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随着生活的改变,民众对住所有了更多的选择,窑洞这一古老的民居也日渐减少。
摄影师胡力第一次走进窑洞是在河南陕县。
在陕县西张村镇庙上村,八十几座窑洞分散在平坦的黄土塬地下。“从远处看不到房子,走到跟前才发现底下是黄土挖的方坑,听得见声音,却看不到人。”
每座窑洞的结构布局也不尽相同,大致分为三类:靠崖式、独立式和下沉式。摄影师第一次去的窑洞就是最后一种。“关着门,里面能做饭、住人生活。有厕所,有放置农具和粮食的窑屋,也有喂牲口的地方,下雨了(有渗井)也淹不到,非常科学。”窑洞内的功能齐全,让他觉得“个个宛若四合院”。
进入窑洞之前,先要经过一个蜿蜒的坡道,从门洞窑进入下沉式(天井院、地坑院)窑院内。“正对着窑进去的屋子叫主窑,主窑就像咱们的堂屋一样。整个窑洞左为上,右为下。如果家里有孩子,老大就住在左边第一间,老二则住在右边第一间,依次排序。”
窑洞建在地下,为了防止夜晚经过的老人儿童不慎掉落,窑洞四周会砌一道“安全护栏”——女儿墙。遇到雨天,四周砌了女儿墙的窑口不易被雨水冲刷而破损,起着保护窑壁的作用。
从2002年起,胡力开始拍摄黄土高原以及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窑洞,将近十年。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整个黄土高原地区有约3000万人居住在各种类型的窑洞中。他去过的窑洞中最常见的还是靠崖式窑洞,这些窑洞中不乏窑龄超过百年的,较新的也建造于三四十年前。如今在延安地区,新修的窑洞会做防水、防潮处理,“窗户与门修得特别大,采光极好”。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条件改善,土窑洞已成为一种贫穷的象征。年轻人现在一结婚,就在地面上盖新房子了,不愿意住窑洞。”
传统土窑半年不住人便有自然坍塌的风险,住在其中的人需要经常通风和维护。“只要房子有人气,就不会塌。”胡力说。但随着生活的改变,民众对住所有了更多的选择,窑洞这一古老的民居也日渐减少。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东部战区真出大事了 |
2 | 土木工程师发文,中铁十局的事越闹越大 |
3 | FBI突袭搜索知名华裔教授住宅 恐引发新一波 |
4 | 头上响炸雷 北京最忌讳的事就要发生 |
5 | 网传新冠疫苗之父杨晓明被判死刑 官媒沉默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