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3小时20颗!中国宣告角逐万亿市场

www.creaders.net | 2024-02-03 14:04:40  世界新闻网 第一财经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中国上月9日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卫星,因路径飞越台湾南部上空,国防部连发国家级警报,引起热议,也让台湾民众惊觉“原来中国这么常发射卫星”。

最新消息是,长征二号丙3日再度完成发射任务,将吉利星座02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也是西昌发射场执行的第200次发射任务,从0到200仅用40年,创下新纪录。

新华社报道,这次发射任务于3日上午7时37分,是西昌发射场执行的第200次发射任务。自1984年执行首次发射以来,西昌发射场仅用40年就完成了从0到200的突破,成为中国用时最短实现200次发射的发射场。

西昌发射场于1984年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当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从这里起飞,将东方红二号试验通讯卫星顺利送入太空。而后,包含中国首颗国际商业卫星亚洲一号、首颗北斗卫星以及嫦娥一号等数百颗卫星,都从这里飞向太空。

报道指出,西昌发射场所在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组成于1970年,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等航太发射任务,是中国发射卫星最多、对外开放最早、发射轨道最高的航太发射中心。除西昌发射场外,也管理文昌航太发射场。该中心于2022年11月12日达成200次发射任务,成为中国第一个达标的航太发射中心。

同在3日,中国还有另一场卫星发射任务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进行,让中国3日在短短3小时内成功发射了20颗卫星。

央视报道,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3日上午11时06分使用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DRO-L卫星、智星二号A星、东方慧眼高分01星、威海壹号01~02 星、星时代-18~20星以及NEXSAT-1卫星共9颗卫星发射升空,完成“一箭九星”任务。

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3日7时37分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吉利星座02组卫星发射升空,并达成发射场的第200次发射任务。(新华社)

一箭11星成功发射入轨!时空道宇推动中国航天技术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中国媒体第一财经文章:2024年2月3日7时37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吉利未来出行星座第二个轨道面,以一箭11星方式成功发射,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据悉,吉利未来出行星座是全球首个商用通信导航遥感一体星座,由时空道宇建设并运营。如今,星座已完成两个轨道面共20颗卫星的组网部署。在全球范围内,有能力自主建设并运营大型卫星星座的企业,不超过10家,而时空道宇便是其中之一。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目前估值已超百亿,是国内唯一一家实现商业闭环的民营商业航天独角兽公司。

星座建设,国内进度最快

“这次任务实际是吉利未来出行星座以一箭11星方式,进行第二轨道面的发射部署。”时空道宇CEO、首席系统工程专家王洋表示,2022年6月2日,时空道宇成功发射首轨九星并完成星座第一个轨道面部署,顺利完成卫星量产、轨道面级部署、星座级测控、应用测试等一系列工作。而第二轨道面,虽然需要完成同样的工作内容,但实际上又存在非常多的差异。“比如,这是目前全球商业航天领域为数不多的轨道级发射部署。每一个轨道面是一个单独的系统,第二个轨道面要涉及更多工作,包括相位同步,两个轨道面的地面测运控,以及星群的在轨管理、太空碎片的避让等。”

此次发射后,时空道宇已拥有两个轨道面20颗卫星在轨运行,离计划的星座一期72颗卫星的部署计划又进了一步。放眼国内商业卫星星座建设计划,时空道宇已经是目前国内建设星座进度最快的商业航天企业之一。

不同类型的星座具有不同性能指标和性能要求。对商业卫星星座而言,更关注核心的商业化应用指标,例如遥感卫星星座更多关注对特定区域重访时间、频率约束等;导航卫星星座更多关注导航精度、覆盖重数等;通信卫星星座更多关注链路特性、覆盖重数等。

在商业卫星产业链中,门槛高、环节多、复杂性强是显著特点,因此创业公司多聚焦在某一细分领域,而吉利未来出行星座是“通导遥”一体星座,可以说是“全才”。但这也意味着,公司需要考虑的因素会更多。时空道宇经过长时间的星座优化设计,充分考虑到覆盖重数、星座重构性能等,规划一期72颗卫星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卫星应用。

众所周知,国内低轨卫星星座的组建并不容易,而是面临多方面的挑战。首先是卫星量产,以满足短期内快速建设星座的要求;其次,是高可靠、低成本的运载能力,万无一失地将卫星送入太空,满足星座建设需求;第三,最为关键的是商业模式的落地,否则巨大的星座建设投入无法长久持续。

随着两个轨道面的成功部署,时空道宇成为继铱星(Iridium)、全球星(Globalstar)、轨道通信公司(Orbcomm)、一网(OneWeb)、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之后,有独立建设并运营商业卫星星座能力的企业,同时也成为国内唯一实现星座整轨部署的商业航天企业。

“第二轨卫星部署测试成功后,星座便可以顺利进入到工程应用阶段,为时空道宇在2024年下半年星座的第三个轨道面发射做好全面的准备,届时时空道宇将正式在全球推出商用服务。” 据王洋透露,时空道宇将于2年内完成星座一期72颗卫星部署,实现全球实时数据通信服务。

按照时空道宇目前的规划,星座二期将扩展至168颗卫星,实现全球厘米级高精定位服务,为人类出行领域,如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消费类电子领域提供高可靠、低成本的应用服务。

角逐万亿市场,中国商业航天厚积薄发

从市场量级上来看,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已经初具雏形,中国商业航天市场增长迅速。有第三方市场机构预测,2023年-2028年,商业航天产业将进入发展黄金期,2025年仅中国市场规模就将达2.8万亿元。

国家更是给予政策上的支持。2021年,《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2023年底,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打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

行业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低轨道空间能容纳的卫星数量约为10万颗。越来越多国家推出低轨星座计划。海外已规划成千上万颗低轨卫星星座计划。中国商业低轨卫星星座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国未来将有3万-4万颗低轨卫星升空。在综合因素作用下,未来5年中国低轨卫星制造及发射需求有望进入“指数级”增长的爆发期。

这对于整个行业以及像时空道宇这样的头部企业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目前国内微小卫星年产能还有90%缺口,卫星量产至关重要,而这部分缺口是商业卫星公司的主要市场。

对于相关企业来说,拥有卫星量产能力是制胜关键之一。2021年9月,时空道宇旗下卫星超级工厂在浙江台州落地,并完成首颗试产星下线,这是全球首个深度融合航天制造和汽车制造能力的卫星量产工厂。传统的卫星研制全周期需要2年,通过创新的卫星量产AIT模式,该工厂大幅缩短研制周期,可实现日产一颗卫星,更重要的是,生产成本下降45%左右,这为星座快速组网按下了加速键,也为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化、现代化按下了加速键。

“时空道宇在台州的卫星超级工厂,是很多行业内专家非常感兴趣的一个地方。我们之所以要建设卫星超级工厂,其实初衷很简单,整个未来低轨卫星星座的构建,离不开卫星的高可靠量产。”据王洋介绍,在过去,一般通信卫星是以高轨为主,整个高轨卫星的成本非常高,数量需求则相对较少,很难进行规模化量产。“但低轨卫星动辄就是上万颗的部署计划,在未来中国乃至全球,其实是有几万颗卫星的量产需求,如果按照传统的工艺流程,在考虑可靠性及低成本的情况下,很难做到这件事情。所以时空道宇在成立之初,我们定了几个计划:第一,时空道宇要构建中国的低轨卫星星座。这个星座是以通信和高精定位为主,而且用户是来自消费电子以及出行(包括汽车)领域。第二,星座的构建,首先面临的问题并非卫星设计,而是卫星量产。时空道宇将航天设计流程和汽车工厂多数的可借鉴的工艺进行深度融合,完成了工厂设计,打造了全球首个深度融合航天制造和汽车制造能力的卫星量产工厂。”

在过去一年半内,由工厂制造的数十颗卫星已经成功在轨运行,这些量产卫星的品控一致性、在轨测试完成了设计目标。卫星超级工厂不但可以保证未来出行星座的建设,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为国家未来的低轨卫星的量产提供服务。

航天技术,其实触手可及

铱星曾因为没有实现商业模式闭环,导致破产,但后来经过重组、调整定位,铱星“复活”迎来了第二春。而另一家OneWeb曾在2020年因疫情影响公司正常运转,在资金链断裂后,这家公司因没能再获得融资,从而申请破产。究其原因,均是由于缺乏规模化的商业应用场景,难以支撑其巨额的星座建设及运营成本。

业内人士认为,市场的驱动应该始终是任何产业或创意的价值核心。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导航、通信、交通运输等都离不开卫星。目前,卫星应用尚在大众消费领域的普及初期。随着出行领域发展的加速,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消费类电子等行业对卫星通信、高精度卫星导航的需求日益增长。

民营商业航天想要成功,最大的难点就是找到适合的、能够落地的商业场景。相较国外的企业,时空道宇虽然在卫星星座建设上起步较晚,但是已在应用层面,率先实现了车载卫星通信、星基高精定位(PPP-RTK)应用的规模化应用落地。基于对行业的深刻认知,时空道宇围绕着可行的商业模式,进行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当然,在王洋看来,商业化落地的时间应该有所区分。“第一是商业场景测试,第二是规模化商用市场的确定。这两点是完全不同的。国内有一些商业航天公司,包括传统航天,找到了一些固有的卫星刚性需求的市场,但是市场呈现碎片化,或者是由政策主导,市场体量不大的特点。商业航天一定要找一个规模化应用的市场,这是吉利未来出行星座选择的方向,向未来的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汽车行业、消费电子行业发展。”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大体量的规模化市场,也是时空道宇商业判决的先提条件。”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国内创业公司也面临一些挑战。“海外巨型星座的建设和一些商业化落地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王洋表示,“接下来我们低轨卫星的部署,包括巨型星座的组建面临着几个方面的挑战。第一是卫星的量产,它的量产要求是在高可靠性低成本情况下可实现量产,第二是运载,我们要提供高可靠、低成本的运载,满足卫星的整个轨道面部署。第三更为关键的是商业模式的落地,否则,巨量的空间基础设施的投入无法长久地持续,必须有商业服务落地,而且要能支持整个商业卫星星座的建设成本。”

目前时空道宇已经形成以上海研究总院为核心,南京、西安和武汉研发中心为支撑的研发体系,建立广州、青岛两大业务运营总部,设立北京商务中心,并在浙江台州建起一座卫星超级工厂,完成卫星研发、制造、测控、应用的全产业链业务体系。

SpaceX已通过构建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实现盈利,证明这样的商业模式是能够跑通的。全产业链布局,一方面是商业应用闭环得以实现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核心系统数据和技术的自主掌控,构建起自身的行业壁垒。因此,时空道宇在市场竞争中积累了自身高效产业协同、更优的成本控制、更快的市场拓展速度等多种先发优势。

未来可期,天地一体化才开始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商业航天。如今十年过去,中国航天产业正加速向着商业化、市场化发展,而以时空道宇为代表的中国商业航天企业,立足中国庞大的商业卫星应用市场,建立起自身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加速商业航天商业化、规模化、全球化步伐。

“未来的3~5年时空道宇的战略目标非常清晰,首先在本次发射之后,整个星座就进入了正式的部署和商用阶段,时空道宇会完成72颗星的部署以及全球化商业运营;第二,时空道宇会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卫星量产能力,包括卫星供应链的自研比例以及垂直整合能力;第三,围绕着通信和导航一些数据的开源化应用,提供多行业的技术支撑。低轨宽带卫星星座全球化的建设实际刚刚开始,所以天地一体化的结合也是刚刚开始。”王洋在透露公司未来计划时也对行业给出了预判,“商业航天早期的赛道一定是产业链的上游,通过星座建设的引领,其供应链会进行商业化的改造,会有一些新型的商业航天公司出现。后期的整合其实在供应链侧极有可能会出现汽车行业、手机行业的整合,会有几家运营商巨头垄断。”

正如火箭专家、宇宙航行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所说的,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掬时代活水,溯中国奇迹,中国的企业如今正走在仰望星空的路上。可以预见,浩渺深空,将留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印记。

   0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