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央社引述南华早报今天消息称,中国知名病毒学家、武汉病毒研究所专家石正丽在7月发表的论文中警告,未来极有可能出现另一种冠状病毒,全球必须针对COVID-19(2019冠状病毒疾病)般的疾病做好准备。
石正丽的英文论文至此才被关注。
南华早报称石正丽与其团队评估40种冠状病毒传染给人类的风险性,其中半数具有“高风险”。
同时,这40种冠状病毒中,已发现6种能传染给人类并致病,另有3种冠状病毒也会致病或传染给其他动物。
南华早报称,石正丽这篇论文7月间发表于英文期刊“新兴微生物与感染”(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但直到9月才在中国网络上引起关注,部分原因可能是这项研究不是用中文撰写的。
据该报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名专家表示,这也反映出在中国突然取消“动态清零”防疫政策后,人们“希望摆脱这个话题”,而且中国官员有意无意地淡化疫情,部分城市也停止公布染疫数据。
新冠病毒图 © 网络照片
该报还提到,由于石正丽的研究具有高度敏感性,许多中国病毒学家不愿对此评论。而这篇报告主要分析冠状病毒的特征,包括族群、遗传多样性、宿主物种及人畜共通历史。
延伸阅读:
中国病毒学家石正丽:未来极可能出现另一种冠状病毒
来源:联合早报 发布 /2023年9月24日 11:10 AM
中国病毒学家石正丽(左)今年7月发布研究警告未来极有可能出现另一种冠状病毒。(互联网)
中国知名病毒学家、武汉病毒研究所专家石正丽警告,未来极有可能出现另一种冠状病毒。
据《南华早报》星期天(9月24日)报道,石正丽在与同事撰写的一篇论文中警告说,世界必须为像冠病一样的疾病做好准备,“如果冠状病毒导致以前出现过疾病,那么有很大可能也会导致未来的病毒爆发。”
在这项研究中,石正丽及其团队评估了40个冠状病毒种类的人类溢出风险,并将其中一半评为“高风险”。有六种已被发现,会产生能传到人类的疾病。另有证据显示,另外三种也会引发疾病,或是传到其他动物物种。
研究警告说:“几乎可以肯定未来将会出现疾病,而且很可能再次出现(冠状病毒)疾病。”
这篇论文于今年7月发表在英文期刊《新兴微生物与感染》(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上,但本月才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引起关注。
《南华早报》分析,部分原因可能是这项研究不是用中文写的,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名科学家表示,这也反映出在中国突然取消冠病“清零”政策后,人们希望摆脱这个话题。
今年58岁的石正丽是现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高致病性病原及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专业医学期刊《中国病毒学》主编。
美国《纽约时报》2021年报道曾形容,石正丽是中国科学进步的象征,是处于新兴病毒研究前沿的“蝙蝠女侠”。
石正丽所在的武汉病毒研究所也曾被质疑是冠病病毒的来源地,对此石正丽接受采访时曾说,美国前总统川普应为他声称冠病病毒来自她的实验室道歉。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
1 | 习的贺信曝光 他断然拒绝了北京 |
2 | 中国赶超美国恐已遥不可及 |
3 | 社死!她在海滩自慰被捕,视频公布网友怒怼 |
4 | 突发快讯:直接命中!美军基地遭精准袭击 |
5 | 中南海惊现大凶之兆? |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
1 | 许家印供出背后三大靠山,难怪他能如鱼得水 |
2 | 北京承认新冠爆发 上海机场开始测核酸 |
3 | 中国“五星卡”正式启用 华人满足这条件就 |
4 | 北京终于承认 上海机场又开始了… |
5 | 不敢声张 天朝这脸丢大了 |
6 | 习的贺信曝光 他断然拒绝了北京 |
7 | 习近平考察上海:独裁者进化到如此地步 |
8 | 中共证监会地震不断 传主席已出事 |
9 | 比走1万步有效 日本医生推这运动有效降血压 |
10 | 中国赶超美国恐已遥不可及 |
|
热门专题 |
|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
1 | 老钱:美国乱象之根源 | 老钱 |
2 | 美国的格局:该不该有挺川建制 | 不合群 |
3 | 为何中共的病毒总是爆发在台湾 | 山蛟龙 |
4 | 基辛格的“功过” | 远方的孤独 |
5 | 为基辛格驾鹤西去烧张冥币 | 阿妞不牛 |
6 | 上海交响乐团指挥陆洪恩哼着《 | 体育老师 |
7 | 老妖终于死了 | 山蛟龙 |
8 | 缅怀胡耀邦 | 墨明 |
9 | 2001年张学良病逝美国捐哥伦比 | 体育老师 |
10 | 陈寅恪:与鲁迅同窗两年,为何 | 弓长贝占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