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为了刺激持续衰退的经济,近期推出许多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措施。尽管在中国政府的宽松货币政策下,中国与香港的股市出现短暂的荣景,然而,在中国产业经济结构与投资环境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股市的上涨仅是昙花一现。
换言之,在中国经济衰退趋势不可改变的情况下,中国上市公司市值提高的可能性并不大。就中国房地产市场而言,本专栏在“合理预期 中国房地产价格会进一步下跌”一文中,已说明中国人民银行针对房地产的刺激政策,应无法改变中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下跌的趋势。
平心而论,本专栏对于中国经济前景悲观的主因在于,中国经济存在通货紧缩所致。当然,许多人常拿日本经济过去面对通货紧缩与需求不足来与中国做对比。但是,除了中国与日本经济开发程度有很大差异外,民主国家与共产国家的政治体制差异,将会使得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不同,这也是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艾塞默鲁(Daron Acemoglu)、强生(Simon Johnson)与罗宾森(James A. Robinson)所强调的,政治与经济制度与国家繁荣也有很大的关联。
中国自邓小平改革开放后以来,经济制度的改变使得中国的经济逐渐好转,人民的生活水准也逐渐提高,甚至全球主要国家已将中国视为重要的出口市场。然而,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上台后,中国经济与法律制度的可信任性已大幅降低,进而使得外国人对中国的投资持续减少。因此,中国经济的衰退与习近平对法律制度与经济环境的破坏息息相关。
中国政府对市场机制的破坏,已使得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持续减少。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在本月13日所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中国九月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增率为0.4%,较八月为低。自今年以来,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虽较去年有较好的成长,但是,其物价上涨的幅度极为有限。在消费者物价指数年增率低的情况下,只要有消费比重较大的产品价格下跌,就可能出现年增率为负的情况。
换句话说,中国目前的国内消费力是不足的。在消费者预期经济悲观的情况下,政府政策要产生效果是非常不容易的。此外,九月份的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年减2.8%,减幅为六个月来最大。中国PPI已经出现连续24个月负成长,这显示中国产品的出厂价格是持续在降低的,这与中国生产过剩的问题有极大关系。
最后,面对中国需求不足的情况,许多经济组织与景气预测机构已陆续宣布,不认为中国经济成长率可以达到5%的目标。但是,随著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相继宣布宽松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中国政府仍是有可能借由导入更多资金进入市场而刺激经济,进而让中国经济达到5%的目标。
但是,如同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Adam Smith)所指出的,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否持续成长的原因为生产力的高低。当一国的生产力愈高时,该国的经济成长也会有愈好的表现。然而,若政府的政策都无法达到提高生产力或增加研发的效果,则政府的扩张性政策将可能仅会留下债务增加的负向冲击。因此,当我们在观察中国经济的好坏时,除了关心经济数字的变化外,也要留意其政策推行的机会成本,才可对中国经济的前景有较准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