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曾经雄心勃勃的他们 如今也绝望了

www.creaders.net | 2024-03-25 16:51:09  美加财经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彭博报道说,5年前,在内地企业的IPO大潮中,拥有中国专业知识的金融专业人士备受金融机构追捧。现在,随着内地经济低迷,各种金融交易枯竭,他们的工作岗位正在消失,很多人生活陷入了困难。

  当埃里克·李( Eric Li)工作的家族企业搬离香港后,他失业了,但不知道未来会有多难。

  17 个月过去了,李仍在寻找工作。账单堆积如山,每月房租将近 6 万港元(7700 美元),孩子的教育费用每年 100 万港元。但最糟糕的是,他担心并逐渐接受了一个事实:现在还不是最难的时候。

  就在五年前,像李这样拥有中国专业知识的金融业专业人士,还是瑞银集团和花旗集团和花旗集团等机构追捧的人才。小米公司和美团等公司的首次公开募股,提升了香港可与纽约媲美的金融枢纽的地位。他们的努力,帮助在香港和美国上市的中国大陆企业创造了超过 6 万亿美元的市值。

  现在,中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已使资本市场支离破碎。随着股价下滑和经济前景黯淡,香港的首次公开募股已经枯竭。习近平推动加强数据安全和金融市场监管,使中国企业更难收购资产或在海外上市。

  曾在花旗集团工作过的李说:”我原以为中国的上升轨迹以及国内与全球金融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一种常态,现在我意识到这可能只是昙花一现。这很可怕。”

  这种痛苦在香港最为明显,因为香港是此类交易的中介中心。华尔街公司的大量裁员,全球资本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撤退,以及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作用的减弱,都凸显了这种损害。

  据与招聘主管,华德士董事总经理约翰·穆拉利合作的求职者称,在香港寻找工作的非初级金融从业人员 “有数百人”。穆拉利说:”这个市场已经很脆弱了。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裁员。”

  过去 18 个月,高盛集团、摩根大通和花旗集团在亚洲进行了多轮裁员。

  一位被高盛裁员的银行家说,这让她和同行们开始考虑是否留在香港,甚至是留在这个行业。她说,来自中国的首次公开募股数量减少,意味着银行需要考虑在整个亚洲进行重组,因为过去通过招聘增加的员工数量已不再合理。

  另一位分析师则更直接。24 岁的杨女士去年丢掉了在一家全球投资银行担任分析师的工作,之后花了几个月时间寻找工作,在咨询、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公司排了大约 10 次面试,但都没有成功。

  月租 2 万港元的租约即将到期,她决定搬回内地与父母同住,从事传统金融以外的职业。她说,”竞争比以前激烈得多。如果你在市场上找到一份私募股权投资的工作,就会有数百名前银行家的简历飞过来”。

  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的持牌人数,反映了香港金融专业人士的数量,自2021年底以来减少了600多人,截至12月为44722人。

  金融服务活动的放缓很可能会拖累香港经济,因为这个行业在 2022 年约占香港国内生产总值的 23% 和就业人数的 7.5%。去年,香港在疫情后的复苏低于预期,彭博经济预计今年香港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将从2023年的3.2%放缓至1.8%。

  彭博的数据显示,去年香港首次公开募股的筹资额下降了56%,降至460亿港元,是二十多年前互联网泡沫破灭以来最少的一年。数据显示,上市企业数量减少了近五分之一,降至 67 家,只有 13 家企业的融资额超过 10 亿港元。

  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也受到冲击。Preqin Ltd.的数据显示,与2021年相比,专注于中国的美元基金去年募集的资金骤降81%。

  以中国为重点的银行家首当其冲,包括卖方和买方。专门从事高级人才招聘的招聘公司韦尔斯利执行董事夏琳·杨( Charlene Yeung) 表示,投资者关系经理也受到严重影响,因为他们的技能较难转移。

  杨说:”情绪很低落。今年看起来像是,而且希望是谷底”。

  她说,银行家们应该做好准备,薪酬至少会下降 20%,在某些情况下,降幅 “可能会非常极端”。

  穆拉利说,农历新年前的最新一轮裁员,主要集中在董事总经理和更低一级的职位上。

  在香港一家中资券商工作的债务银行家亨利,看了已经失业一年多的前同事后说,即使他的工资减少 30%-40%,他也会接受。

  他说,”我担心自己随时会被解雇,我们所有的收入驱动因素都瘫痪了。”

  一些银行家开始调整生活方式,减少开支,甚至重新评估自我价值。

  一位王姓执行董事说,她的朋友形容她去年一整年都是 “灰头土脸 “的,因为尽管她每天加班加点,但几乎没有拿到什么首次公开募股交易,她的精神也随之低落。

  她说,感觉自己的职业生涯过早地结束了,”一个时代结束了”。

  即使她在迪拜和新加坡寻找机会,她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增加什么价值。

  年龄对一些人不利,尤其是那些在香港被解雇后返回内地的人。

  华德士中国副总监、深圳的雷思慧(音)说:”不幸的现实是,以他们的年龄,可能会被认为太老了,不适合市场,尤其是在华南城市。”

  中国经济和市场的萎靡不振,以及对金融业的反弹,也使得向内地转移变得更加艰难。

  并非所有人都相信最好的日子已经过去。经纪公司里昂证券前首席执行官乔纳森·斯隆说,繁荣和萧条是香港可以预期的部分。

  斯隆在最近的《金融时报》专栏中写道,”是的,最近一轮牛市的泡沫暂时消失了,但是香港不仅会生存下去,而且会一如既往地蓬勃发展”。

  一家国际银行的另一位前董事总经理也赞同他的观点,她认为经济下滑是结构性的而非周期性的是不理性的。现在,她为金融专业的学生提供咨询,告诉他们要坚强起来,认识到应对市场混乱是工作的一部分。

  为了遏制人口下降,政府推出了人才通行证,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这座城市。截至 2 月底,已经批准了约 59,000 份此类许可证。去年香港人口增长了 0.4%。

  尽管如此,巨大的变化意味着一些人对世界的看法将从此改变。

  求职者李说,”过去,我认为自己才华横溢、技压群雄。现在我知道了,那就是国运。”

  他想起了一个越来越流行的短语,大致意思是一个国家的命运决定了个人命运,”没有国运,你什么都不是。”

   0


热门专题
1
苗华被抓
6
美国大选
11
台湾大选
2
川普
7
以哈战争
12
李克强
3
俄乌战争
8
巴黎奥运
13
中国爆雷
4
中美冷战
9
三中全会
14
李尚福出事
5
万维专栏
10
中共两会
15
秦刚失踪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