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大连工业大学在官网上挂出了一份公告,准备送给一个姓李的同学。
公告写得很正式,说李同学在去年12月有不当行为,造成了恶劣影响,拟开除学籍。
送达方式也很特别,叫:
公告送达。
整个互联网都成了它的邮差。
这份公告,把一位服装设计系的学生,和另一个宏大的词绑在了一起:
国格。 学校引用的校规是《大连工业大学学生违纪处分规定》第十九条第六款。这条规定说:
与外国人不正当交往,有损国格、校誉的,视情节给予记过及以上处分。 这位女同学和乌克兰退役电竞选手Zeus,确实发生了关系。那时她有异地男友,Zeus据说也已婚。
但把这段关系捅到全世界的,不是这位女同学。是Zeus。
他把两人的亲密影像发到粉丝群,配上了一句洋洋得意的评语,说中国女孩:
“easy girl”。 很快,视频和照片传遍全球,浏览量轻松破亿。有人统计,相关视频转发量约2.3亿次。
于是,大连工业大学认为,这位女同学的行为,有损国格。
Zeus,37岁,乌克兰人。李同学,21岁,中国人。
Zeus拍摄且传播了私密影像,这是违法的。
Zeus用侮辱性词汇评价中国女性,这是羞辱。
但Zeus远在乌克兰,学校管不着,警察似乎也够不着。
他甚至在事发半年后,才不痛不痒地发了个道歉声明,说自己当时是单身,还说如果能帮上忙,他很乐意:
然后他就向前看了。
这位女同学被人肉了。她的姓名、学校、照片、视频,像病毒一样在网上扩散。她成了全民道德审判的主角。
从去年12月事发,到今年7月学校公告,中间大半年时间,她像人间蒸发了一样。学校说,各种方式都联系不上她。
一个被偷拍、被泄露隐私、被网暴的受害者,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学校找不到她,也可能没想过她为何沉默。
然后,她的母校,决定为她补上一刀:
将她开除。
理由是她与外国人不正当交往:
一个拍视频、传视频、侮辱人的外国人,安然无恙。
一个被偷拍、被泄露、被网暴的本国学生,被开除了。
这逻辑就像,你家被人偷了,警察抓不到小偷,就把你家门给封了,说你防盗不力,影响了整个小区的声誉。
大学的规定,有时候比法律还威严。
大连工业大学的校规,带着一种旧时代的体温。除了“与外国人交往”这一条,还有:
未婚性行为记过之类的条款。
它试图教会学生,身体和灵魂,都必须纯洁。
他们找到了惩罚这位女同学的完美依据。
但人们总爱比较。
几年前,浙江大学有个学生犯了强奸罪,被法院判了缓刑。学校的处理决定是:
留校察看。
当时通报里,连名字都隐去了,用“努某某”代替。
香港某大学,有个男生用AI技术合成了大量女性同学的不雅照。最终的处理结果是:
口头警告。
这位女同学没有犯罪,也没有害人。她只是犯了一个私德上的错误,然后被一个渣男坑害,成了一场全球网络狂欢的牺牲品。
她得到的惩罚,是开除学籍,是实名通报,是社会性死亡。
有人说,这位女同学让中国女性在国际上蒙羞了。所以,开除她,是为了捍卫国格。
国格原来这么脆弱,需要靠开除一个被伤害的年轻女孩来维护。
它不是靠科技、文化、国民素养和制度自信来支撑的,而是系于一个21岁女孩的身上。
事件发酵后,一些媒体一边把她的全名公之于众,赚足了流量;一边又开始呼吁:
要理智,要反对网络暴力。
它们左右开弓,吃了两碗饭,还打了个饱嗝。
真正应该被追责的Zeus,在道歉信里说,他没想到会伤害到别人:
他确实没怎么被伤害到。
真正该反思的校规,依然白纸黑字地印在学生手册里,随时可以被再次启用,对准下一个“有损校誉”的学生。
那位李同学向家人、男友、学校道歉,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懊悔。
她没做错什么吗?或许她错了。
但不该由她,来背负“有损国格”这么沉重的十字架。
一个国家、一所大学的品格,恰恰体现在它如何对待自己犯错的、受伤的孩子。
是拉她一把,还是推下悬崖。
是告诉她,这里是你的后盾;还是告诉她,为了我们的面子,你必须:
消失。
大连工业大学选择了后者。他们用一种极为公开的方式,进行了一场切割,一场:
献祭。
一场全民参与的猎巫,用一个女孩的未来,捍卫了一份虚无缥缈的国格。
真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