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反送中"运动对香港经济带来影响,外界忧可能影响金融中心地位。华尔街日报分析认为,对许多中国企业而言,不论是上海还是纽约这样的全球金融中心都无法轻易取代香港所扮演的角色。香港的股票市场比其他任何竞争对手都要更好地契合中国企业的需求,香港仍不可取代。
报道认为,有些担忧是合理的:香港持续了三个月的抗议活动可能会令中国更加支持上海和深圳的本土交易所。过去几年中国一直在逐步开放其股票市场,近期更取消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投资额度限制。深圳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市值目前合计达7.5兆美元,几乎为香港交易所上市公司市值的两倍。
中国企业占香港市场的70%左右,如果将这部分业务拱手让给内地,则会危及香港市场的存续。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即香港交易所日前主动提出以近370亿美元收购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London Stock Exchange Group PLC, LSE.LN),或许已经流露出了些许不安。
不过,只要香港独立的货币和司法体系得以维持,应该可以确保其作为中国金融防火墙的独一无二的地位。香港资本流动不受限制及其法治体系都使得中国企业可以通过这一市场利用海外资金并寻求对外收购,与此同时保持中国自身金融体系的相对封闭。
而且虽然中国一直在开放市场,但资本流入步伐依然较慢。海外投资者在中国通常波动较大的内地股市的持股比例仅为3%左右,并且超过一半来自内地与香港本身的股票互联互通机制。此“股票互联互通”机制自2014年开通以来已经累计推动人民币7,940亿元(合1,120亿美元)资金流入内地股市。
该报道说,中国也多次尝试创办中国版的纳斯达克(Nasdaq),来吸引国内、甚至是海外科技公司,但到目前为止一直没有取得成功。中国最新的尝试是在上海推出科创板,但只是催生了更大泡沫。
在首次公开募股(IPO)方面,香港尤其面临来自纽约的竞争。不过,对于希望利用外资的中国企业来说,香港仍是无可争议的首选市场。Dealogic的数据显示,过去五年中,在内地以外实施的中国公司IPO中,有近四分之三是在香港进行的。
去年,中国内地企业通过香港IPO筹资350亿美元,高于通过内地IPO筹集的210亿美元。房地产开发商和金融机构在香港资本市场上尤其活跃,根据经纪公司Natixis的数据,2012-2018年期间,包括增发、配股和IPO在内,此类公司约一半的股权融资发生在香港。
据该报道认为,其他全球金融中心亦很可能会满足中国企业通过境外市场融资的需求,其中新加坡的商业模式与香港最相似,但香港已经有一批对中国了解程度要高得多的中国投资者和金融机构。中美之间日益升级的摩擦可能令中国公司犹豫应否进军美国资本市场。只要香港市场保持开放,而中国内地保持相对封闭,香港就将是中国唯一真正的全球金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