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台湾为何频触国际红线?反共网红为纳粹言行道歉

www.creaders.net | 2025-08-07 20:16:28  BBC中文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台湾绿营发动的“大罢免”失利后,反共网红“八炯”被揭发曾私下透露“研究纳粹如何操控群众反共”、设立“纳粹冲锋队”以“发起革命”等言论。德国在台协会谴责有关行为,八炯随后道歉。

事件引发社会哗然,多位学者对BBC中文分析指,这次大罢免中,绿营默许让侧翼式的言行扮演主旋律,若政治继续极端化,恐导致社会出现更多激烈或偏差举动,对台湾民主并非好事。

除了八炯,近月台湾政坛多次出现纳粹相关争议。分析指出,这反映出台湾历史教育的结构性问题,大众对世界史认识浅薄,与国际社会存在明显落差。

台湾历史学者李峙皞说:“如果发生在西方社会,那些人的政治生命绝对会结束,但对台湾来说,纳粹是一段陌生的历史。”

“八炯”纳粹风波始末

今年上半年,台湾出现史无前例的大罢免行动,公民团体及泛绿阵营以“反共”为诉求,希望罢免多名在野中国国民党立委。“八炯”温子渝和“闽南狼”陈柏源等“反共”网红带头宣传和动员,成为运动领衔人物。

7月26日大罢免首轮投票以25:0大败后,绿营内部出现裂痕,“闽南狼”于8月3日发布影片,指控“八炯”曾私下研究纳粹如何群众动员“反共”,甚至想发明“新的手势”、“把部分人当成犹太人”以及建立“纳粹冲锋队”。

纳粹政权领袖希特勒(Adolf Hitler,又译希特拉)于1933年崛起,他奉行法西斯主义(fascism),推动以极端民族主义和反犹主义为核心的政策,“雅利安人”(Aryan)被塑造成“纯正德国民族”的理想象征。二战期间,近600万犹太人在大屠杀中遇害,其他少数群体也被迫害,包括吉普赛人(Gypsy)、同性恋者、共产党人等政治异见者。

纳粹冲锋队(Sturmabteilung, SA)是纳粹党的凖军事组织,参与监控社会和政治斗争,用恐吓和暴力手段对付被纳粹党谴责的对手。

影片还提及,“八炯”曾在4月19日的罢免集会上使用“纳粹老鹰”的视觉符号,相关标志在罢免运动中多次出现。

事件震惊台湾各界,国民党批评大罢免与政治极端主义连结,并指4月19日造势活动上,沈伯洋、王义川等多名执政民进党立委“站在纳粹符号前声嘶力竭的操弄仇恨”。德国在台协会发文,谴责任何“纳粹手势与符号的使用与标示”。

“八炯”随后拍影片道歉,称这是因他开始“反共”以来,常被在野蓝白阵营贴上“纳粹”标签,心情低落时私下和朋友自嘲才讲出有关言论,但被提醒这种玩笑连自嘲都不行,已深刻反省并意识到说法不妥。

民进党在8月4日表态,发言人吴峥表示该党与世界各国一样,认为纳粹对人类近代历史上造成巨大伤痛,包括战争、种族灭绝,“民进党的态度非常一致,讉责任何消费、运用纳粹符号的行为”。

美国德州州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分析,民进党虽然与“八炯”切割,但难以改变一般选民的负面观感。

翁履中说:“在大罢免中,绿营默许让侧翼式的言行扮演主旋律,让主流政党应该有的主控权交给激进路线,这导致政党形象受损,罢免的正当性也被质疑。”

国立台北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教授刘嘉薇也表示,“八炯”和“闽南狼”都是知名亲绿网红,被外界认为是“民进党网军”,事件曝光后,中间选民会觉得“原来在社交媒体看到的,是被操作出来的民粹”,这将进一步影响大罢免“823”第二轮投票。

31岁的“八炯”经营YouTube频道“摄徒日记”,追踪人数超过百万,他早期多介绍花莲旅游等生活内容,后来转型为“反共”政治评论,以直接、嘲讽及煽动风格吸引粉丝。26岁的“闽南狼”则是饶舌歌手及网红,原本在中国大陆开公司,2024年被大陆网民贴上“台独”标签后返台。

两人去年底制作《中国统战纪录片》,指控中国共产党“利诱、收买”台湾特定网红“舔共”,影片上、下集有超过500万点阅。他们也成为大罢免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多次现身台中、花莲、桃园等地的集会。

曾为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两人,却在数个月后决裂。“闽南狼”称,他揭发事件是为了帮反共运动“止损”,认为不能变成极端崇拜,“这条路已经偏离了我们原本要走的方向”。

事件引起台湾犹太社群强烈不满,美籍律师、“台湾可巴德犹太协会”创会理事长方恩格(Ross Feingold)对BBC中文表示,相信事件并非出于反犹主义(antisemitism),而是因为无知,但已冒犯在台湾居住的500至1000名犹太人。

“他不知道这些言行有多夸张和严重。他们说大罢免是为了反对极权、保护民主,另一方面却夸赞和崇拜推翻民主的纳粹,是什么道理?”

历年“纳粹说”破坏国际形象?

身穿深蓝色西装外套,白色衬衣,左边衣领别上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徽章的国民党主席朱立伦(中)在台北中央党部就“大罢免”首轮投票结果向记者发言,国民党领导层成员在其两边站立(26/7/2025)

事实上,台湾公众人物引发纳粹争议并非首次。方恩格说在台定居30年,见证着类似事件不断发生,“我们已经习惯了”。

他表示,台湾社会部分人认为希特勒虽罪行累累,但很有领袖魅力,政治上很会动员群众,也救德国经济脱离大萧条;部分人则将纳粹作为政治比喻,攻击政敌。

方恩格说:“这两种通通都很不对,台湾已经民主化近40年,应该要更成熟。”

今年5月,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将总统赖清德比喻为希特勒,意指民进党以民主为名打压异己,遭德国在台协会与以色列在台办事处严厉谴责。朱立伦之后澄清,强调希特勒是最凶狠的独裁、全人类共同谴责唾弃,有关比喻属对历史的警示,指民主政治也可能产生法西斯和独裁,他至今未为言论道歉。

回溯到更早,2004年国民党也曾在报章广告,把时任总统陈水扁比作希特勒,该党其后为此向犹太人社群道歉。而在2001年,民进党于电视广告将希特勒与美国总统甘迺迪等民主领袖并列,引发国际抗议后,才加注“独裁造成灾难”等字句。

而在民间层面,2016年新竹光复中学学生曾在校庆扮演纳粹军队、制作德军战车,模仿德军亲卫队受校阅之场景,事件引发总统府及国际社群强烈谴责,校长致歉及引咎辞职。

2018年新竹一间美发沙龙店使用纳粹标志作为店标,还写上“柏林”字样,德国在台协会谴责该行为是对大屠杀受难者的不敬,要求立刻移除。店方回应称只是剃刀造型,并不是纳粹的标志。

这些纳粹言论可以在台湾道歉了事,却是触碰了国际社会的红线。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非常驻研究员宋文笛对BBC中文说,把纳粹历史轻率用作比喻或模仿,将影响台湾的国际形象。

“若是台湾一方面是亚洲性别多元文化的表率,政治上也是女性国会参政名列前茅的开明社会,二方面却在国际社会大忌的重量级议题上‘举重若轻’,缺乏面对沉重历史应有的份量感,会带来台湾国际形象的混乱。”

翁履中教授指出,台湾人向来很在意西方如何看台湾,“但问题是出在,我们根本没有自己照照镜子”。他认为,这一连串事件或将促使更多西方人看到“包装过的外表下,台湾的负面现实”。

为何世界历史知识浅薄?

台北金瓯女子高级中学外墙悬挂着恭贺毕业生升读不同大学的粉色布条(资料图片)

台湾频繁出现不当的纳粹言论,被指是源于社会长期重理工轻人文,忽略历史教育。

辅仁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郭容吟对BBC中文说,台湾年轻人不会拿“二二八”或“广岛原爆”的受难者开玩笑,也不会把“南京大屠杀”的日军当作效法对象,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样做的严重后果,但他们轻率发表纳粹言论,正反映出台湾教育的结构性问题。

“要是他们有在学校接受扎实的历史教育,并孕育深厚的人文素养,那么他们应该就会知道,模仿纳粹就如同模仿日军在‘南京大屠杀’的残暴行径。”

郭容吟教授专项研究欧洲史,她指出,近年欧洲因为经济问题、难民危机等等因素的冲击之下,极右派势力快速崛起,但不代表欧洲人可以容忍纳粹历史重演。

“欧洲极右翼势力高涨,主要是源自于经济社会的问题,然而在台湾发生的几件年轻人的纳粹争议,却是由于无知。台湾学生对世界历史的知识相当浅薄,而台湾的新闻媒体也极少关注国际新闻。”

“我不责怪这些年轻人,该深刻反省的是整个早已僵化、充满形式主义的教育体系。”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研究员李峙皞指出,过去30年台湾的史学运动,希望摆脱国民党威权时代的“大中国史观”,建立以台湾为主体的历史思维,历史教育的主轴是以台湾为“同心圆”的中心,由内而外一圈一圈地认识台湾、中国大陆、东亚,最后是世界。

“我不反对同心圆史观,但在这个框架下,世界史教学长期处在学校教育的边缘,导致学生的世界观很片面,会用台湾历史观去想像世界,但其实台湾只是世界史的外围。”

他解释,现行国中(初中)课纲,世界史的课程有一年,但每周只有一节45分钟的课;到了高中,历史必修课也只有一学期上世界史,内容涵盖古文明、中世纪到全球化的世界史,以纳粹历史为例,教师只能用一堂课的时间来解说,课文也可能不到一页。

“其他国家的老师,会有很多时间讨论什么是法西斯、工业革命、共产主义,但台湾的老师没有时间。我们的历史教育不足以让学生充分了解20世纪以来,主宰当代的众多全球性力量,以及主流进步价值背后的历史脉络。”

翁履中教授也说,台湾历史课和公民课的考核模式都是选择题、填充题,而非申论题,他曾到高中演讲,发现大部分学生缺乏逻辑和批判思维。

“整个教育浅碟化,除了几个重点国立大学之外,学生真的没有在学历史,而好学生都是从家境好的家庭出来,是另一种的贫富差距。”

台湾要警惕极右抬头吗?

台湾民众参与大罢免选后集会,一位身穿黑色汗衫,戴上鸭舌帽男士喊着口号举起小旗帜与纸扇(26/7/2025)

“八炯”言行被公开后,部分网上支持者力挺他,称其“用意也还是反共”、“研究(纳粹)何错之有”、“不觉得这样叫极端,反过来问中间选民有国家安全意识吗”。

但也有人网民批评,“那是纳粹欸,不是为了反中共就可以使用的,而且纳粹反的共产跟中国的共产党是两个差异甚大的概念”,“可以研究,但是是拿来防范的,不是拿来用的”,“真的别乱扯这种敏感议题”。

对于台湾是否有纳粹或极右翼势力抬头,受访的学者一致认为,有关极端言论在台湾社会甚至绿营内部都没有代表性,而台湾作为移民社会,并没有滋长诉诸纯正民族的极右翼思想土壤。

“台湾人无法用肤色、语言等认知捷径去划分敌我,就无法有效区分种族,如果要分只能细细去问、给街上每个人做宣传。这种认知门槛太高的极右主义,不可能成气候的。”宋文笛说。

历史学者郭容吟也表示,台湾族群融合已经成熟,很多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甚至原住民、新住民的血统,很难在台湾年轻的一代身上看到族群区分的痕迹,“族群对立这张牌对某些政党而言早已失灵”。

她续指,尽管台湾有统独对立的政治问题,但以极端的保守主义来说,台湾在性别平等方面相对扎实,并没有极右翼反同、性别歧视的问题;经济上,台湾是高度出口导向的经济体,极右翼的反全球化、保护主义很难发芽;移民方面,台湾也没有一批庞大的、被视为是“抢夺工作机会”的外来移民,目前看不到像极右翼的那种排外问题。

不过,郭容吟警告长远还须提防民粹主义在台湾抬头,特别是政治运动期间各方在塑造共同敌人,以团结和动员群众。

“要煽动群氓,没有什么比‘仇恨’这种工具更立竿见影了,职场霸凌如此,政党恶斗亦如此;纳粹之于犹太人如此,川普(Donald Trump;川普)反中亦如此。”

她表示,台湾作为民主社会,如果“要时时刻刻担心自己是会被清洗的‘杂质’的话,那么我们或许要戒慎恐惧独裁的到来”,但只要保障多元思想和言论自由,就不必过度担忧少数极端人士的兴风作浪。

政治学者刘嘉薇也指,民粹的特质是有魅力型领袖,高举人民最大、超脱制度,与讲求制度的民主政治不同。

“这次只是网上圈子的讨论,极端言论是为了稳住基本盘,对主流社会未算很危险。最重要是现在大家看在眼内,就会加以防范。”

历史学者李峙皞则认为,这次纳粹言论风波引起社会热议,反而是让台湾民众认识历史的契机。

“纳粹不是台湾人历史经验的一部分,有些台湾人可能是第一次了解这些历史脉络,从历史教育的角度,也许是一件好事。”

   0


热门专题
1
美伊冲突
6
俄乌战争
11
大S
2
以伊战争
7
万维专栏
12
洛杉矶大火
3
四中全会
8
何卫东
13
叙利亚
4
中美冷战
9
AI
14
苗华被抓
5
川普
10
中共两会
15
美国大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