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黎明行动"成功瘫痪香港上班日上午的交通后,香港"南华早报"十二日报导,"反送中"抗争者誓言将持续这项策略。政治观察家认为,全港遍地开花的"黎明行动"或许难以持久,但冲击力道显然远大于原本集中于周末登场的抗议活动。亲中派则警告,"黎明行动"只会引发当局更大规模的镇压,并流失社会对抗争行动的支持。
据报导,随着香港民众已逐渐适应每逢周末必有街头示威之际,抗议人士改采从周一到周五上班日一早七点,在全港各地街头发动突袭,抗议地点在行动开始前一小时才透过加密即时通讯软体Telegram公布,以免警方预做防范,并呼吁只要集结人数超过廿人,就拦路阻碍交通,十一日成功瘫痪道路交通,并迫使卅二座港铁站关闭。
俨然是"反送中"运动网路指挥中心的"连登"(LIHKG)论坛使用者,对于十一日的成果深感振奋,迅速决定打铁趁热,在十二日比照办理,使其成为惯例,商业中心无法忍受上班日长期遭受这类"伏击"。
此前,香港民主抗争过程中也曾出现类似瘫痪交通的战术,但十一日的行动明显更挑衅与暴力。香港中文大学未来城市研究所研究员郑炜说,抗争已随着抗议人士与警方日趋暴力而迈入新篇章;抗议人士评估战术功效与舆论影响的回馈机制,通常可遏阻前线示威者诉诸暴力,但其效果已递减;警方也已改变战略,从原本的群众控制转为大规模逮捕。
"华尔街日报"指出,对警方暴力执法的愤慨,已成为香港抗争延续的新火种,激化警民暴力冲突,这场原本多以和平示威为主的民主运动,正陷入不断升高的暴力恶性循环。民调显示,自警方六月间首度使用催泪弹对付抗争者,香港民众对警方的信任就直直落。抗争者认为警方滥权,要求港府成立独立委员会调查警方暴力问题,又一直被特首林郑月娥拒绝,不满情绪日积月累,投掷汽油弹等抗争手段也因而日益常见。
十一日,在香港科技大学学生周梓乐疑似因躲避警方催泪弹而坠楼身亡现场外,数十名年轻示威者手拿砖块等待镇暴警察出现。一名女大学生说,"我们认为,警方就是想要我们所有人都死。"当警方人马抵达,这名女生随即冲向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