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404文:解读中国疾控中心的新冠感染疫情报告

www.creaders.net | 2023-01-27 09:57:12  一个生物狗的科普小园 CDT 观察者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墙内自媒体一个生物狗的科普校园文章:中国疾控中心的新冠疫情动态更新停留在了1月8日。实际上自12月中旬以来,由于检测数量的突然下降,每日新增病例更新与真实情况大幅脱节。继续这样脱离现实的疫情通报本来也没有意义。随后在1月15日与1月21日,疾控中心比较简要地更新了死亡、住院人数,以及疫苗接种状况,对应数据点分别是12月8日-1月12日与1月13-19日。

1月25日,疾控中心发表了一个较为详尽的报告,汇总了12月8日至1月23日的检测情况、病毒基因组测序、住院死亡变化等信息。从这些信息来看,中国无疑已经走到了奥密克戎疫情的尾声。当然在疫情暴发期间信息公告的滞后,一些数据缺乏斟酌检验的问题仍然值得警惕、反思。

1. 信息更新滞后

1月三份新冠疫情报告,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信息更新的滞后。1月15日才公布截至1月12日的住院死亡人数与当时住院人数,这种滞后程度可以说是非常严重。

而且在解释为什么那么久才公布住院死亡人数、住院人数时,相关专家给出的理由是建立全国的统计系统需要时间,但同时提到此时已建立了新冠住院、死亡病例24小时的汇总机制[4]。即使我们不追究1月15号之前为什么没有及时公布,那么1月15号之后呢?既然住院与死亡信息汇总系统已经建立,为什么下一次数据更新要等到一周之后呢?

真正有大量详细数据的通告其实只有1月25日这份报告。这样的滞后程度,实在难言合格。仔细看25号的通告,更是让人难以理解为何之前不通报一些信息,以及过往报告里明显有问题的地方为何不纠正。

例如感染病例数,1月25日的通报显示12月22日的高峰核酸阳性数达到了694万:

可是同样在疾控中心网站上,我们还能找到12月22日的疫情通报,其中新增确诊3761例。我们不得不问:12月22号时是真的没有数据,或者只能确认3761例病例吗?

如果说确诊比例还需要有症状,可能这六百多万核酸阳性里就不到4千有症状。那么再来看疾控中心的最后一次每日疫情更新——1月8号的数据[5],当天新增确诊是14171例,而当时的“现有确诊病例”是118147例,重症是7557例。

对照现在公布的新冠住院人数变化:

1月8号时全国新冠住院都超过120万,住院的总都是有症状的吧?难道这超过100万的住院,只能收集到12万不到的数据?

疫情高峰时检测无法覆盖所有感染者,数据汇总出现滞后,这些是可以理解的。但数据缺失与滞后也有可以接受与过于离谱的区别。至少就我个人而言,很难认同动辄几周的信息滞后,通告确诊人数尚不及住院人数的数据缺陷。

更令人遗憾的是,对于这些明显的失误,我们没有看到任何一位疾控中心的专家表达歉意,甚至承认工作有不足之处的也没有。这是否就是未来中国的防疫之路呢?隔一段时间抛出一点数据,宣称大胜?如果这是我们应对问题的态度与方式,那么这比任何疫情都更令人担忧。

2. 感染过峰,但感染状况难说

回到1月25日疫情通告的内容,多个数据都显示中国已经过了奥密克戎疫情高峰。例如之前的核酸检测数据,全国每日新增核酸阳性人数高峰是12月22日的694万人,阳性检出率的高峰是12月25日的29.2%,到1月23日,两项数据分别回落到1.5万人与5.5%。

不过核酸检测结果受实际检测量的影响。根据该报告,“受居民检测意愿”影响,检测量不断减少,12月9日有1.5亿次检测,1月1日只有754万,1月23日仅有28万。当然,这居民检测意愿不知是如何确认,做了何种民意调查。有趣的是报告同时指出各省份“实时掌握核酸检测数据”,既是实时,为何之前报告的病例数与该报告如此脱节呢?

除核酸检测外,通告还展示了部分省份建立的居民抗原检测自愿上传结果,12月22日是上传的抗原阳性高峰,33.7万,阳性检出率21.3%。1月23日下降至不到5千阳性,阳性率4.5%:

但上传的抗原检测也很少,峰值是12月19日的189万个检测结果,1月23日时仅有10.5万个检测上传。

抗原检测这部分的阳性检出率让我极为意外。挺难想象抗原自测阴性的人不断上传结果,理论上阳性检出率应该非常高。可抗原阳性检出率的峰值连核酸都不如,需要更多信息来核实。

综合核酸与抗原,全国感染高峰已过是明确的。可问题是这一波感染大概造成了多少人感染呢?由于检测量的不足,我们很难明确。国内有专家最近和80%这个数字干上了,之前是有人推测会有80%,如今是有人说已经感染80%。可是这个80%建立在何种模型,利用了哪些现实数据推导,误差范围多大?没有必要的科学基础与论证,这种专家观点与普通百姓靠身边统计学推导100%感染过了或者说感染率没有100也有90,又有什么区别?这一轮感染的比例关系到今后疫情的走势,特别是短期内疫情发生反复的风险。缺乏可靠的数据会让今后的防疫也有偏离客观现实,仅凭主观猜测的风险。

更为重要的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感染数据理应有更细致的地区划分。例如每个省市的核酸阳性、抗原阳性数据变化是怎么样的?以前没几个感染的时候每个省的病例数都要分列,具体一个省里还会每个城市单独列出,怎么现在感染人多了,数据反而粗糙了呢?既然各省“实时掌握核酸检测数据”,更加没有理由缺失精细一些的数据。

之所以需要更细致的数据,是需要考虑不同地区的疫情状况可能有区别。万一有些地方在检测量上很少,还是我们的盲区呢?像抗原都只是“部分省份”,哪部分省份啊?

疾控中心自疫情彻底暴发以来不仅提供数据少,更糟糕的是提供信息时几乎从不提及相关内容的潜在缺陷与偏差。这显然是不对的。

3. 发热门诊人数的疑惑

说到一些数据的缺陷,举一个例子,发热门诊的就诊人数,这是农村发热门诊数据:

12月23日达到峰值是92.3万人。但这个图有一段虚线,为什么会有虚线?因为农村发热门诊就诊人数是从12月21日起才监测,之前是没数据的。那么问题来了,既然12月21日起才有农村发热门诊数据,怎么就能得出12月9日农村发热门诊就诊人数是13.3万人次呢?

下面这个是城市的发热门诊人数:

注意看12月9日是29.2万,加上农村的13.3万,总和42.5万,与全国的图一致:

可问题是12月21日前明明没有监测农村的发热门诊就诊人数啊,怎么就推测12月9号农村是13.3万,还能把12月20以前农村推测出来的虚线直接和城市的叠加,成为全国数据?这难道不是直接在那里瞎编吗?

而且发热门诊这块的数据不光是农村12月20以前的数据不知从何而来的问题。即便是城市,12月9-20日,监测的是二级医生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诊疗量,21号加上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就是说21号开始的数据收集基础和以前是不一样的。这么大的区别,能一条曲线连着画吗?说是城市发热门诊22号达峰,怎么确定不是之前就达峰,只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数据21号才加上,让表面上的峰值成了22号?

指出这个问题不是说我怀疑没有过峰,毕竟核酸、抗原、发热门诊、住院等多项数据都显示过峰了。可问题是数据公示都那么滞后了,好歹稍微注意一点完善性。

4. 住院与死亡

新冠住院人数在1月5日到达高峰,162.5万,1月23日相比峰值下降84.8%,有24.8万人住院:

住院之中的重症也是1月5日达到高峰,12.8万,1月23日下降到3.6万。我不太确定重症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一般来说住院应该就可以当重症处理吧。不过先不管这些,再来看住院感染者死亡数据:

峰值是1月4日,死亡4273人,1月23日时下降至896人。这又是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数据,新冠的不同数据,住院会滞后于感染,而死亡又会滞后于住院。怎么会出现住院与重症峰值是1月5日,而死亡峰值1月4日呢?这几乎是同步的,并不符合科学规律。

很遗憾,疾控中心的通告对此没有任何解释。

更令人遗憾的是,死亡那么大一个事,是新冠最严重的健康后果,仍然就是一张图,然后“(三)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结果。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数于1月4日达到每日峰值4273,随后持续下降,1月23日下降至896,较峰值下降79.0%(图3-3)”这么一段话,连上标点符号才71个字符就带过去了。

分地区的数据没有,分年龄段、性别、疫苗接种情况的数据没有。甚至连每一天的死亡人数,也只有1月4号和23号写出来了。都说不能把死亡病例当作一个数字,要看到背后的生命,背后的人。按这个通告,很多死亡病例连个数字都没有。

另外,不要忘了,这只是住院感染者的死亡人数。没有住院的新冠死亡病例呢?有些人疾病发展快,来不及住院就去世了呢?有些人在养老院去世的呢?统计有困难,没法准确统计出来,可以理解,可好歹承认一下这些死亡的存在啊。全世界都存在新冠死亡低估的问题。但是只统计住院感染者里的死亡人数,潜在的低估风险之大,全球范围内除了2020年初检测试剂不足外,恐怕都没有可比的。

这么严重的不足,只字未提,是否合适?

5. 突变株监测显著不足

疫情暴发后,去找每一例感染病例已经意义不大,可是新冠病毒在传播过程中有不断突变的风险,因此监测变异株变得更为重要。根据1月25日的通告,2022年9月26日到2023年1月23日,全国本土病例病例基因组测序是18906例,其中12月1日到2023年1月23日是10165例。一天核酸阳性峰值都是600多万人,从12月1号算起才测了一万多个病例的序列,这个采样数量,能充分吗?

可以看每周的测序数量与结果:

最多的一周是1月2-8号,测了不到2500个,感染高峰时期12月19-25号,这一周测的数量应该不到1600,还不如11月21-27这一周的量(主要结果为BA.5.2与BF.7,这两个病毒株给了具体数字,从二者相加估计总测序数)。

各行政区的测序量一样非常少:

这是12月1号到1月20号的数据,上海最多,一千多例测序,北京测了500-600。人口近亿的河南,宣称截至1月6日全省感染率89.0%,才做了不到300个病毒基因组测序。

对比一下,意大利2022年12月26-29号,四架中国航班上556名乘客,126人检测阳性,其中61例做了病毒基因组测序。

这次公布的测序结果里主要是BA.5.2和BF.7。可是测序总量那么少,是否有代表性?测序是否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在地域上能否有代表性?这些都值得我们疑虑。

在疾控中心的公告里,XBB只有1例,BQ.1系列是10例。可意大利测61例里就有7例BQ.1。而上海研究人员的一篇论文里,2022年11月16日至12月12日随机测了369例,也测出了本土1例XBB与7例BQ.1株系[8]。

从疾控中心公布的测序结果看,全国范围内确实极有可能是BF.7与BA.5.2占据主导。可是良好的病毒株监测需要能准确反映一些目前占比还小的变异株——万一这些变异株有优势会进一步扩散呢?也要能代表不同地区,包括城市与非城市地区。显然,中国的病毒株监测还有不少提升空间。这一波奥密克戎疫情是走入尾声了,可新冠病毒还会长期留在中国,因此,改进变异株监测仍是必要的。

6. 永远数不对的疫苗接种

根据一些专家的说法,全国80%的人都接种了奥密克戎活病毒吸入式疫苗,因此我个人也不是那么在意通告里的疫苗接种数据。不过我们要考虑随着时间推移,自然感染带来的免疫防护也会下降,即便是奥密克戎活病毒吸入式也是如此。所以,疫苗接种仍然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的方面。

很遗憾,在25号的通告最后一部分疫苗接种状况里,出现了很难对得上的疫苗接种数据。25号的通告称截至1月20日,全国累计接种34.88亿剂次新冠疫苗。不过在1月21日的疫情通告里,称截至1月19日,累计接种348951.4万剂次,是34.89514亿剂次。虽说两个数据差得不多,可是1月19日的接种34.89514亿还是比1月20日的34.88亿多了100多万。怎么日子多过一天,接种数反而少了100多万?要是这样的每天少一百万的接种进度,疫苗接种状况岂不是越来越堪忧?

25号的通告另外给了一个在我看来极难懂的60岁以上老人接种数据图:

首先,这是基于摸底人口数的统计,摸底人口数是啥?不知道,因此,我们也不知道能否代表城乡等差异很大的区域(实际上啥时候摸底我们也不知道)。

其次,图中全程接种与加强针接种比例不是对应摸底人口的基数,是摸底人口中符合相应接种标准的人数。像加强针比例是很有误导性的。因为符合加强针标准的老人只是所有老人中的一部分,图上的92%加强针接种率,换算到全部老人中,可能要低得多。

参考1月21日的通告,截至1月19日,60岁以上老人接种人数(至少一剂)是24160.4万人,全程接种23011.5万人,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19193.3万人。如果对应2021年底的中国60岁以上老人人口26736万人,一针接种率是90.37%,全程接种率86.07%,第一针加强针比例是71.79%。

全程接种与加强针接种比例由于对应基数不一样,25号通告用了“符合标准”,我们不追究了。可这一针接种比例怎么能与1月19日的数据差那么多呢?接种率上差5%对应的可是1336.8万人,从19号到这个不知何时做的摸底数据,老人接种人数能涨那么多?还是这摸底摸得不靠谱?

从2022年3月上海疫情暴发起就在不断强调老年人的疫苗接种问题,可为什么到奥密克戎疫情都走到尾声了,我们还是能看到这么经不起推敲、核实的接种数据?

只能说中国在疫情数据汇总公布的及时性、完善性上,要走的路还不少。我们改变不了很多人在过去这一个多月重病甚至失去生命的现实,但我们应该要用真实的数据给那些不在的人一个交代,也给我们自己一个交代。

延伸阅读:中疾控发布全国新冠感染情况

来源:中共媒体观察者网

1月25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发布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在2022年12月22日前后,感染人数、发热门诊诊疗人数达到峰值。感染人数每日最多新增超700万,发热门诊诊疗人次最高峰每日286.7万,重症患者数量最高峰每日增量近1万,死亡病例数于1月4日达到每日峰值4273例。全文如下:

一、感染监测数据

(一)全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022年12月8日以后,全国(不含港澳台,下同)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实行愿检尽检,同时部分地区对重点人群开展定期核酸检测。各省份利用已有的核酸检测信息系统,实时掌握核酸检测数据。受居民检测意愿影响,各省份核酸检测量不断减少,如12月9日检测量为1.5亿,2023年1月1日降至754万,1月23日降至最低28万。

2022年12月9日以来,各省份报告人群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阳性人数12月22日达到高峰(694万)后逐步下降,2023年1月23日降至最低1.5万;检测阳性率12月25日(29.2%)达高峰后逐步下降,1月23日降低到5.5%(图1-1)。

图1-1 全国报告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二)全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抗原检测结果。

2022年12月以来,部分省份建立居民抗原检测信息收集应用程序(APP),居民可自愿上传抗原检测结果。结果显示:各省份报告抗原检测量较低,呈现逐渐减少趋势,从2022年12月19日的最高189万下降到2023年1月23日的最低10.5万;抗原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自2022年12月9日快速上升,12月22日达高峰(33.7万、21.3%)后波动下降,2023年1月23日降至最低,分别为4773和4.5%(图1-2)。  

图 1-2 全国报告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二、全国发热门诊(诊室)诊疗情况

(一)总体就诊人数结果。

全国(不含港澳台)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286.7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2023年1月23日下降到11.0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6.2%(图2-1)。

图2-1  全国发热门诊(诊室)诊疗人数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说明:自2022年12月9日起,监测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诊疗量;12月21日起,增加监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诊疗量(不含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

(二)农村发热门诊就诊人数结果。

全国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92.2万人次,随后波动下降,2023年1月23日下降至5.0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4.6%(图2-2)。  

图2-2  全国农村地区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说明:农村发热患者诊疗量为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诊疗量(不含村卫生室)

(三)城市发热门诊就诊人数结果。

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2日达到峰值195.4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2023年1月23日下降至5.9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7.0%(图2-3)。

图2-3  全国城市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说明:城市发热门诊诊疗量含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含社区卫生服务站)。

(四)哨点医院监测结果。

2022年12月9日起,在我国已建立的824家流感监测网络哨点医院(包括国家级哨点医院546家、省级哨点医院278家)和402家国家级网络实验室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显示:2022年9月-12月上旬,哨点医院每周流感样病例(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数量稳定在10万左右,至第51周(12月19日-25日)达到最高60万;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人数比值在2.7%-3.6%区间波动,第50周(12月12日-18日)明显上升至8.5%,第51周达到最高12.1%,第52周起快速下降,2023年第3周(1月16日-月22日)已下降至2.0%,回落至本轮疫情之前水平(图2-4)。  

图2-4  全国哨点医院报告的流感样病例数及占比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于824家哨点医院)

网络实验室对流感样病例标本同时进行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检测,从2022年第49周(12月9日),新冠病毒阳性率开始逐渐增加,在第51和52周期间达峰值后开始波动下降;同期流感病毒阳性率则逐步降低,至12月下旬降至极低水平(图2-5)。

图2-5  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新冠和流感病毒阳性率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于402家网络实验室)

三、住院诊疗情况

(一)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结果。

全国在院新冠感染者于2023年1月5日达到峰值162.5万人,随后持续下降,1月23日下降至24.8万人,较峰值减少了84.8%(图3-1)。

图3-1 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每日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二)在院新冠病毒感染阳性重症患者结果。

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中,重症患者数量于2022年12月27日至2023年1月3日期间每日增量近1万,1月4日增量明显下降,1月5日达到峰值12.8万,随后持续下降,1月23日下降至3.6万,较峰值下降了72.0%(图3-2)。 

图3-2  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阳性重症患者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三)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结果。

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数于1月4日达到每日峰值4273,随后持续下降,1月23日下降至896,较峰值下降79.0%(图3-3)。 

图3-3 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四、新冠病毒感染本土病例病毒变异监测情况

我国持续开展新冠病毒变异监测,2022年12月后在每个省份选择部分哨点医院开展门(急)诊病例、重症病例、死亡病例及部分特殊人群病毒变异监测。同时开展陆路、水路和空港口岸入境人员病毒变异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此轮疫情流行株为BA.5.2和BF.7,未发现新的变异株。

(一)总体情况。

2022年9月26日-2023年1月23日,全国共报送18906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全部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存在69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70.8%)和BF.7(23.4%),BA.2.76等13个进化分支构成比在0.1%-1.3%之间,54种进化分支的构成比小于0.1%(共占1.1%)(图4-1)。

图4-1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变化趋势图 

说明:1.采样日期:2022年9月26日至2023年1月20日。

2.图中标记的数字分别为BA.5.2和BF.7进化分支有效基因组序列数量。

3.“其它”指全国范围Omicron变异株构成比小于0.1%的进化分支。

(二)12月以来本土病例病毒变异株监测情况。

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月23日,全国共报送10165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全部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共存在24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70.2%)和BF.7(28.3%)(表4-1)。共发现重点关注变异株11例,其中1例XBB.1、1例BQ.1.1.17、4例BQ.1.1、3例BQ.1.2和2例BQ.1.8。 

(三)新冠病毒变异分省份情况。

北京和天津以BF.7为优势株;江苏和内蒙古BF.7和BA.5.2基本持平;其他省份均以BA.5.2为优势株(图4-2)。  

图4-2 各省份新冠病毒变异监测情况

说明:1.采样时间:2022年12月1日-2023年1月20日。

2.图中标记的数字分别为BA.5.2和BF.7进化分支有效基因组序列数量。

五、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进展

2020年12月15日全国启动新冠病毒疫苗大规模接种后,接种速度明显加快,5天完成1亿剂次接种,单日最高接种2474万剂次。我国积极稳妥推进接种工作,截至2023年1月20日,累计完成接种34.88亿剂次(图5-1)。全人群第一剂次、全程接种覆盖比例分别达到92.9%和90.5%(图5-2)。

图5-1 分月新冠病毒疫苗累计接种剂次

(数据来源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图5-2 分月全人群中第一剂次接种、基础免疫全程接种覆盖率

(数据来源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根据近期开展的老年人专项摸底调查数据,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覆盖人数占老年人群的96%。全程接种、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人数分别占符合接种时间间隔老年人群的96%、92%(图5-3)。  

图5-3基于摸底人口数的60岁以上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

(数据来源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说明:1.第一剂次接种率测算中分子为接种目前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新冠病毒疫苗至少1剂次的人群,分母为近期老年人专项摸底调查人数。

2.全程接种率测算中分子为接种灭活疫苗2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重组蛋白疫苗3剂次的老年人群,分母为接种灭活疫苗1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和重组蛋白疫苗2剂次的人群,并且接种后间隔满28天(4周)。

3.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率测算分子为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老年人群,分母为接种灭活疫苗2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的人群,且全程接种后间隔满3个月。(由于重组蛋白疫苗实施加强免疫接种的时间短,接种3剂次重组蛋白疫苗人群目前未包括在分母中)。

   0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