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家副主席,从设立之初就是礼仪性职位,担任者可以是德高望重的党国元老,也可以是具象徵意义的接班或统战人物,还可以是纯功能角色。现任副主席王岐山已74岁,明年料将卸任,继任者是谁?未来的副主席会否是政治局中人,还是维持局外人身分,对二十大人事安排不无影响。
副主席人选标准因时而变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上选出的首位国家副主席,是当时地位仅在毛泽东(也兼任国家主席)之下的朱德元帅,算是名实相副的第二号人物。1959年二届全国人大上,国家主席是刘少奇,孙中山遗孀宋庆龄和中共元老董必武双双当选副主席,可见彼时副主席人选标准主要是德高望重。
“文革”后恢复的首任国家副主席,就命运多舛。原本的内定人选,75岁政治局委员兼港澳办主任廖承志,“两会”期间猝逝,只好由另一位政治局委员、77岁的蒙古族元老乌兰夫顶上。可见,当时副主席的功效,重在促进港澳台侨统战和民族团结。乌兰夫退任后,国家副主席由另一名元老王震继任,80岁的他,是退休政治局委员、前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连中央委员都不是,体现的更多是对政坛元老的酬庸。王卸任后,继任的是红色资本家、中信集团创办人荣毅仁(其实荣也是中共党员),彰显的是对资本和市场力量的尊重。
荣毅仁之后的连续三任国家副主席,都是由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兼任,先后是胡锦涛、曾庆红、习近平,都是位居党内第五、第六的高位,其中胡、习两人皆为接班人角色,曾则是担当承上启下的监军人物。李源潮当副主席后,是该职位的低潮,李作为政治局委员,创造了迄今为止国家副主席唯一的副国级纪录。直到4年前王岐山接任,恢复副主席的王震模式,才令该职务重回正国级行列。
需注意疆津书记是否入局
二十大的政治局,若维持25人规模,按照近几届模式,则23个位置已经名花有主,除党总书记(兼国家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总理、全国人大委员长、全国政协主席、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中纪委书记、人大第一副委员长、中办主任、中宣部长、中组部长、中央政法委书记外,6名地方党委书记、4名副总理、两名中央军委副主席,都是政治局的当然委员,这里或有变数的是地方书记入局人数,特别是新疆、天津会否有变,值得注意。
剩馀的两个政治局席位,根据曾经入局的职位看,按照可能性依次为国家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长、国务委员、国家监委主任(中纪委第一副书记)、政协第一副主席、中央政研室主任、中央外事办主任。如果国家副主席是王震、王岐山模式,就毋需佔用政治局名额,还可延续元老政治生命;若是曾庆红模式,因属兼任,也不需另佔名额;最不可能出现的就是胡、习模式,因为这届难有接班人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