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放弃“清零”后,中国到底有多少人死于新冠?

www.creaders.net | 2023-02-19 11:05:54  纽约时报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在政府突然放弃“清零”政策后,中国经历了一波感染高峰。粗略估计表明,仅仅两个月内,全国死亡人数就达到了100万至150万之间,远远高于官方统计的数字。

去年12月,在放宽了世界上最严格的新冠限制措施后,中国的疫情暴发了。病例激增的迹象随处可见:医院拒绝收治病人。火葬场不堪重负。一大批顶尖学者死亡。

但中国官方公布的大流行病总计死亡人数仍然低得惊人:截至2月9日为83150人。研究人员认为,死亡数字被大大低估了,部分原因是它只包括在医院死亡的感染者,不包括那些死在家中的病例。

虽然不可能进行精确统计,但流行病学家一直在努力拼凑12月这波加速暴发的未解之谜。四个互无关联的学术团队得出的估计大致相似:中国的新冠疫情可能已造成100万至150万人死亡。

《纽约时报》咨询过的所有研究人员都警告说,如果没有来自中国的可靠数据,这些估计应被看作根据现有信息做出的猜测,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尽管它们远比官方数据更符合观察到的现象。

对执政的共产党而言,有多少人死亡的问题有巨大的政治意义。在大流行初期,中国严厉的封锁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新冠病毒的传播。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将早期的成功描述为中国优于西方的证据,如果死亡人数很高,这种说法就很难成立。

中国的数据与研究人员的估计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如果按官方数字来看,中国在整个大流行期间的人均死亡率在所有主要国家中最低。但按照估计的死亡率水平,中国已经超过了许多亚洲国家的官方死亡率,而这些国家从未采取过如此激进的压制措施,或持续如此长的时间。

资料来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系统科学与工程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纽约时报》。 注:对中国的数据估计是根据自2020年1月22日至2022年12月9日的官方累计死亡人数,加上来自科学家的最低和最高估计的死亡人数计算得出的。其他国家/地区的数据截至2023年2月7日。

与此同时,中国会排在德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家之后,这些国家的疫情在疫苗问世之前曾加速暴发。

这些估算结果中的两个来自已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或正接受同行评议的论文,而另外两个分析是由流行病学家在回应时报的询问时提供的。

研究人员使用各种方法来衡量有多少人可能被感染,以及中国本土疫苗在预防死亡方面的效果如何,后者是一个关键问题。一些人借鉴了病毒过去在香港和上海暴发时的表现,那里的数据更可靠,还有一些人使用详细的计算机模型来模拟这种流行病。

还有一些人转而使用官方抽样数据开发模型,这些数据基于中国对数十万人进行的系统性新冠检测。模型估计死亡人数远远超过政府的统计数字。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生物学和统计学教授劳伦·安塞尔·迈耶斯说:“如果我们分析的没错的话,数据显示,那是一波爆炸性的疫情浪潮。”

中国对于新冠死亡有一个很狭窄的定义。

火葬场在12月不堪重负,而中国官员只公布了涉及呼吸衰竭的死亡人数,没有包括死于肝、肾或心脏衰竭的感染者——这一缺漏遭到了广泛的质疑。1月中旬,政府开始发布因其他死因死亡的病例数据,但数字仍然不完整。

最明显的是,他们排除了在医院以外死亡的人。虽然无法确切知道有多少死在家里的人没有被计入,但从2018年到2020年,中国只有大约五分之一的死亡发生在医院。

官方数字“肯定低估了所有新冠肺炎死亡人数”,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研究中国死亡率的人口统计学家蔡泳说。“这是毫无疑问的。”

尽管政府数据显示,自2020年以来,中国的重症监护病床数量翻了一番,但在上次的感染激增期间,医院仍然超负荷运转。专家认为,医院死亡可能仍只占总死亡人数的一小部分。

“传播速度如此之快,重症监护病房床位肯定不足以应对高峰期,”南安普顿大学流行病学家赖胜杰(音)说。

资料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系统科学与工程中心。 注:死亡数字是7日的移动平均值。2022年12月8日之后的数字是近似值,是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图表得出的,因为中国官方不再公布确切的每日数值。数据截至1月30日。

感染人数未知使衡量流行病规模变得更加复杂。经过两年的广泛检测和隔离,中国政府于12月关闭了曾经无处不在的检测点,并改为自愿报告自我检测结果。

其他数据缺失。中国各地至少有九个城市——包括北京在内——已停止公布季度火葬总数。

这一估算结果在去年发表,研究者以上海复旦大学的科学家为主,他们使用了上海此前一波奥密克戎疫情来估计该病毒在中国大陆传播的速度。

病毒去年早些时候在上海传播,之后靠封锁和其他社会限制措施才有机会减缓了它的速度。研究人员使用那个时期的数据为疾病模型提供信息,该模型预测未来疫情在取消严格控制措施的情况下可能会如何发展。

研究人员做了一些假设:有多少可用的重症监护病房床位、封锁何时结束以及人们将多快得到后续的疫苗接种。

但是,纽约市立大学传染病建模师布鲁斯·Y·李说,这个估计可能是保守的。他没有参与这项研究。

该研究假设疫情在春季和夏季暴发,此时户外活动的人数较多,这意味着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但是中国的疫情是在冬天暴发的。

“证据表明这种病毒具有季节性,”布鲁斯·Y·李说。“要猜测的话,你会预计病毒繁殖率会在冬季增加。”

该论文的重点是治疗、疫苗接种和其他措施如何能够减缓感染浪潮并减少死亡人数。但这不会动摇论文的最终结论:结束“清零”政策可能会使医疗保健系统不堪重负,估计造成160万人死亡。

中国疫情的人数也会受到感染者年龄和出行的影响。

在最近的一篇论文中,香港大学的三位科学家通过观察其他国家先前暴发疫情期间每个年龄组的死亡人数,并根据中国的人口统计数据调整数据,估算了死亡人数。几位研究人员进行了类似的计算。

香港研究者还模拟了春节出行增加将如何助长病毒传播,那是一年中最繁忙的出行期。他们估计,到1月底,感染激增可能会导致约97万人死亡。

未参与此项研究的哈佛大学流行病学家比尔·哈纳吉表示,很难准确界定节假日出行对病毒传播的影响。但他表示,这种方法在原则上是合理的。

“我认为他们做得很好,”哈纳吉表示。

第三组研究者与时报分享了另一项估计结果,使用的是最严重疫情已经过去后才公布的信息。

对于另一个“到底有多少人被感染”的关键问题,得州大学的迈尔斯和香港大学流行病学家杜占玮两位研究者找到了独特的解决办法。中国疾控中心的一份报告称,即便中国取消了大规模检测计划,卫生官员仍在12月中旬至1月中旬继续对全国各地数以十万计的民众进行了检测。

依照这些检测数据,他们推断,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有90%的人口被感染。

虽然数字非常高,但未参与该研究的流行病学家均表示,这样的感染率是合理的。一位政府首席流行病学家在微博上表示,80%的人口已被感染。中国欧盟商会伍德克(Joerg Wuttke)在接受时报采访时表示,12月,一些在华经营的欧洲企业员工感染率达到90%。

当研究者将疫情暴发时间、估算致死率和疫苗效果纳入统计模型,得到的结果就是此次暴发可能导致约150万人死亡。迈尔斯表示,考虑到疫苗起效速度等不确定因素,死亡人数的合理估计范围应在120万到170万之间。

迈尔斯提醒称,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中国抽样评估真实感染数的准确性。她称这些数字“极不确定”,并指出任何误差都会影响估算结果。

即便使用最简单的计算办法,疾病建模者也能发现,死亡人数很可能比官方统计数字高出一个数量级。

哥伦比亚大学流行病学家兼环境健康科学教授杰弗里·沙曼先拿出一个简单的假设,即中国感染者的死亡率与美国目前的情况大致持平:0.15%,也就是每650人中约有1人死亡。

沙曼称,许多因素是相互抵消的。中国使用的疫苗不同于美国。但到疫情暴发时,中国人口较少接触病毒,因而更易感染。

他说,按照与美国相似的死亡率,如果40%到65%的中国人口被感染(保守估计),那么可能会有90万到140万人死亡。

香港大学流行病学家高本恩(Ben Cowling)对死亡人数的估计与之类似,他仅统计了截至11月底中国60岁及以上未接种疫苗或接种疫苗少于三剂的8200万人。他上周对驻华外国记者协会表示,如果该群体的感染率达到80%,鉴于他们免疫力有限、接触病毒较少,他预计死亡总数将超过100万。

毕竟,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在首次面临大规模感染潮之际没有采取任何延缓措施的国家,高本恩推测,这波呼吸道流行病毒的传播速度是现代史上的最高水平。


注:中国官方的新冠死亡人数包括自2022年12月8日至2023年2月9日的数据,即中国疾控中心报告的“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

资料来源: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蔡泳博士;香港大学流行病学家高本恩博士;香港大学杜占玮博士;哈佛大学比尔·哈纳吉博士;南安普顿大学赖胜杰(音)博士;纽约市立大学布鲁斯·Y·李博士;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劳伦·安塞尔·迈耶斯博士;哥伦比亚大学杰弗里·沙曼博士;蔡泳等人于2022年5月10日发表的“模拟SARS-CoV-2奥密克戎在中国的传播”;Kathy Leung等人于2022年12月14日发布的预印本“模拟中国对新冠病毒疾病响应的调整及退出动态清零”。

Amy Chang-Chien、Keith Bradsher、David Pierson和Muyi Xiao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0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