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前总理兼现任驻美大使陆克文(Kevin Rudd)18日在纽约亚洲协会(Asia Society)为新书《论习近平: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如何塑造中国与世界(On Xi Jinping: How Xi's Marxist Nationalism is Shaping China and the World)举行全球发布活动。 “纽约时报”记者袁莉与及美中关系中心主任夏伟(Orville Schell)与陆克文对话,深入探讨习近平的世界观与前任领导人有何不同,以及这一转变将如何影响中国政策与全球局势。
在这本600多页的新作中,陆克文凭借他作为前总理、外交官及中国学者的经历,分析了习近平的思想及政策导向,并结合在牛津大学的博士研究,利用大量中文文献,解析了习近平思想的核心模式,探讨这些模式如何揭示中国的未来轨迹及其对全球的影响。
袁莉提及,许多人都认为意识形态对习近平并不重要,唯有权力才是核心,但陆克文却认为,在当今中国,意识形态依然是政策制定的关键。 “苏联解体对习近平影响深远,这一点可以在他的著作和演讲中多次体现,”陆克文说道。 “习近平认为,国家必须拥有强大的列宁主义架构与信仰,否则就会重蹈苏联覆辙。”
“习近平使用了一种近乎宗教的语言,将马克思主义看作需要不断『再洗礼』(re-baptized)的过程。”但陆克文也表示,与毛泽东时代的高度重视意识形态不同,习近平的意识形态不仅是象征性的,而是实际塑造了中国的政策。 习近平的政策更具有实用主义色彩,例如加强国有企业、推动共同富裕等。 强化国家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成为了习近平的重点政策。
本书最后三章讨论了“后习近平时代”的可能性。 陆克文认为,只要习近平掌权,中共的意识形态基础将持续推动政策变革。 但在习近平之后,中国政治可能会出现1949年后中国政治交替变换的“控制-放松”(control and release)模式。 “当中国发生政治变化时,社会和政治中对习近平现行控制和纪律水平感到不安的力量,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中国带回平衡状态,”陆克文指出。 “但有谁能预测一个确切的时间呢? 现在恐怕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