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东北大学6名学生,到中国黄金在内蒙古的乌奴格吐山选矿厂实习,不幸坠入浮选槽,通报称,他们全部“溺亡”。
这是不幸的事件。人们为年轻人生命的骤然消逝感到痛心。很明显,在这么遥远的矿里,如果是6个工人“溺亡”,就是一个普通的事故,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响了。
中国黄金在昨日深夜发出通报,本想蒙混过关,没想到还是没有逃脱网友的审视:那不是“溺亡”——好像不小心掉到水里一样,那是各种化学药剂、矿浆……而且还是高温。
最近的“通报”,不管是铅中毒、自来水污染还是这次中国黄金的事故,都体现出某种语言的“艺术”。每个人都要成为语言学家,才能破解“通报”这种新话所塑造的屏障,去想象或接近事情的本来面目。
正是因为这个“话语屏障”的存在,让所谓“溺亡”给人们带来的痛感加倍了。
在这个意义上,这6个无名无姓的大学生,实际上也代表了这个社会年轻人的命运:被巨大的力量所吞噬,无声无息地消失,甚至连最终的叙事权也丧失了。
在上海,有一个年轻人打出租车去浦东机场,谈好的100元,最后扫码转账不小心转了1010元,司机拒绝还给他,到警方“报案”,警方也没太当回事(可以理解,涉案金额实在太低了),这位年轻人选择了自杀。

我看到有文章说,司机、警方都没错,是年轻人的家长没有教会他如何在这个社会“存活”。这话当然是对的,但是却也反映出对年轻人的责备。这责备某种意义上就像内蒙古矿山里的矿浆一样。
“溺亡”是一个暧昧的词,因为它意味着没有明确的责任人。小时候在乡下,每年夏天都会有小孩“溺亡”,不小心掉进深水里。大人能做的,就是提醒小孩别去游泳,人们为小孩子的死感到遗憾,然后很快就会忘掉。
|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 1 | 白手套被查 妹夫被赶走 习家遭遇大围剿? |
| 2 | 幕僚爆料:高市早苗私下承认了… |
| 3 | “两国关系彻底恶化”,俄罗斯宣布报复 |
| 4 | 中国官媒最新表态:道歉辞职! |
| 5 | 高市早苗下台已进入倒计时 |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