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香港的温度,远去的荣光

www.creaders.net | 2022-03-06 20:55:51  北游独立评论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连续几日关注俄乌战争,估计大家也有些倦了。今天,让我们暂时把目光抽离遥远而冷酷的战争,关注一下最近疫情肆虐的东方之珠。

  截至目前,第五波疫情开始,已经累计感染香港市民达33万宗,就在我打字的这个时刻,累计死亡人数已经高达1366人,彭博社最新的分析直接用了“香港是目前全球新冠死亡率最高的地区之一”的标题,显示了香港地区疫情的严重程度。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不解,为何一直以来的防疫优等生——香港的疫情会突然恶化?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因为这次侵袭香港的病毒叫奥密克戎。

  我在《奥密克戎来了,形势很严峻》里就说过,奥密克戎的特征是传播性极强,而毒性较低,这两个特征对于躺平式防疫的欧美来说是重大利好,但对中国目前非常成功的防疫政策却造成重大挑战。

  而香港的防疫政策,介于欧美和内地之间,即没有完全躺平,也并未严苛隔离,之前都非常出色的应对了新冠疫情,直到传染性极强的奥密克戎出现,再迭加正值中国人的传统春节假期,迅速引爆了疫情。

  当然,今天我不是来聊香港疫情的,我个人认为,香港的疫情也并非如表面上呈现出的样子,容我择日细聊。

  前几天,我在小号上谈到了一位让我惊奇的香港小姑娘,就源于我十年前在香港旅游的一段见闻。

  今天想重推这篇香港游记,以此来给疫情中的香港人民祈福,期盼疫情早日离去,那份曾经给予我的温度和感动,从未消失,东方之珠的荣耀与光芒,永不远去。

  以下正文(原标题:香港二三事)

01

  我们这一代人,有着非常浓厚的“香港情结”。

  学“小马哥”穿着黑呢大衣、围着白围巾,嘴里还不忘咬着牙签,流着口水对着张曼玉的海报犯花痴,吃着“谭张争霸”的瓜,听着四大天王的粤语歌......

  现在90后、00后对小鲜肉做过的蠢事,我们当年一样也不少。

  香港,在当年的我们心目中就是流行时尚的代名词。

  四川人有个口头禅叫“你好港”,就是这么来的,意思就是夸奖你洋气、时髦、很有香港范儿。 

  实事求是的说,高楼林立、流光溢彩、高不可攀的香港形象,在国人心目中持续了非常长的时间,而现在则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有点乾坤颠倒了。国人世面见多了,腰包也鼓了,大多都只会把香港看作一个落魄的过气明星,随时拿来调侃取笑一番。

  我记得前几年去香港的时候,同机有两个年轻女孩,飞机落地后在我们后面大声交谈,有几句对话令我我印象深刻。其中一位女孩貌似见多识广,正在给另一位女孩介绍香港,“其实香港人比我们活得压抑多了,住的小,压力又大......”,自傲轻蔑之情,溢于言表。 

  这倒是实话,我看她俩就一点不压抑,旁若无人的大声说话,整个通道就听她俩的声音在不断回响了。

02 

  第一次到香港,我还是有点懵圈的。

  我们下车的地方在老九龙的分界线上,看惯了我们整齐规整的大马路,再看香港纵横交错的狭窄街道,完全晕掉。

  为了尽快到酒店,我决定去旁边的一家药店去问路。一位大姐“接待”了我,但我马上发现这是个错误,因为她讲的话我完全听不懂。 

  虽然自己算粤语歌死忠粉,学生时代听了大量的粤语歌,在KTV经常装逼,非粤语歌不唱,但是装逼的东西迟早会露馅,一到正式场合,我发现全不好使。 

  更加糟糕的是,这位香港大姐的普通话比我的粤语水平也高不到哪里去,她连比带划的在地图上给我指路,我绞尽脑汁也无法领会其意思,绝望之后,我只好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告诉大姐,OK,我懂了。 

  我当然是没懂的,当我们重新回到界限街的路口上继续蒙圈的时候,突然我感动了。因为药店的大姐居然不放心,一直在观察我们,当看到我们在路口手足无措时,追了过来,继续用蹩脚的普通话给我们指路,那份低调的热情,让人心中涌现一股暖流:谁说香港人冷漠的? 

  之后还有很多次类似的经历,甚至我们只是偶然看下站牌,都会有香港人主动过来询问是否需要帮助。

  这着实让我大感意外,虽然在去港之前,我就对于所谓“香港人歧视内地人”的传闻一直嗤之以鼻,但是,真实的情况依然足够让我震惊。

  如此多的普通香港人,愿意停下匆忙的脚步,主动给我这个游客提供帮助,仅仅因为我们在看站牌,这是我在所有去过的内地城市里都未遇到过的情况。

03

  我记得我们当时住的酒店近太子地铁站很近,早餐我们基本就在附近一家茶餐厅解决,吃完正好开启一天的旅程。 

  去了多次,跟老板和老板娘也算有了点头之交。

  也许是我们一家都比较安静有礼,老板娘也会难得过来跟我攀谈几句,为什么说难得呢?是因为,我确实没看到她跟其他游客有过闲谈。 

  闲谈中我了解到,老板娘是台湾人,她们很早就来到香港做了这家茶餐厅,所以也算是半个香港人吧。 

  我能与她交流,可能也是因为她是台湾人,会国语的缘故,如果也像药店大姐那种普通话,也可能没有这些令人愉快的经历了。

  让人不快的经历也是有的。 

  因为这个茶餐厅离地铁站近,附近游客较多,常常有内地同胞提着大包小包的进来就餐,他们往往操着各地方言、在店里大呼小叫、横冲直撞,每当此时,我都会见平日和善的老板娘脸上略显不悦,言语也生硬冷漠不少。 

  不知为何,每到此时,我完全没有他乡遇老乡的喜悦,心里倒有抱歉的内疚感。 

  不过这些都没影响老板娘跟我们的点头交情,进店热情相迎,离店微笑道谢,始终贯穿我们整个旅程。 

04 

  很多人会说香港人比较冷漠、缺乏热情。但从我的观感来看,我认为他们和我们内地人最大的区别,是在于对陌生人的认知上。 

  我们对于陌生人是警惕和不信任的,所谓“不要跟陌生人说话”,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学校教育中,社会都会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们,陌生人是靠不住的,是危险的。 

  但香港人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即使会有个别港人的语气和表情欠缺熟人般的热情,并会刻意表现出的距离感,但很明显让我感觉到的是,他们普遍没有我们那种对陌生人的警惕和不信任。 

  除了陌生的香港人会不断主动给我们指路外,我还经常提到我们在地铁上遇到的一个小菇凉。 

  当时我们一家在铜锣湾上了地铁,搭乘荃湾线跨海回酒店,在我们一家人随意说笑、偶尔盯着站牌的时候,跟以往一样,又有人主动过来给我们指路了。 

  这次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是位小菇凉,只见她穿着素色的连衣裙,估计就只有7、8岁的样子,拖着一个书包,满脸纯真的问我们准备去哪里,我环顾四周,发现这位小菇凉竟然是一个人在搭乘地铁,她竟然完全不怕我这个陌生人,主动搭话要帮助我们这些外乡人。 

  这顿时让我意识到,如果不是习以为常的行为习惯,但凡她的家长或她所在的社会告知她一句,“陌生人会有危险”,她都不会如此自然的主动给我们说话,她是打心底里就不认为我们会对她有危险,这个社会让她从小就不认为陌生人有危险。 

  这一点,足够让我们汗颜。 

  也许,在硬件上,我们已经足以傲视全球了,弹丸之地的香港,早已不在我们赶超的视野里。但是,在软件上,我们有什么足以骄傲的资本呢? 

  出于好奇,我弯下腰来和这位小菇凉交流了起来,具体对话细节我已经记不太清楚了。隐约记得,小菇凉说她家在港岛,因为学位的问题,需要在旺角上学,所以每天都是独自一人拉着书包跨海上学。 

  怕让她有心理阴影,我就没有问诸如“一个人上学,怕不怕?”,这样可能对于她说有点傻的问题。我只是微笑对她说,我们每天出门都坐这条线,已经很熟了,不过还是谢谢她,小菇凉听后也笑了笑。 

  巧的是,小菇凉的目的地也是太子站,生活总是比想象的还要精彩。

05 

  前段时间看新闻报道,香港人的人均寿命超过日本位列全球第一,这大部分功劳当然要归到香港足以傲视全球的医疗体系。 

  不然,按照本文开头那位内地女孩的说法,活的如此憋屈的香港人,寿命如此高,很难得到合理的解释。 

  有意思的是,被我们中国人公认为活得憋屈的两群人,香港人和日本人,恰好是长期轮番霸占人均寿命全球第一位置的两个群体。 

  这显然非常的黑色幽默。 

  跟我这种偶尔往之的游客相比,那些在香港和内地都有长期生活和工作经验的人,显然比我更有发言权。 

  有位叫Elaine的作者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文章。 

  作者走遍全球,依然最爱香港,他写到,“我爱巴黎、东京、纽约、伦敦和台北,是我愿意长住生活的地方,可香港才是我今世的家。” 

  他说,从美国来香港的人常常说,香港很像纽约,差异巨大的各个阶层的人生活在各自不同的圈子里,但又相安无事、和平共处。 

  700多万人口里,世界各国的外派人士就占了5%,所以香港满大街都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肤色各异的人自如穿梭。Elaine说,“在香港生活的有台湾人、韩国人、美国人、澳洲人、法国人、日本人等等,每个 community 都不小,有自己爱混的地方。”

  他说,“香港本地人也有差别巨大的圈子,有北京来的朋友说香港人势力贪财,那是他自己混进了那个圈子”,同样来自内地,Elaine看到更多是的“柔声细语礼貌尊重”,收入算不上丰厚,但面容干净、有教养的中产阶级。

  如同大多数多元社会一样,出现个别低素质的人,在所难免,香港同样也不能免俗。

  茶餐厅服务员、的士司机等群体,做的可能是薪水最低的工作,其中不乏粗鲁人士,偶有大声吆喝。但他的经验是,如果你对他们柔声细语礼貌尊重,他们也会还以礼貌。

  Elaine的感受和我的游客经验完全相符。

  回想我在旅途中遇到的绝大多数香港人,药店大姐、茶餐厅老板娘、门岗守卫、地铁上的小菇凉、砵兰街上普通话标准的年轻靓仔、路边主动给我们指路的父女俩、小吃店里给我们传授美食经验的办公室职员......可以说,我们没有遇到一位香港人可以用所谓“无礼粗鲁”来形容。

  香港是有温度的。

  这种温度可能不是我们所熟悉的那种熟人般的温暖,而是一种尊重他人权益的分寸感。这种分寸感,是我们从小生活的环境里所不习惯和欠缺的,我们往往会把这种分寸感误判成了冷漠。

06

  贫富差距大,一直是香港为人病垢的主要因素,但Elaine说,香港的贫富差距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一直都都很大,但是香港人却并不仇富。

  香港人普遍认为,“只要制度是公平的,成功都是别人的努力和运气。” 

  香港人很拼,对财富的追求毫不掩饰,这点世人皆知,他们之所以不仇富的原因,我想除了观念的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即使拼搏失败了,也依然有兜底。 

  Elaine说,“最差的人生活得局促但不丢尊严,因为有政府提供的免费医疗、教育和养老。” 

  繁华的香港当然是富人的天堂,再多的钱也花得出去,同时,香港也是穷人的安乐窝,“低收入家庭住政府医院,深切治疗部所有费用(医生、护理、医药、手术)只要每天1百元”,如此低廉的费用就能享受高效高质的医疗服务,香港人均寿命世界第一,并不让人意外。 

  除了人均寿命全球第一,香港还有很多引以为傲的全球第一,其中经济自由度更是连续20多年蝉联世界第一。Elaine也引用了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在亚洲以至全球200个国家和上千大城市中找不到第二个像香港这样同时拥有最大自由和法治的城市。”

  自由和法治往往相伴而生。

  在一个局促的空间,如果没有大家高度认同的法律体系和在公共场合默认的行为规则,每个人都为所欲为,哪里会有自由呢? 

  香港拥有世界上最高效、最少干预经济的政府机构,最高素质的警察队伍,高质低价的医疗服务,狭小的空间本来是缺点,却恰好成就了高效率的生活半径和安全的生活环境,这些因素都让Elaine对香港这座城市无比依恋。 

  另一位叫小黛的作者也同样表达出了对香港的深厚感情。她说, 

  “700多万人挤在地势复杂、狭小的城市,但却因此催生了秩序。电梯靠右企,通道靠右行,上班高峰期的地铁也永远是先下后上,闸口出处永远有一群人排队拍卡,在这个行色匆匆的地方,大部分人都能不慌不忙地遵守那一套准则。该停的地方就停,该让的地方就让。圣诞倒数、书展大会,千万人口聚集,工作人员规划出路、调整入口,无论多大多密集的场面,永远有疏散的最好办法。三年时光,我享受着这样无价而令人赞叹的安全,终是被它的魅力折服。” 

  让一个人热爱一座城市的,可能就在于这些小小的细节。它们让你感觉安心和安稳。我们常说,家是心灵的归宿,当你对一个城市产生依恋,那一定是这座城市让你产生了犹如回到家似的温暖和安全感。 

  我对香港当然没有如这两位作者这么深厚的情感,我只是一个走马观花的游客,一个试图找到青春印记的行者。

  但仅就我了解到的片段,就已经足以让我感觉到,这个貌似冰冷的世界并非缺乏善意,有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可能仅仅是敞开心胸,去拥抱这种善意。

  愿香港的温度,永在,愿东方之珠的荣光,从未远去。

   0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