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中共领导人江泽民在位期间,两岸关系从试探摸索到尖锐对峙,几度引发台海危机。不过,江泽民当年在会见海基会前董事长辜振甫时,却曾脱口提及他在民国时代念书,因此会唱中华民国国歌,也会背国父遗嘱。而比起简体字,江泽民更喜欢繁体字,也喜欢老上海的事物。
国立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特聘教授王信贤分析,两岸间最大的症结点是“定位”问题,对其他中共领导人而言,“中华民国”四字不会也不敢从他们口中说出,但对江泽民而言,这可能不是一个禁忌。尽管两岸政治定位非江一人说了算,但至少江敢有更多的尝试。
王信贤指出,江泽民当时倚重亦师亦友、已故海协会长汪道涵处理两岸关系,而汪在两岸关系上扮演的和缓角色,是非常正面的。不过,他也表示,1995年至96年的台海危机,当时北京决定试射飞弹,两岸关系在某种交互上是回不去了。当时台湾正实施第一次民选,台湾的本土化与民主化同时进行,自主性已经出来,仿佛家里在办喜事(第一次民选总统),而北京却送来两颗飞弹,台湾人心里从那时开始已出现另一种转折。
提到江泽民的“民国”成长背景、技术官僚的实事求是性格,以及本身外向多元个性使然,王信贤认为,江与拘谨、受条条框框限制的共产党员截然不同,“江泽民是最不像共产党员的领导人”。
王信贤说,如今中国社会越管越严,官方对民间的压制越来越大,民间的反弹引起一股投射,江去世后,中国民间可能会有一阵怀念,类似于当年周恩来、胡耀邦逝世时引发的怀念潮,这对中共来说,特别是习近平,是会有所顾忌的。
评价江泽民主政时期,可分为1989年至2002年的“完全执政”,以及2002至2004年等两个时期。王信贤以“三七开(三成负面,七成正面)”评断前一个时期,七成正面的作为包含邓小平南巡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建,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中国是有助益的;负面则是,对社会的压制没有松手,特别是对宗教。
王信贤指出,2002至2004年江泽民干涉太多,尽管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无明确任期,但当时若能跟总书记职务一起交棒给胡锦涛,他可以立下很好的典范。
有关江泽民形象,近年中国出现特殊的“膜蛤文化”之说,可能与江总是戴着大黑框眼镜,把西装裤穿在胸部以下,以及不拘小节的性格等有关,被部分中国网友戏称为“蛤蟆”,这几年中国网上还出现怀念、甚至膜拜江执政时期的言论。2014年微信还出现“江选研讨会”公众号,发布江的许多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