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消失的中国独角兽

www.creaders.net | 2024-06-03 20:58:51  兽爷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1982年,日本通产省启动了一个野心勃勃的科技项目——开发第五代计算机。为了配套,他们打算举全国之力,搞个硅谷日本分谷。包括千叶市、横滨市在内的26个地区,全都大干快上,大搞创新创业。

  日本第五代计算机的想法,把美国吓了一跳。一年后,美国举办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招标会。

  标的是微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公司(MCC)。这是一家由微软、波音、通用电气等20家美国顶尖科技公司组成的联盟。一旦中标成为MCC的所在地,对任何一座城市而言,都意味着巨大的机遇。

  招标消息放出后,全美27个州58个城市,都赶来竞争。最后杀出重围的,是得克萨斯的奥斯汀。

  奥斯汀和千叶横浜,就这样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争取成为下一个硅谷。

  几年之后,互联网泡沫席卷全球,但风暴过后,这些城市的命运却截然不同。

  人口不过三十万的小城奥斯汀,已经是仅次于硅谷的风投高地,被看作是能接班硅谷的城市。特斯拉美国超级工厂就在这里。

  而千叶、横浜,却在泡沫破裂后长期深陷泥潭,互联网的地图中,早已没有它们的踪影。

  1

  2001年,大阪有了一家特殊的博物馆——企业家博物馆。

  大阪是日本创业氛围最浓、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城市,相当于中国的浙江。松下电器的松下新之助、夏普的早川德次、伊藤忠的伊藤中兵卫、野村证券的野村德七、三得利的鸟井信治郎、大金工业的山田晁……都是在大阪创业发家的。

  孙正义的软银,也是在大阪接到软件流通的第一单生意,从无名之辈走向风投明星。靠着大阪前辈的点拨,孙正义少走了很多弯路,并拿到了资金和资源。

  对于企业家精神,美国人挂嘴边的是“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浙江人的精神则是,得既能当老板,又能睡地板,浙商后来被总结成“四千精神”:

  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

  大阪企业家博物馆也总结了日本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七个关键词:

  壮志、变革、预见性、挑战、创意、自助、意志。

  日本历史上的创业潮,前后有过三次。

  最早是明治维新那会,一批武士不堪黑船来袭的精神冲击,决心弃武从商,以商业表达武士道;

  接下来两次分别是大正时代和二战后。尤其是战后,一批尖精专的隐形冠军走出国门,帮助日本从一片废墟中崛起,成为了当时全球经济第二强的国家。

  这些企业家的名字,都被大阪企业家博物馆写在了墙上。但大阪企业家的名单,在1999年戛然而止。数字一直停留在:

  105位。

  那几年开始,日本的经济学家突然发现,曾经让日本迅速崛起的创业精神,慢慢都开始消失了:

  大家都不愿意再冒险了。

  日本总务省做了个经济活动调查,从2012-2016这四年里,大阪就少了2.7万家公司,小企业数量下降超过了10%,小企业的员工人数更是下降得厉害,说明活着的企业也在收缩。

  作为日本民营经济的窗口,大阪中小企业的兴盛荣衰,也是日本经济的风向标。

  2019年,孙正义对日经商业周刊的记者感叹,整个日本的创业精神正在消退。日本年轻的创业者对海外市场提不起兴趣,出国留学的人也少了很多:

  日本商人变成了食草动物。

  2

  日本政府显然也是意识到了这点。失去的第二个十年里,频繁制定刺激创业的支援政策。

  先是在1999年,把促进创业列入中小企业基本法,实施创业促进法,明确了中小企业的补贴、担保、期权等。此后又在十年时间里,先后推出了6部法规修改实施。

  但即使这样,日本中小企业家们依旧心如止水。体现在经营数据上,就是开业率仍一直低于倒闭率。

  根据日本中小企业厅的调查,他们开业率的水平,相当于英国美国的一半。明确表示不想创业的年轻人,也是33个国家当中最多的。

  要知道,日本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力度,包括政府担保,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人们渐渐明白,日本人丧失创业精神, 和支持措施和资金也没多大关系,而是心真的累了。

  在日本,创业有一条令人闻风丧胆的定律:

  5-50定律。

  意思是说,大约50%新注册的商业公司,将在五年内注销或并购。

  就算是创业者迈出了第一步,投资人的问题也足以让他们窒息。过去有过什么样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是否能拿到资金。

  资本在用脚投票。在日本资本圈,司空见惯的情节是,创业公司只要挺到上市,马上就会有股东套现跑路。

  日经杂志在去年还做了调查,说国外的VC几乎不投资日本的初创企业。他们宁愿把鸡蛋放在中美的篮子里。

  日本人成了世界上最害怕创业失败的人群之一。整个国家的创业活跃度,排到了世界倒数第五。

  年轻人的偶像不再是企业家,变成了一郎或大谷翔平这样的运动员。除了广冈浅子和涩泽荣一这样的老古董,日本电视剧里几乎没有关于企业家的题材。最受人们欢迎的职业,也变成了:

  公务员。

  3

  上周,领导在济南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

  座谈会上,出现了风险投资行业的代表——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的董事长。根据《人民日报》的报道,听了创新与投资的发言后,领导追问:

  我们的独角兽企业新增数下降的主因是什么?

  过去的2023年,中国新增了15家独角兽,仅仅是2018年的十分之一。横向对比,美国新增了179家独角兽,全球新增了500多家。

  类似的问题,其实日本人也问过。企业家食草化的现象出现后,很多经济学家做了反思。他们得出了一个比较《意林》的结论。

  他们发现,美国人会把企业家精神放进课本,创业从娃娃抓起;而日本的教科书教的却是,如何成为合格的消费者。

  美国第一次把企业家精神当作课程,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一位叫熊彼特的哈佛教授创办的。50年后,已经有20万美国学生接受了理论的熏陶。在熊彼特的眼里:

  只有企业家,才能重振经济。

  他们的创造性毁灭,足以破繁荣、衰退的周期,带动市场经济走向新一轮的复苏和繁荣。

  2000年2月,成立不过1年的PayPal,注册用户从十万到百万,打破了硅谷的记录。

  2个月后,马斯克的X.com想合并PayPal。他开着100万刀的迈凯轮F1去找投资人,路上向副驾同伴炫耀加速性能,结果却撞上马路牙子。迈凯轮也报废了。

  犹如这辆迈凯伦一样,硅谷接下来命运也骤转。当月,纳斯达克指数达到顶峰,微软被判垄断,股市再而衰,三而竭,一泻千里。互联网泡沫破灭了。

  硅谷所在的旧金山湾区,流入人口很快负增长,每幢大楼都冷冷清清,员工的失业率也飙升到了11%。到了2001年5月,整个硅谷只剩下两家公司还在招聘:

  谷歌和PayPal。

  但泡沫过后,美国走出了和日本完全不一样的曲线。

  很多年后,有哈佛商学院专家写论文,专门研究大衰退中的企业。

  4700家上市公司当中,有17%破产消失,剩下的仍铆足着劲。而效益利润最好的公司,大都一个共同特点——稳中,求进。

  衰退后的三年,一味降本的公司,利润平均只增长了6亿美元;而稳中有进的公司,平均利润增长达到了66亿美元。

  同样是办公用品零售商,Office Depot选择裁员,Staples则末位淘汰了一些工厂,同时为新业务大批招人。

  结果Staples的利润比同行高出了三成。

  美国仅次于沃尔玛的零售百货Target,在2000年那会,不仅扩张门店、和亚马逊合作,还创立了B2B电商平台。一通操作下来,利润率比泡沫破灭前还要高。

  PayPal的创始人复盘过活下来的经验——他们没有躺平,而是裁员、精打细算,把烧钱的速度降到最低。但同时,打磨杀手锏级的产品,在废墟中找生机。

  濒临倒闭的亚马逊,当时本来还想搞点新业务,通过新业务来救公司。顾问吉姆柯林斯赶紧摁住了杰夫·贝索斯,他组织亚马逊高管去思考,亚马逊之前为什么成功?

  最终他们走上了拼多多之路,以更低的价格来吸引流量,守住了现金流和利润,走过了最困难的时候。

  后来,吉姆柯林斯写了本书,《基业长青》。

  与此同时,日本的索尼和NEC(日本电气)在干什么呢?

  一位叫汤之上隆的教授写过一本书,认真分析了日本企业走向颓势的原因。

  在他看来,很多日本企业的匠人精神过犹不及,没把低成本量产的核心竞争力当回事。而且因为太关注性能,投入了很多没必要的成本,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当中显得沉重笨拙。

  汤之教授最后总结,日本制造业如果想要拿回曾经属于自己的一切,必须放下身段,像当年那样,创造性模仿,然后创新。这是唯一的路,也是最快的路。

  曾有人用了8个字总结日本现在的工业特性:

  精耕细作,循规蹈矩。

  有位曾供职天马航空的台湾机长吐槽,日本的机师们会把客机擦得锃光瓦亮,连旋钮缝隙都不放过,用了10年的飞机和新的一样。

  只是飞行员的喊话和动作,还在遵循二战时的准则。

  4

  2008年,张一鸣还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摸鱼。上班有一半的时间都在看闲书。其中有一本就是稻盛和夫的《活法》。

  不止张一鸣,《活法》在中国曾经影响了一大批创业青年。2010年那会儿,稻盛和夫的微博三个月就有300万关注。地摊书堆里最好卖的,除了《活法》,就是各种企业家自传。

  但在日本,《活法》的销量几乎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出书的时候,稻盛和夫已经70多了。老人家到了古稀之年,都还在召唤日本年轻人的企业家精神,不遗余力地疾呼:

  要有燃烧的斗魂。

  为了点燃日本人的斗志,稻盛和夫自己先举了个栗子。在77岁那年,硬是把濒临倒闭的日本航空干到上市。

  小说家米亚·科托曾经说过,不被烧死最好的办法,是活在火中。

  只是活在火中的日本人,几乎只存在于漫画里。后来,孙正义就开始哀叹:

  日本商人变成了食草动物。

  大部分时候,经济是一种周期性现象。在同一个时代发展逻辑不变的情况下,资产跌久了一定会反弹,熊市久了一定会迎来牛市。

  但如果时代变了呢。

  时代比人的寿命短,一个时代过去了,属于这个时代的人还活着。这很残酷,也很常见。日本的平成一代,就是这样。

  前些日子,我跟日本一位造园师野村勘治聊,作为经济低谷时期成长的一代,他说自己2006年时第一次来中国时,中国年轻人眼里的光,让他印象深刻:

  很像日本八十年代年轻人。

  但这两年,野村再来中国,发现中国年轻人眼中的光,也少了一些。

  有时候,一些关键企业能不能有突破,带领行业走出颓势,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精气神。

  中国新能源车行业和芯片行业的一些突破,此时此刻就格外宝贵。大家看到,还是有人不甘心只做食草动物的。

  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有什么不一样?

  食草动物的眼睛,大多长在头的两侧;而食肉动物的眼睛,大多长在正前方。

   0


热门专题
1
川普
6
苗华被抓
11
中共两会
2
俄乌战争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中美冷战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万维专栏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叙利亚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