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田朴珺独家回应贵族论:没王石就没我

www.creaders.net | 2019-10-01 11:27:35  贵圈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划重点:

1. 我以前对西方礼仪的理解,停留在怎么使用刀叉、喝汤不出声上,但陪读让我了解到,只有进入他们的日常生活,才能了解他们。

2. 我跟王老师说,我想办一个学院,征求你的意见。你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但你同不同意,我都要做,而且你必须帮我。他沉默大约一分钟,说,“你要下决心做,我就支持你”。

3. 没有王石,我肯定不是现在的我。但如果你认为有了王石,就什么都可以做,那就不了解他。

因为3年前一番有关“贵族”的言论,田朴珺又上热搜了。

2016年接受《时尚先生》杂志采访时,田朴珺曾屡屡提到贵族精神在英国的传承,认为“我们需要培养一些有素质的人给这个社会,迎来一个从野蛮到文明的进展过程。”但正是文中提到的种种细节,让不少人认为她对贵族精神缺乏了解。比如,称一位绅士为Sir或Lord,以及管家用托盘递纸条的方式,这些都只是贵族礼仪的皮毛,与贵族精神的内涵不是一回事。

几天前,八组曝光了田朴珺朋友圈截图,称“贵族”文章中提到的“哈利波特式”老房子是剑桥大学,其实哈佛大学餐厅更像哈利波特。田朴珺创办的承礼学院也成为舆论攻击的对象——教授英国贵族礼仪、主打家族导师名单的“贵族课程”,每年学费99万。

为什么要创办“国内首家海外贵族文化学习机构”?兜售贵族梦,在中国究竟是不是一门好生意?承礼学院背后,王石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近日,田朴珺与友人进行了一次对谈,首次回应了关于“贵族生意”的种种传闻,并授权独家在《贵圈》刊发。

以下为采访实录。

问:

承礼学院,是不是非富即贵的贵族学校?把学员培养成英国式的贵族,你能做到吗?

田朴珺:

我不想用“贵族”这个词来当标签。大家对“贵族”的理解不一样,需要更多的背景和语境。办承礼学院的想法来自我在英国的一段经历。

问:

陪读?

田朴珺:

是。当年王老师去剑桥游学,我去陪读,近距离接触英国人之后,我对他们的“礼仪”印象很深。但礼仪不是怎么使用刀叉,他们礼仪的作用,和孔子的“周礼”类似,背后是一套秩序。陪读期间,我看到了这种秩序在学校的存在,通过这套秩序,能看到对传统和知识的尊重。

问:

稀奇吗?

田朴珺:

举个例子,王老师当时是院长请来的讲师,经常有机会参加学院晚宴,这个晚宴也就是网上传的“哈利波特”式老房子的场地。其实我当时发了朋友圈,形容是“和身着大黑袍的教授们一起吃饭,有点像《哈利波特》的场景。”

其实晚宴背后是一套礼仪。7点半开始吃饭,7点20分老师们到了,先被安排到休息室喝点餐前酒,7点半听到锣响餐厅门打开。看袍子风格、制式就知道,第一个进去的,一定学术地位最高的教授。进去之后学生们已经坐好,教授先用拉丁语做段祈祷词,然后大家开始吃饭。学生坐两排长桌,老师坐一排高桌。这是一套仪式,谁带头进门、谁负责念餐前祈祷词、学生起立、落座吃饭、不同的桌子,秩序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而且是由一套传统保障的。

问:

哪里特别吗?

田朴珺:

我印象最深的是座位安排。王老师第一次参加,他的旁边和对面都熟悉的人,比如邀请他的院长,这让他有点触动,主人非常在乎让新来者融入,是为了高质量交流。很快就会发现安排带来的好处,旁边的人会主动跟你聊天,你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他就切换话题,直到你感兴趣为止。

问:

王石是万科董事长,受到特别待遇,这有什么新鲜吗?

田朴珺:

万科在中国有点名气,但剑桥是世界著名学府,是一家学术机构,从学术的角度看,王老师只是普通的访问学者。

7点半开始吃饭,到8点20结束,之后才最关键,就是餐后交流。你还能感受到他们对细节的掌控,高桌排位都会打乱,对面和隔壁换新人,新人的使命依然是保持交流的质量。交流通常聊天会在10点、11点,节日还会到12点。

很多细节我无法一一表达,参加完几次活动能明显感到,他们神不知鬼不觉地,通过一系列细节设计,帮你融入进去,极大提高交流质量。后来的几次,王老师已经成为老资格,再有新人来了,他也被安排在新人旁边,帮对方融入交流和讨论。

问:

你得到的启发是什么?

田朴珺:

我以前对西方礼仪的理解,停留在怎么使用刀叉、喝汤不出声上,但陪读让我了解到,只有进入他们的日常生活,才能了解他们。比如这些有意无意的设计,就是保障人们能自由自在地交流。

为什么我要强调“交流”?王老师喜欢跟我讲历史,他说当年雅典地小人少,居然创造出那么伟大的戏剧、哲学、数学,就是因为雅典公民有高频率、长时间、高质量的交流。你看苏格拉底就是天天找人辩论,辩论就是交流啊。而人类能战胜其他地球生物,最重要的能力是懂得使用语言。语言是干嘛用的,交流啊。

问:

几次宴会之后就有了承礼学院?

田朴珺:

不完全。在做《谢谢你》系列节目时,我接触过很多欧美的朋友,发现如果想了解异域文化,同时想让对方了解我们,仅通过书本和上课是无法完成的,必须深度接触和融入、深度交流才行。我跟王老师说,想征求你的意见,你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但你同不同意,我都要做,而且你必须帮我。他问什么想法,我说办一个学院(当时还没有“承礼学院”的名字)。

他笑说,你自己大学都没毕业,还办学院?我说,我发现你在剑桥的游学,这种深度的融合和交流,非常有助于探索另一种文化,因为更深入、更现场、更有体验感,从细节中了解别人、学习别人,是最好的方法。

问:

他当时是什么反应?是不是觉得,你又跟我要资源了?

田朴珺:

我不回避你说的资源,后面我可以讲。当时他沉默大约一分钟,说,“你要下决心做,我就支持你”。

问:

你说过“三代才能培养一个贵族”?

田朴珺:

这句话不是我原创的,但我觉得有一定道理,因为中国人经常说富不过三代。

问:

那你带学员接触丘吉尔的孙女、女王的表弟、罗斯柴尔德掌门人,就真的以为,接触他们就能成为他们?

田朴珺:

我没这个能力,没这个动力,而且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关键是我为什么要实现?但这不排除从别人家族的传承过程中获得启发,这种启发一定能帮到自己。

问:

举个例子?

田朴珺:

剑桥和牛津定期搞赛艇比赛,我以前只有笼统的印象,好像是半运动、半传统,比赛时大家互相揶揄,又带点娱乐色彩。王老师也参加过,我就问他,你连珠峰都爬了,怎么还玩一个小赛艇啊?

他说你想简单了,让我好好研究。我不服气,开始看资料,发现有很多不知道的细节,比如赛艇材质很讲究,从早期的木材到后来的碳纤维,涉及材料学,背后是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的轨迹;划手的坐姿,腿怎么放、怎么用力,浆的长度,支点在哪个位置,涉及力学;队员怎么协作,才能产生更强大的力量,涉及组织学;而两个学校的游戏能成为全世界谈资,是不是还涉及传播学?

我滔滔不绝地讲了足足一个小时,王老师点点头,“嗯,不错,你再了解下中国龙舟。”

问:

王老师比较跳跃啊?

田朴珺

:我第一反应是,这有啥好比的?后来我发现,划龙舟在中国少说有2000年了,每到仪式、节日、庆典就会举办划龙舟活动,比赛时锣鼓喧天、非常热闹,是典型的农业文明产物。

问:

这说明什么?

田朴珺:

对啊,那又怎样?我也这么问他。他说,希望有生之年,把中国龙舟带入奥运会。他这么说我就在想,你多大了?有生之年是哪一年?我们能一起看到吗?嘴上我却说,“嗯,我相信能看到。”

然后他开始长篇大论:你从小知道奥运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吧?但人的体能是生物属性决定的,百米纪录是9秒58,将来能破9秒吗?从理论上就无法更高、更快、更强的,想实现就得用兴奋剂。但就算把兴奋剂当红烧肉吃,能超过非洲猎豹吗?到头来只会刺激作弊。

换个角度去理解,奥运趋势是扩大参与性,龙舟相比赛艇,不要太多前置条件,不太需要高科技材料,没有严苛训练,这叫门槛低,参与性、观赏性、娱乐性又很强,所以越来越受中国以外的人欢迎。他问我,再想想还有多少中国文化遗产,没有被发掘被全世界接受?

就是这次谈话,“承礼”的想法进一步清晰了。

要学会了解别人,往大里说符合改革开放的潮流;通过交流和融入,学习对方经验、智慧、方法,这些东西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文明的交流互鉴才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也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这些经验、智慧、方法,为什么不能用在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保护、推广和传承上,帮助我们去建设一个美好的世界?

礼,只是一个抓手。我跟王老师说,我办承礼学院,你支持我,你努力把龙舟推向奥运会,我支持你。当然,我知道,这个梦可能有点大。

问:有王石的支持,在很多人看来,没啥事是干不成的。换个角度,你难道不认为,没有王石你不可能是现在的你吗?

田朴珺:(笑)没有王石,我肯定不是现在的我,但这句话你是不是也可以找任何夫妻、情侣去问,谁不会被你爱的人改变?但如果你认为有了王石,就什么都可以做,那就不了解他。

他能把网上所有批评我的帖子删了吗?就算能删,能把别人内心对我的成见删了吗?谁都不能。但有一点他能,他鼓励我、启发我、批评我,比通常理解的资源重要1000倍。时髦的话说,叫认知升级。我今天跟你讲了很多的东西,都是跟他在一起生活中悟出来的。是,我很幸运。

问:

做承礼学院,王石有具体帮你吗?

田朴珺:

不讳言,没有他,至少承礼学院不会被那么多人注意到,也不会有那么多学员感兴趣。有了他,很多人对承礼学院多了一些想象力,很多人帮助我,当然有他的原因,但在国外,无论拍纪录片,还是开拓海外课程,必须靠自己去死磕。每当我磕不动,他会告诉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努力和诚意,他让我相信这个方法,他说他以前遇到困难,也是这个方法,我真的相信他,结果就真的有效。

承礼学院还得到很多外国友人的帮助,比如罗斯柴尔德家族掌门人雅各布先生。我当时跟他说,我想办个礼仪学院,深入了解英国文化,老爷爷说二话没说,“我帮你介绍个学校,是专门教皇室礼仪的。”我们的学员,只要去英国,都可以和他面对面交流,这样的人有很多,我能不感谢他们吗?

问:

从你在英国陪读,以及这些年和欧美家族接触,还看到什么?

田朴珺:

传统这个东西很有意思,你今天觉得两件事八竿子打不着,但深入了解会发现,都基于同样的底层逻辑。今天看,比尔盖茨、巴菲特是现代企业家,洛克菲勒家族,是上上代企业家,大家在商场上的表现很不同,但对慈善的态度非常相似,这就是传统的力量。

问:

你想过原因吗?

田朴珺:

王老师启发我说,底层原因跟新教伦理有关。新教改革之前,商人没地位,当时有句话,让富人进天堂比让骆驼穿针眼还难,但新教重新解释了圣经,说富人是帮上帝打理人间的财富的,打理的财富越多,就越能上天堂。

我的天,本来赚钱就是天性,这一解释,那富人还不撒着欢赚钱,而最后赚多少钱,都是给上帝保管,就捐出去代上帝行善。所以,你要问我这些家族为什么能打破“富不过三代”,原因肯定很多,但这种传统就是原因之一。我希望承礼学院学员能去了解,当你了解了他们的传统和习惯,在深入接触中,可能会找到很多答案。

问:

承礼学院接触过哪些家族?

田朴珺:

像罗斯柴尔德家族、洛克菲勒家族、怡和家族等等,我们会给学员提供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而且我们不只和老爷爷们交流,还有正在管理一线的一代,有准备接班的一代,看看他们怎么考虑和解决现实问题,背后一定有他们的传统和智慧。

问:

但这些家族,尤其英国的贵族大多衰落了吧?

田朴珺:

没错,确实有些家族曾经的商业模式衰落,但基业长青的方法依然值得借鉴,而且他们也在想办法。

问:

要论家族传承,日本不是也很有代表性?

田朴珺:

是。日本的家族企业,有做陶器的、做铁艺的,做高档合服的,短的几百年,长的上千年。很多老艺人不希望后代接班,后代也看不上家族事业。其实承礼学院也有类似现象。但我们发现,很多新一代日本人,大学专业和家族事业没关系,但借助互联网,把家族产品和时尚结合起来,反而复活了家族产业。

有学员就觉得启发很大,他说,如果借鉴他们的某些解决方案,包括他们对手工制作、工匠精神、工艺水平的坚持,结合中国市场巨大的优势,家族事业可能市场动辄几个亿、几十亿,能从夕阳变成朝阳,这一点日本没有我们的优势大。

软银集团董事长孙正义为承礼学院授课

问:

承礼学院和传统商学院有什么区别?就是带大家见更多人?

田朴珺:

中国有非常好的商学院,也能打造出非常优秀的课程,传播商业智慧、科技智慧,甚至哲学和宗教智慧。承礼也打磨课程,但我们更强调体验和探索,当我们直面古老家族的掌门人,在他们的历史中穿梭,身临其境感受他们的成就和困难,观摩这些传统和现代的企业家怎么思考,当然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我是这么觉得的,“现场感、面对面、真实体验”,依然适合“人”这种动物。我们有能力做到,而且已经做了。

问:

最后一个问题,你怎么看对你的批评?

田朴珺:

王老师跟我说过一句话,“批评你的人才是你的朋友,不管批评多难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他说的有道理,谢谢。

   0


热门专题
1
川普
6
苗华被抓
11
中共两会
2
俄乌战争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中美冷战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万维专栏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叙利亚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