举行。7月29日,网络上流传李鹏女儿李小琳写的悼文,被指话里有话。

网友“药丸时报”评论:2019年7月29日,李小琳在李鹏追悼会当天写了一篇短文!文中李小琳不仅故意提起“李鹏日记”之事,甚至暗示对于六四屠杀李鹏从来不敢居功,组织评价太高,受之有愧!

李小琳的原文是:“父亲从年轻时就养成了记日记的好习惯... 从不居功...”。

李鹏被称为“六四屠杀”二号刽子手,外媒在他死后,直接称呼他为北京屠夫。网上就其屠城罪恶追讨声从未间断。而他主持的大型三峡工程亦留下无穷后患。有分析指,李鹏是中共建政后民望最低的国家领导人之一。但其死后极尽哀荣,也显示中共当局已将利益,包括罪恶绑定为一体。

中共官方一周前发布的讣告称,李鹏在1989年的政治风波中旗帜鲜明,在以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积极支持下,“采取果断措施平息了反革命暴乱。”

有评论指官方定调高度评价李鹏六四“功勋”,坐实李鹏镇压六四的屠杀指控。而李鹏生前撰写日记,被指试图解脱与六四的干系。李鹏的回忆录性质作品遭禁止出版。

自由亚洲电台报道,关于李鹏的身后事有两种传言,一种说是李鹏要这样的定性和评价。另一种说法是,中央坚持要让他背六四镇压和三峡工程这两个大锅。所以,现在各种诡异的做法都不让人奇怪了。

李鹏日记揭露江泽民直接参与“六四”镇压决策

李鹏因“六四”天安门广场血腥镇压而饱受抨击。江泽民则是“六四”镇压最关键的参与者之一和最大的受益者。《江泽民思想年谱》等书都从1989年6月23-24日的四中全会开始记录江泽民有关“八九风波”的讲话与活动,制造“六四屠杀”与江泽民无关、可以不负历史责任的假象。

《李鹏六四日记》是前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的政治秘书鲍彤之子鲍朴的着作,以一份据称来自李鹏在六四事件期间的日记手稿而成书,新世纪出版社原订于2010年6月22日在香港出版。

李鹏《六四日记》揭露,“六四”清场之夜,江泽民就在天安门附近。李鹏1989年6月3日的日记揭露:“小平同志批淮了今晚的清场方案。江泽民同志在警卫大楼四楼上,从窗外可以直接看到天安门的动态。”李鹏以明确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与活动的事实,戳破了“江泽民'六四'在上海”的假象,射出了重磅政治炸弹:“江泽民'六四'在观察天安门广场动态。”  

1989年6月4日李鹏日记揭出:政治局决定加强宣传小组,由江泽民同志负责,丁关根同志协助,起草一份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告全国人民书》。

6月6日李鹏日记揭露了这份公开发表的告全党全国人民书,而且明确地揭露“这份文件是江泽民同志主持起草的”。

李鹏日记把江泽民绑在邓小平、李鹏的“六四”屠城耻辱的十字架上,共同承担历史罪责。

李鹏在三峡大坝问题上将江泽民抛出

最近,有关“三峡大坝变形”的消息引发舆论聚焦。三峡工程备受诟病,被指是祸国殃民的工程。

在三峡大坝拟议修建之初,着名水利专家清华大学教授黄万里痛陈三峡工程的危害,先后三次致书时任中共党魁江泽民,指出根本不可修建这一祸国殃民的工程。黄万里预言三峡高坝若修建,终将被迫炸掉。

但踏着“六四”学生鲜血上台的江泽民,急于与时任中共总理的李鹏结盟,巩固其地位,力推三峡工程议案在人大通过。在一片争论声中江泽民等人强行拍板三峡工程上马。

中共人民网2012年2月刊出一篇文章,据称是根据中共前总理李鹏会议记录整理,为李鹏撇清三峡大坝决策责任。文章声称,三峡工程由邓小平拍板,1989年以后,所有关于三峡工程的重大决策,都是由江泽民主持制定的。

早在2003年,李鹏出版的《三峡日记》提到,“1989年以后,所有关于三峡工程的重大决策,都是由江泽民主持制定的,他对三峡工程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这也是李鹏首次在三峡问题上将江泽民抛出,显示李、江两家在政治上已彻底分道扬镳。(撰文:霍诚/燕铭时评) 

   0


相关新闻
大有隐情 李鹏日记泄露的“国家机密”为这事翻脸 李鹏“手撕”江泽民内幕
刘伟接替李鹏之子李小鹏当部长李小鹏正式卸任 红二代势力被边缘化
李小鹏刚卸任 老巢接连出事
热门专题
1
洛杉矶大火
6
叙利亚
11
三中全会
2
川普
7
苗华被抓
12
中共两会
3
俄乌战争
8
美国大选
13
台湾大选
4
中美冷战
9
以哈战争
14
李克强
5
万维专栏
10
巴黎奥运
15
中国爆雷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