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新冠如消退,中国开放五大对策

www.creaders.net | 2022-01-24 14:39:24  冷眼局中人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墙内自媒体冷眼局中人文章:1月19日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的一篇文章引爆世界:

“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将结束。关键时间节点为2022年3月份。”

1月19日刊登在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多篇文章的结论指向,刷爆了今天的朋友圈。

2年时间,第一次有权威杂志这么正式地告诉你:一切都要恢复正常了。

关键此人还不是一般人,此人叫克里斯托弗·默里(Christopher Murray),是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和评估研究所(IHME)主任,过去两年负责给美国做新冠病毒建模,十分准确判断了疫情诸多重要拐点。他的确有这个资格。

比如,2020年4月份,默里跟IHME预测美国(第一波)疫情将会在4月15日达到峰值,会有10万名患者死亡,果真如此。他同样是依据这个建模得出大流行在3月份结束这个最大胆的结论。

01

奥密克戎或是最佳疫苗?

我们先用最简短与直接的语言来解释为何奥密克戎或有天然疫苗功效

奥密克戎的排他性

在上一篇文章警惕西方即将在与新冠的赛跑中胜出中,我们和大家说了边际赛跑的概念。其实从病毒角度来说,如果他们保持之前变种的高致死率,必然导致人类不停开发并饱和接种对应的疫苗或者开发多价疫苗与其殊死搏斗,那么之前的变种等于最后都无效最终接近死亡

而实际上,病毒最优的选择应该是高传染性,低死亡率最终让人类即使造出疫苗也只是少部分接种,这才是其与人类共存的最终途径。大家可以回想以下,每年流感季节有几个人去打过流感疫苗,尽管流感疫苗是很成熟的。

据路透社1月消息,科学家发现33名打过疫苗和没打疫苗的人,他们都在南非感染“奥密克戎”毒株。作者发现,这些样本在第14天,“奥密克戎”毒株中和程度提升14倍,同时“德尔塔”变异毒株的中和程度也增加4.4倍。

参与此研究的科学家表示:“感染‘奥密克戎’毒株的人之中,‘德尔塔’变异株中和程度提升,这可能会降低‘德尔塔’变异株再次感染那些人的能力。”科学家指出,这份研究的结果符合“奥密克戎”毒株正在取代“德尔塔”变异毒株的现象,因为它能引起中和“德尔塔”变异毒株的免疫力,使得再次感染“德尔塔”变异毒株的可能性降低。

换句话说,得了德尔塔和其他变种会继续感染奥密克戎,但是得了奥密克戎却和打了疫苗一样会对其他变种起到天然的保护作用,这是之前所有变种都不具备的特性。这意味着,奥密克戎做好了消灭其他同类,而与人类共存的准备。

死亡率迅速下降

最早爆出奥密克戎的南非也体现出病例数与病死率之间的“脱钩趋势”。过去八周,南非的28天平均病死率从8%下降到0.2%,仅略高于流感。世卫组织非洲区域主任莫提直接说:“南非的奥密克戎疫情正走向结束。”

在统计学研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数据,很多带有政治企图的人会因为其立场而倾向性的处理数据。比如在对南非奥密克戎的死亡率报道中,国内某些报道中说到:“奥密克戎在南非接近3%的死亡率显然不能成为一种大流感”。而这种3%的死亡率是怎么来的呢?答案是做了简单的算术平均,但是真实的死亡率应该是在稳定后的最新数据也就是0.2%,而这个数据是非常接近流感死亡率的。

在最早开放的英国,死亡人数方面,英国1月15日死亡病例为242例。

看上去不是一个小数目对不对?但如果我们和Alpha变种相比较就会发现,这个数据和Alpha肆虐英国时的死亡人数高峰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每日邮报》的分析显示,目前英国每日新增死亡人数还不到严重流感年份高峰的单日死亡人数的一半,这是英国接近战胜疫情的一个标志。

不感染肺部,后遗症有限

世界各地五项独立研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该变种不像之前那样容易感染肺部。

我们知道,之前的新冠病毒的所有变种通过呼吸道到达肺部,引起肺炎,进而导致其他重症和死亡。所以不那么容易感染到肺部的奥密克戎,就相当于打了一针疫苗,只是为了引起人体自然免疫反应,而不会去引发重症死亡。这看起来有点像平常的上呼吸道感染,就是俗称的流行性感冒。

目前对奥密克戎的后遗症还需要更多时间和数据,但是已有的数据表明,奥密克戎不会失去味觉、嗅觉也不会对肺部造成严重伤害。至于很多人说的后遗症中包括了全身乏力、脱发、容易疲劳,Bruce表示哥没有得过新冠,但是A股也让哥产生了这些症状,难道这也是后遗症吗?

02

海外疫情消退,我们该开放还是封闭?

最近这几天股市让股民伤透了心,在央行史无前例地要求金融机构放水的情况下,甚至连续动用降息、麻辣粉等大招下的A股却是这么走的:

这实际上反应了一个大家一直藏在心理,不敢说出口的秘密:如果海外疫情消失了,我们这两年以来的疫情出口红利会不会消失?而国内如果继续坚持目前防疫政策,那么会不会出现内外引擎同时失速的风险?

在这种关键时刻,就在本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上,我们看到了最高层振聋发聩的声音,一锤定音:

“经济全球化是时代潮流。大江奔腾向海,总会遇到逆流,但任何逆流都阻挡不了大江东去。动力助其前行,阻力促其强大。尽管出现了很多逆流、险滩,但经济全球化方向从未改变、也不会改变。世界各国要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拆墙而不筑墙、开放而不隔绝、融合而不脱钩,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随即在昨天就出现了很多人意想不到的重磅政策(Bruce1月初就一直在和大家以及身边朋友说战略部署旅游股),国家居然出台了适时启动入境游的规划,这让很多人疑惑不已,也让部分群众有了担忧:那么多外国人进来,万一感染了我们可怎么办?

这种担忧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不开放难道就一直封闭下去吗?当然不行,那么中国应该如何摸着石头过新冠,采取何种打开方式?

03

中国该如何重新与世界对接?

对策一、分区域、分阶段试点开放

上图中颜色表示不同年代,蓝色是90年代、红色00年代,绿色是2016年,柱形图表示每个国家不同区域的医疗水平得分跨度。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就谈到了中国的防御薄弱环节之一在于地区医疗水平、资源、5G网络资源不平均、行政管理水平差异大。总体表现在,东西部差距巨大、城乡差距巨大。

在整个疫情中,我们一直在热烈讨论一个问题:上海为何从来不搞一刀切。甚至搞出了20平米的“最小中风险地区”?

答案就是上海拥有足够的医疗资源作为底气,有强大的行政管理能力作为保障,同时又有全球最先进的大数据防疫手段作为助力。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同样作为包邮区的江浙表现也很抢眼,江苏感染1600人死亡率为0,这个数据在全世界可能都是独一份,比日本和新加坡这些所谓发达国家都要优秀的多。

其实北京奥运会的防疫政策为我们做了一个积极的示范:

1.一是疫苗接种。除个别运动员和随队官员可医学豁免外,其他所有涉奥人员需要在来华至少14天前完成全程疫苗接种,才可以免除集中隔离,进入闭环管理。

2.二是闭环管理。闭环内来华涉奥人员和国内直接服务外方的工作人员需要每日进行健康监测和核酸检测,在闭环内酒店或冬奥村集中住宿,只允许乘坐冬奥专用车辆往返指定闭环场所,不得与闭环外人员接触,更不得与社会面接触。

3.三是建立新冠联络官机制。所有来华参加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国际组织均需设置新冠联络官。

4.四是检测、追踪与隔离。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闭环内人员每日进行核酸检测,如检测和复检结果为阳性,须接受隔离或治疗。

我们建议在包邮区可以先作为试点开放,这样做有多层含义:

首先自在最发达的区域开放,造成医疗资源挤兑的可能性最小,能有效控制的概率也最大。

其次中国的转移支付结构表明,天下财政大半出自于包邮区,如果包邮区因为目前的防疫政策影响了经济,全国的财政都会收到严重影响,因此必须敢于坚决的开放包邮区的防疫政策。

最后也是为中西部地区开放争取时间,积累数据和经验。

具体试点的开放可以考虑如下措施:

1、对外开放江浙沪:外国游客在持有阴性核算证明和疫苗完成接种证明后,可无需隔离进入江浙沪,但不允许出江浙沪。游客尽量组团,对其进行气泡式防护。例如旅客提供指定专车与线路,在景点设定特定专区,且每日接受核酸检测。如要出江浙沪,则需要在进入其他省份后完成14+7隔离。

2、江浙沪内部取消互相之间的核酸测试:持有绿码即可出行。恢复以往的城际列车,即江浙沪专线与其他高铁隔离开,可以使用分站的做法,将老高铁站作为包邮区专用列车站。如果要出江浙沪,需要持有48小时核酸证明

3、出现感染病例后取消饱和测试:有病例出现后,学习上海经验,尽可能缩小范围缩短流调间隔时间,在第一时间控制住疫情。不采取全面饱和测试,改为居民自行常备测试盒进行测试,只有重点人群进行核算,减少资源浪费与经济压力。

4、轻症与无症状者居家自行隔离:居委会保证负责监视其动态,但不采取小区封闭措施。

5、中症进入各地备用方舱医院,重症才入院治疗,并且要详尽收集数据。

对策二、由全面防疫走向重点防疫

随着疫情的变化和毒性的减弱,目前的防疫政策的无论在包邮区内还是外都过于的劳民伤财,这并不利于与病毒进行持久战。很多医护人员连续超负荷运转,无论身体还是心理都难以承受,事实也证明其中很多一刀切的政策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并损害了经济发展。

奥密克戎的高比例无证感染的特性启示了我们一点:我们应该做的是更加精准的防疫,即加强对重点人群的防护。

奥密克戎的高危人群如下:未接种疫苗人群、65岁以上有基础病的老年人、2-5岁儿童。

因此各地,尤其未来首先开放的包邮区,必须缩小重点防疫范围,对高危人群做好足够的保护措施(这其实也是我们大部分人真正担心的事情,正在青壮年的上班族其实不怎么担心自己,更多担心的是老年人与孩子,而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强于弱肉强食的西方人的主要优势之一)。

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对65岁以上老年人设置公交专线、地铁专箱,要求必须佩戴口罩,建议上班高峰不要乘坐公共交通。

2、对未接种疫苗的人群,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扩大疫苗覆盖率。如有基础病不能接种的,要按照特殊行业人员标准定期强制核酸并且重点监控

3、对2-5岁幼儿要对幼儿园提高防控标准,可能的情况下对幼儿园工作人员定期核酸。

对策三、加快医疗补短板工作

手中有药心中不慌,如果有和奥司他韦类似的特效药,我们就会减少对新冠的恐慌。毕竟历史上这么多病毒,如果一个个都要清零,咱们人类就啥事情也别干了。但是我们并没有谁对甲流恐慌,这就是因为我们有特效药。中国目前的注射特效药效果在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但是口服特效药还有待加紧研发。因为只有口服特效药才能作为常备处方药出现在广大群众的家庭医药箱,而不用去医院。

在这个方面我们的建议如下:

1、加快口服特效药的研发与批准进程。

2、在加强针上,第三针尽可能混打,因为混打效果远强于单一品种注。

3、尽快完成自测试剂盒的国内注册,允许大家自备并且自行进行检测,缓解检测的压力。

4、在东部地区开放期间,西部地区要按从农村到城市的顺序加强医疗基建补短板的工作,尤其加大ICU病房与设备的建设。

对策四、勇敢——用科学精神消除公众对病毒的恐惧心理

其实以上三点对策固然重要,但却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如何用科学精神消除公众甚至部分地区官员对病毒的恐惧心理。

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句古话是心理学中“经典性条件作用”的真实写照,确实有道理可言。

经典性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也被称作巴普洛夫条件作用或者条件反射,它是联想学习的一种形式。在此过程中,有机体会学会将刺激联系起来。在经典条件作用下,中性刺激与有意义的刺激(无条件刺激)产生联结,并获得诱发类似反应的能力。人被蛇咬过之后,再次看到蛇会产生害怕情绪。蛇是中性刺激,被蛇咬是无条件刺激,产生的无条件反应是害怕情绪。通过这种习得学习后,即会对蛇这个条件刺激产生害怕的条件反应。

与此类似的是,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我们看到了太多国外因为防疫政策放松而被打脸的情况。因此我们现在一提到开放,一提到防疫政策放松,公众立即产生条件反射,第一反应就是恐惧。

甚至我们媒体都已经产生了条件反射,只要一提到国外疫情放松,第一反应与态度就是不靠谱。然而我们之前反复强调,过去对的判断未来不一定对,过去错误的政策现在不一定错误,这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之前我们根据南非的数据推测欧美也将很快见顶,目前数据出来了,和我们预期的一样是跳崖式下跌,而且死亡率接近流感,这都印证了一个观点:英国这一次的措施可能是正确的。

对策五、组建跨学科专家组进行决策与舆情管理

一直以来Bruce一直反对特定的领域专家对公共政策领域提出指导建议,因为他们具有的专业性很容易让公众产生信任,但是公共决策却不是某个简单领域的单一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在历史上,有无数因为所谓专家的建议而导致的公共决策惨剧,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环保之母导致6000万死亡的惨剧。

《寂静的春天》是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创作的科普读物,首次出版于1962年。在这本书中,卡逊以生动的笔触,描写因过度使用化学药品(DDT)而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最终给人类带来不堪重负的灾难,阐述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用生态学的原理分析了这些化学杀虫剂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带来的危害,指出人类用自己制造的毒药来提高农业产量,无异于饮鸩止渴,人类应该走“另外的路”。

在看完《寂静的春天》后,人们也彻底被书中描述的,滥用DDT的后果震惊了,DDT的危害口口相传,整个美国都陷入了,DDT带来的恐慌之中,部分民众甚至开始呼吁禁用DDT。

但事实上,DDT并非只能给环境和人们带来坏处,它还是防止防治虫媒性传染病,(靠蚊虫传染的疾病)方面无可替代的利器!195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号召全世界对抗疟疾时,使用的杀蚊药物就是DDT。疟疾是一种靠蚊虫传播的疾病,在DDT被用于对付疟疾之前,全球有40%的人口深受其害,患者达3亿多人,每年死者超过100万,依靠喷洒DDT灭蚊,曾一度使全球疟疾的发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欧洲和北美甚至根除了这种疾病。

但由于此书的巨大煽动性,美国国内民意沸腾。竞争总统的尼克松,注意到民众对DDT越发高涨的敌意,于是为了拉到更多的选票,向他的选民们许诺,会在任期内永久性解决DDT问题,给美国人一个无污染的环境!

1972年,美国率先在国内禁用DDT,在美国的推广下,其他国家也逐渐禁用了DDT,这些国家还包括数个疟疾肆虐的非洲国家,在美国的影响下,DDT在疟疾防治上的功劳也被彻底遗忘,它以反面的形象被写入史册,成为人们心目中只会带来灾祸的恶魔。由于DDT的禁用,疟疾很快在世界范围内卷土重来,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损失惨重。非洲的情况更糟,自80年代中期开始,南非停止使用DDT,仅是南非一个省的疟疾患者数量,便从8000人迅速上升至4.2万人。

此期间,许多有良知的科学家,一直致力于呼吁解禁DDT,以便更好的防治疟疾,2000年他们联名向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投稿,呼吁在发展中国家重新使用DDT,以更好的抵抗疟疾。他们指出,目前全世界有3亿疟疾患者,每年死亡人数超过100万,其中绝大多数是地处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儿童。

接着,WHO也无法坐视,越来越多的人受疟疾之苦不理,在2006年9月15日发表声明,公开号召非洲国家重新使用,DDT防治疟疾,WHO还发布数据说明,在室内正确和及时地喷洒DDT,可以将疟疾发病率降低90%

同时,WHO 也强调,DDT的危害仍然存在,但只要遵循章程使用,比如限制在居民的房间里使用,每平方米的墙壁只用2克,每年喷涂1~2次,这样即使有少量DDT逃逸出去,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只相当于从前的0.04%

于是在WHO的倡导下,非洲国家纷纷开始使用DDT,在2006年使用DDT之前,尽管非洲国家在防止疟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非洲的疟疾发病率,并没有明显的降低,但在2006年使用DDT之后,情况却很快好转了。

时间兜兜转转过了50多年,白左圣母婊始作俑者带给了整个亚非拉国家6000万死亡的惨剧,正所谓不怕流氓,就怕流氓有文化。

因此我们应该吸取教训,不能让某些所谓医学专家,尤其是具有语言煽动性的专家主导了防疫政策。因为防疫政策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公共决策而非简单的医学决策,需要更多领域专家如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大数据专家等共同商议指定最科学的开放政策。

04

结束语—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躺平国祖上也曾经阔过,也出过诸如牛顿、邱吉尔等众多先贤。我们愿意用邱吉尔在演讲中的一句名言来结束此篇。

二战北非战场的转折点是阿拉曼战役,这次战役有效歼灭了德国的有生力量。丘吉尔说:“在阿拉曼战役之前,我们从未获胜过;在阿拉曼战役之后,我们从未失败过。”期间,尽管盟军取得了历史性的转折,但地中海形势复杂,特别是促使法国投降过程中,自由法兰西的拥护者有较多的不满,并引发了达尔朗被刺事件

也正是在此期间(在1942年11月10日,伦敦市府,阿拉曼战役庆祝午宴上),丘吉尔发表了名为"The End of the Beginning"的演讲:

“这不是结束,甚至这也并非结束的序幕已然到来,但或许,这是序幕已经结束!”

绝大多数的中译文都简简单单地进行了丘吉尔名句的直译,甚至辞不达意。对于这段话来说,(Now this is not the end.It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But it is,perhaps,the end of the beginning),把二战看作“防守-反击”过程的话,“the beginning of the end”中的end表示的是反击阶段,而“the end of the beginning”中的beginning指的是防守阶段。

我们可以套用邱吉尔的话来比喻此次与新冠战争的历程与进度:

Now this is not the end.It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But it is,perhaps,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现在,与新冠的战争远远没有结束,甚至连反击阶段都还未开始。但是,也许我们已经走完了完全被动挨打的纯防御阶段!

Success is not final, failure is not fatal, it is the courage to continue that counts.

成功绝不是终点,失败也非终结,唯有人类战胜新冠的勇气,长存!

愿全人类早日战胜新冠,愿中国早日与国际重新接轨。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如临大敌 中共密件热传
2 一股暴跌潮,正在席卷全国
3 全场傻眼 中国学者丢人丢大了
4 大权旁落?习最新讲话再现异常
5 危急,中南海风暴要来了
热门专题
1
叙利亚
6
万维专栏
11
中共两会
2
苗华被抓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川普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俄乌战争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中美冷战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