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9万亿医疗账单泡沫:中国过度医疗乱象何时休

www.creaders.net | 2024-09-01 10:01:14  赵董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如果问这世上什么地方最烧钱?不是奢侈品店,而是老百姓眼中的“生命银行”——医院。

最近,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的经济学教授李玲在接受采访时透露:我国每人平均1年要看7次病,远超发达国家每人3-4次/年的看病次数,达世界之最;2023年我国就医门诊量达到95.4亿,比2022年上涨十几亿;全国医疗费用更是从40年前的100亿元增至如今的9万亿元。

记得多年前搞医疗改革,初步方案里说8000亿就能搞定全民免费医疗,可现在,病人越治越多。

这钱都去哪儿了?钱袋子到底被谁掏空了?

说白了,就是有人在里面捞油水,把救命的钱都给糟蹋了。

前卫生部副部长、肝胆外科的大牛黄洁夫曾经说过:“很多药根本没必要吃,却在吃;很多治疗根本没必要做,却在做;很多手术只会让人更难受,却也在做。”

一进医院深似海,钱如流水病难愈,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也是我们所说的过度医疗。

相关新闻:为骗保“给男性做妇科诊疗”?竟有这么多医院…

医疗界的“三过”顽疾

过度检查、用药、治疗

啥叫过度医疗?简单来说,就是你本来没啥大病,但医院非得给你从头到脚检查个遍,开一堆药,做一堆治疗,最后你钱包空空,病却未必治好。

据中新网的一项调查,将近一半的网友都说自己遭遇过过度医疗,还有三分之一的人怀疑自己也中招了。

具体一点,过度医疗主要表现为三大方面:过度检查、过度用药、过度治疗。

01

过度检查

当下,很多医生似乎更爱用机器说话,而不是自己的脑袋——感冒了?来张心电图。肚子疼?CT走起。咳嗽?肺X光安排上。特别是疫情后,不管啥症状,先来个CT核磁套餐,这都快成标准操作了。

医院变成了一个“检查工厂”,医生变成了“检查员”,患者则成了“流水线上的产品”,老祖宗那套“望闻问切”都快成古董故事了。

北京八宝山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李卫民讲过一个真事儿:有个人喉咙痛,去三甲医院,先抽血,再胸片、CT,最后扁桃体发炎,医药费2400多。普通扁桃体炎在社区医院看,300块顶天了,这位患者却花了8倍的钱,这就是典型的过度检查。

医生看病,本该有五个步骤:一是跟病人聊透病史,二是物理诊断,三是用些基本技术,比如心电图、胸片,四是无创伤辅助检查,最后才是CT、冠状动脉造影这些检查。但现在,很多医生问诊几句后就让病人做CT、造影、核磁,直接跳到第五步,把疑病留给精密仪器。

有些医生还振振有词:“多查查减少误诊”,殊不知,很多检查可能给病人带来永久性伤害,比如心脏冠状动脉CT,放射线量相当于750次X线胸片,对不需要这检查的年轻人、尤其是女性,不仅没用还浪费钱,甚至会增加癌症风险。

02

过度用药

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2021年医保谈判,当时国家医保局谈判代表张劲妮把70万的天价药砍到3.3万,媒体一通夸,网友们感动得稀里哗啦。但冷静想想,这议价空间大得吓人,明摆着利润高得离谱。

为什么中国人医疗费用里40%以上都是药?就是因为在治疗过程中,有些医生会倾向于采用昂贵的药物治疗,实际上,很多药效果就那么回事,利润倒是高得很。

医生手中的笔轻轻一勾,可能就是患者几天甚至几周的工资,但换来的却可能是一堆不必要的药,甚至还有潜在的健康风险。人民日报就发过一篇文章《过度医疗猛于虎》:“父亲去世后,我扔了整整三个编织袋的药。人都死了,药还堆成山,而且都是自费的。”

我们不否认有些药确实是治病的必需品,但问题是,这些药是否真正用在了刀刃上?每个患者都需要这些昂贵的“救命稻草”吗?还是说有些药只是安慰剂,用来缓解患者和家属的焦虑?

特别是输液,“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是全世界的基本医疗原则。输液其实相当于一个小型手术,本是重症患者的治疗方式,但在咱们这却成了普通感冒、发烧患者的家常便饭——我国患者的输液量,人均年8瓶,是国际水平的3-4倍。

“药到病除”,本是老百姓很美好的愿望,现实却啪啪打脸。

03

过度治疗

手术治疗原本是需要谨慎再谨慎的,然而,在部分医疗机构中,手术似乎成了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无论是轻微的病症还是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的问题,都被推向了手术台:

身上长个结节,本来挺正常的事儿,复查几次可能就自行消退了。可到医院一检查,二话不说,手术单就来了,搞得人心惶惶,生怕自己得了啥不治之症。还有胆囊结石,大多数人一辈子都相安无事,可一进医院门,医生多半会建议你来个彻底清理。

这不仅忽视了非手术治疗的可能性,也剥夺了患者对多种治疗方案的选择权。很多时候,病人还没弄明白咋回事呢,身上就多几道疤。

很多病人甚至并非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过度治疗。就说心脏支架这事,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教授曾在很多场合表示,那些不该放的支架,是最严重的过度医疗之一。

在发达国家,医生通常是能药物治疗绝对不安装支架,能安装一个绝不安装两个。但在我国,支架已经到了滥用的地步——2000年我国心脏介入手术的数量是2万例,到2011年达到了40.8万例,增长了20多倍。国际上放支架和做搭桥手术的比例是7∶1到8∶1,而我国竟高达12∶1。

这一系列疯狂行为的背后,是“暴利”驱使。全国政协委员董协良曾透露,一个国产心脏支架,出厂价不过3000元,到了医院便成了2.7万元;一个进口的心脏支架,到岸价不过6000元,到了医院便成了3.8万元。

这不是治病,而是在“养”病。

过度医疗背后

病因&药方是什么?

从以前的“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到如今的“甲状腺结节”“肺结节”。患者埋怨医生过度医疗,医生埋怨医院的相关指标,医院埋怨相关法规的“条条框框”……这锅到底谁来背?

实际上,过度医疗并非一方的原因,而是多方原因一同促成的。

首先,医院要生存,要发展,就得挣钱。这没错,但问题是,很多医院选择了最简单的方式——多开药,多做检查,多做手术。

特别是自从实行DRG/DIP付费后,很多医院开始自负盈亏,将医生的绩效和相关指标挂钩,财政和医保投入又跟不上,医院得自己创收90%以上,部分医院就开始动起了歪脑筋,用些歪门邪道的绩效核算法,比如RBRVS和收支结余提成。

在这样的体制下,医生的收入很大程度上和他们开的药、做的检查、手术挂钩,这意味着他们越“勤快”收入越高,一些过度医疗行为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

再加上信息不对称,医生懂的多,患者懵懵懂懂。医生轻松开单,患者稀里糊涂买单,“以药养医”、“以检查养医”的怪圈就这么形成了。曾经就有医生私下说:“病人永远不会觉得自己钱花多了,只会觉得命买贵了”。

此外,互联网上的伪科普满天飞,媒体宣发不必要的焦虑和危害,导致社会对医疗的认知也存在问题。很多老百姓认为医院是万能的,只要去了医院、啥病都能治好。还有一些频繁检查、小病大治等,正是这种盲目的信任让医院有了可乘之机。

要根除过度医疗现象,不能只抓医院、医生、药品,必须要从顶级制度进行改善。

首先,得改革医疗体制,把医院科室的收入指标给取消了,切断医院收入和医生收入的直接联系,别再让医生的工资和他们开的药、做的检查挂钩了,让医生真正回归到治病救人的本职上来。

接下来,得把医疗质量、患者满意度这些实实在在的指标,纳入医生的考核里。七个考核要素得全面:医疗质量、患者满意度、成本控制、医药费用控制、病种手术难度、临床科研教学、医德医风,一个都不能少。

还得长期监控均次费用、药占比、耗占比这三项,控制得好的就奖励。其次得加强监管,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违规的医院和医生得严惩不贷。还有医疗体系也得重构。建议把门诊、检查、药店、治疗这些环节分开,让它们各自在市场上竞争,凭真本事吃饭。

此外,收入支出都得透明化。医保局得定个标准,每年提前公布治疗标准清单,每种病的基本治疗费用是多少,怎么治,花多少钱,都得清清楚楚,让大家都心里有数。

对于患者,必须建立合理的医疗付费制度,降低患者就医负担,比如免费医疗,将医保、医疗和医药联动起来,变轨换制度,根据新的考核直接拨给医院,医院再根据考核直接给医生定年薪,实现医院的公益化和医生的年薪制。

免费医疗并不是完全不花钱,而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不受市场左右的医疗服务,医务人员也能获得体面的薪酬,还能减少医院创收的压力。

最后,还得提高公众的医疗认知,合理控制就医需求。让大家明白,医院不是万能的,患者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权,不盲目接受所有检查,要主动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检查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

医疗,作为民生的核心,关系到每个人的基本福祉。不能让生命至上成为一句空话,更不能让医疗变成一场生意。

无论时代如何改变,医生以患者为中心的价值观不能改变。这是关乎中国民族每个人生命健康的大事,不能被金钱左右。

医疗不应该是冰冷的手术刀、无情的账单,医生手中的笔也不应该只书写缴费账单,而应该续写生命。

过度医疗,不仅是对患者的伤害,更是对社会公平的践踏。需要医院、医生、患者、媒体、法规,多方共同努力慢慢扭转——医院要改革,医生要自律,患者要明智,媒体要监督,法规要健全。

每一笔投入在医疗领域的九万亿资金,都应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健康保障。

只有让医疗回归其本质——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才能让每个人都能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让医疗真正成为每个人健康的守护神,而不是金钱的奴隶!

   0


热门专题
1
川普
6
苗华被抓
11
中共两会
2
俄乌战争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中美冷战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万维专栏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叙利亚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