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经济重回国家重点支持的支柱产业序列。
但是,还是要警惕各地城投跟风,盲目上项目,避免过度基建、无效基建的重蹈覆辙。
01
近日,山东东阿县人工智能算力中心项目(一期70Pflops)备案的消息引发舆论关注。有网友发文表示,投资15亿在一个县城建算力中心有没有必要,并对资金来源提出了质疑。
该备案项目的公开信息显示,15亿元投资确不是财政投资,却是有财政背景的城投操盘。项目的建设单位“东阿县东科数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为“山东东财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财”),而“东财”的实际控制人为东阿县财政局,是一家标准的县级城投企业。
公开信息还显示了该项目的用途:“项目建成后将重点服务于本市,提供高性能、高质量的人工智能算力基础服务设施”。
讲白了,这就是县级城投平台搞了个基建项目。“算力中心”的名目无非是传统基建换了个“数字基建”的马甲。
这种“服务本地”,或者更直白地说,是“服务本地政府”的基建项目,是城投债的渊薮。城投以政府隐形担保为后盾、用土地资源作为抵押物搞项目,从银行、债市圈钱。能还则还,还不上就“化债”。
那么,还是那个老问题——这个项目要是落地,15亿的投资能回本吗?大概率是不行的。15亿投资算力中心,对东阿县来说,还是太奢侈了。
就“服务本地”的功能性而言,东阿县无论如何也用不上那么多算力。东阿县常住人口34.1万人,低于全国县域常住人口平均水平。区区这点人口的公共服务即便是“高质量”,算力需求能高到哪儿去?东阿县的产业结构也很传统。驰名中外的阿胶制造要那么多算力干嘛?算力能把驴喂得更肥,还是把胶炼得更亮?
东阿的财政能力也不足以支撑如此规模的数字基建项目。
2023年东阿县的财政收入为15.8亿元。算力中心的15亿元投资,相当于东阿县一年的财政收入。东阿的财政收入没有余粮,更多的是债务。2023年底当地的地方债务余额为56.97亿,广义债务率高达365%,狭义债务率也有193.18%。窟窿不小、收入不多的财政每年能拿出多少钱,为自家的算力中心埋单呢?
别说东阿县了,就是东阿县所属的聊城市,在山东的经济排名也是靠后的,财政能力、产业结构与昂贵的算力不匹配。
而且,城投企业也不是操盘算力中心项目的合适角色。城投企业的经营能力本就堪忧,更堪忧的是技术能力。算力中心集中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信息安全不容小觑。
因此,东阿县的算力中心项目还是备个案、充个数算了,要是搞出了一地鸡毛——大笔投资打了水漂、大量资源浪费,最后还得麻烦上级出面“化债”,何必呢?
发展数字经济确实很重要,但数字经济可不能搞“城投模式”。政府主导的“项目思维”发挥到数字经济领域,大概率是一哄而上的“过热”始,百无一用的“深寒”终。对此,业内早有警示。
02
2023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大数据学院)院长张云泉对启动一年的“东数西算”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批评,其中就有各地一哄而上盲目上马的现象。
张云泉指出,“各地建设智算中心热情高涨,出现了不顾实际需求,重复建设的现象。已经有超过30多个城市建设了智算中心,更多城市在规划上马新智算中心,甚至出现了一个城市同时建设多个超算中心和智算中心的现象。”
作为行业领军人物、数字经济算力经济的主要倡导者,张云泉委员的建言是值得重视的。
然而,张委员建言一年后,算力中心的立项已经“下沉”到了县域,说明他此前指出的问题非但没解决,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实际上,东阿县的城投转行搞数字经济并非个案。传统基建被限制后,债务高企的城投企业打数字经济、数字基建的主意不在少数,甚至有“数字城投”的新概念。倒腾土地搞金融的城投企业转型科技企业,怎么看都不靠谱。简单粗暴的卖地生意都玩不转的,还能转行玩高科技?着实让人捏把汗。
这种下沉式的一哄而上,并不是重视“数字经济”,而是重视“经济数字”——GDP增长的数字、拆东墙补西墙债务腾挪的数字。
本地的人口数量、经济水平、产业结构需要匹配多少算力,地方政府心里难道没个数?
本地的数字经济的有效需求、发展基础有限,可是“经济数字”无效需求是无限。其中的逻辑和传统基建大量重复、无效投资是一样的,明知小县城需要八车道、十二车道的豪华大马路,可是项目越大、圈钱更多,经济数据越好看。
这种“项目学”的核心技巧是抓住政策风口巧立名目。今天政策鼓励改善交通,那就上交通项目。明天风向换成重视文旅,那就搞文旅项目。如今传统基建立项被限制了,数字经济成了香饽饽,就轮到“算力中心”了。
这种政府主导的“项目思维”由来已久,一哄而上的项目与真实需求无关,和财政能力脱节,因此造成了大量的资源错配,导致经济运行体系的效率下降。如果算力中心成了遍地开花“县县通工程”,那会是怎样的重复建设?
这种一哄而上的“项目学”会让中国经济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对数字经济发展也是有害无益的。
03
数字经济从来不是中心化的“规划产物”,而是去中心化的市场经济成果。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数字经济所有成功的商业模式,都是市场博弈的产物。所有数字科技的发展,都是商业机构在市场活动中反复试错中进化产生的。
比如算力技术,今天人工智能的主要算力不是各国政府长期重视、大量投入的超算,而是游戏产业边缘成长起来的GPU。“GPU为王”的算力革命,甚至在10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没有任何政府、科研机构预先作出了规划。
这种“计划外”的技术革命,主导了整个数字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移动端技术的普及,形成了没有物理边界、无比庞大的云端市场,超出了任何传统规划思维的能力范畴。
庞大的市场需求,每天诞生无数的新需求、新点子,不断驱动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的科技成长路线,没有固定的轨迹可循。今天大干快上的“算力中心”,或许过不了多久就成了明日黄花。
这也是有前车之鉴的。
前些年各地一哄而上的“融媒体中心”,现在有多少是正常运转的?当时花大价钱搞的“高端设备”,没过几年小主播在家里攒个机就完美替代了。
所以,绝大部分区县级的融媒体中心,政府用不上,民间不想用。落得个十室九空、“铁将军”把门的寂寞。甚至在财政吃紧的当下,一些地区的融媒体中心已经成了讨债讨薪的重灾区。
在数字经济领域,所有成功的创新都是“意外”。数字经济产业是无数市场主体的创意在市场中分散试错、彼此竞争的产业。这种产业模式是中心化的规划思维无法替代的。这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多年的政策引导和扶持,消耗了大量的公共资源,也没能成功打造出一家科技巨头。
政策背书的官方认证“独角兽”,很快就被证明点错了科技树,所谓的“先进技术”被证明是过渡性的、不成熟的,迅速失去技术领先地位。
又比如人工智能产业的那几条“小龙”,曾因“算法先进”备受重视,却在“算力为王”的时代迅速衰弱,成不了OpenAI。
事实证明,“独角兽”无法由政府制造,只能从市场中成长起来。能够支撑中国数字经济未来发展的算力,也是一样。地方政府拔苗助长“上项目”,不是发展数字经济的正解。
总之,发展数字经济再次受到高度重视,这是好事。但是,“算力中心”下沉到县域,不是好迹象。及时叫停一哄而上的地方数字基建,约束政府投资行为,避免数字基建重蹈资源错配的老路,是当务之急。
长远来看,中国发展数字经济,最关键的是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约束行政行为的边界。放手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鼓励市场主体大胆经创新。少一点禁忌就多一点活力,少一点管制就多一点创新。而不是越俎代庖,投资经营一把抓。
如果一定要坚持行政规划主导,那就不要发展数字经济了。强扭的瓜不甜,何必呢?搞出满地的算力中心,未来真的不好收拾。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批复了!第二省会,地铁大爆发 |
2 | 中国一线城市真实现状:南京的房价,跌麻了 |
3 | 连续33年每天只吃水果 58岁的她如今变这样 |
4 | 接班人烟雾背后:习氏世袭人选已完成基层历 |
5 | 很难想象,中国现在是这样的一个国家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消息曝光 习再也坐不住了 |
2 | 愤怒!男子上午存入600万,中午一看竟变成6 |
3 | 习的“接班人”,危险了 |
4 | 中国跌出百强之外 2025全球最强护照出炉 |
5 | 她患癌已扩散 昨晚出院 |
6 | 批复了!第二省会,地铁大爆发 |
7 | 有人目睹 韩卫国上将这样被抓走 |
8 | 中国一线城市真实现状:南京的房价,跌麻了 |
9 | 连续33年每天只吃水果 58岁的她如今变这样 |
10 | 接班人烟雾背后:习氏世袭人选已完成基层历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1 | 先天下之忧而忧 -深切纪念前总 | 玉质 |
2 | 2025:中美在不同轨道上会撞车 | 阿妞不牛 |
3 | 访台一周归来的女研究生对自己 | 体育老师 |
4 | 全世界最难忘的“中美友好合作 | 文庙 |
5 | 习近平“刀口向内” 打落牙和 | 胡亥 |
6 | 百年民运为何总是失败? | 施化 |
7 | 中国人的十个恶习 | 汪翔 |
8 | 川普当选是反智主义的结果吗? | 思芦 |
9 | 为什么黄埔军校学生的名字好听 | 弓长贝占郎 |
10 | 琼瑶为什么要自杀? | 乐维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