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治下的官方意识形态,法国巴黎亚洲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香港浸信会大学政治及国际关系荣休教授高敬文(Jean-Pierre Cabestan)指出,当前的中国已经发展出比马列主义更强大的主导性意识形态,即“进攻性的民族主义”。尽管北京对台湾的战争或军事威胁压力愈来愈大,但北京进行的只是心理上的战争威胁,并不代表战争本身。
美国之音(VOA)中文网20日报道,高敬文在接受美国之音《纵深视角》访问时指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当时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人认为,西方国家已逐渐衰落,中国持续崛起,于是开始鼓吹这种“进攻性民族主义”。而习近平透过提出民族复兴和强化宣传等手段,深入发展这种“进攻性民族主义”。
由于习近平的性格是“激情和火药的组合”,他的民族主义比胡锦涛更具进攻性。例如,习近平企图加快与台湾的“统一”进程,2024年台湾大选中出现来自北京的战争威胁,就很像习近平风格的“进攻性民族主义”。
高敬文认为,有3个因素与“进攻性民族主义”的成形有关。首先是六四事件和冷战结束后,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已经不再受到欢迎,为了寻求对中共的支持力量,北京开始以民族主义来取代马列主义。其次,中国经济实力增强,也助长了北京的野心和“进攻性民族主义”。最后,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也需要“进攻性民族主义”支持,俾便北京决策者将更多的预算花在建造军舰等国防开支上。
高敬文指出,中国的“进攻性民族主义”虽然不能归因为西方的纵容,但西方也必须检讨对中关系,因为在欧中贸易关系中,欧洲过分依赖中国,以至于现在必须“去风险”。不仅如此,欧中贸易关系完全不对称,中国对欧洲享有极大贸易顺差,差距类似中国从对美贸易获得的顺差。另外,欧洲曾经天真地以为,中国经济发展后,可以继续与北京合作,但习近平掌权以来,现在去中国的外国人很少,外国人在中国也不受欢迎,今天的北京已经出现与世界隔离的迹象。
至于北京的“进攻性民族主义”是否会带来战争后果,高敬文认为,除了台湾,“4个炸药包”中的另外3个,即南海、中印边界和钓鱼台,北京使用的都是“灰色地带战略”。中国对于军事冲突较为谨慎,虽然中国网络上的民族主义震天价响,但中国多数人并不支持战争。而在中共内部,尤其是在乌克兰战争后,战争带来的军事、人道和经济等沉重代价,也让战争成为不受欢迎的选项。
不过,高敬文也强调,中国往往诉诸军事恫吓手段谋求利益,最后以和平手段获得它想要的东西。北京的这种“灰色地带战略”,已在南海获得成功,在中印边界冲突及钓鱼台等问题上也有斩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