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中国过度安检?上海浦东虹桥机场取消入口安检

www.creaders.net | 2025-08-16 17:27:11  联合早报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中国上海市两大机场本周起正式取消搭客大厦入口的人身和行李安全检查,引起网民齐呼“喜大普奔”“举国欢庆”的同时,中国城市公共场所频繁安检是否过度的话题也再掀讨论。

据上观新闻报道,上海浦东和虹桥两座国际机场星期二(8月12日)起调整搭客大厦入口查验流程,取消原来的行李X射线安检及人身金属探测环节,仅保留防爆试纸检测,优化旅客出行体验。

此前,在上海两座机场搭乘航班的旅客需经过两次安检,进搭客大厦时安检一次,即在中国民航规章要求的入口防爆检测外,同时对旅客人身和行李进行第一次安检,随后在进入登机口所在的候机区域前再安检一次。 不过中国大部分机场仅有防爆检测和候机前一次安检程序。

上海机场的二次安检措施始于2016年。 浦东机场第二搭客大厦当年6月发生一起人为故意投掷爆炸物事件,造成五人受伤。 当局随后援引中国2015年底通过的《反恐怖主义法》,自2016年8月起在上海两座机场搭客大厦出入口正式实施反恐安全检查,禁止旅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与管制刀具等进入。

上海浦东虹桥机场取消入口安检 中国城市过度安检成热议话题?

不过“二次安检”自实施以来,一直被不少上海市民诟病。 常居上海的新浪网前副总编、上海汇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沈亚川8月初就曾在微博发文称,《反恐怖主义法》相关条文重点指向的是重大活动举办时的场地安检,而机场搭客大厦门外的安检和候机安检功能重合,对常态化运行的机场来说,“其实根本不具备实性和必要性”。

就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姜春水,也在今年3月全国两会前夕建议,希望取消上海机场搭客大厦入口的常态化安检。 外界普遍认为,上海机场“二次安检”措施时隔九年后突然取消,和姜春水的此番建议有关。

姜春水认为,这一安检措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旅客的不便,降低通行效率和出行体验,此外相关安检设施设备不仅投入大,后续维护更新成本也高,可以用其他替代安保措施达到同等效果的安全防范。

在上海机场搭客大厦入口的安检取消后,不少上海网民纷纷在社媒用“喜大普奔”“举国欢庆”来表达喜悦之情,同时也将目光转向日常通勤的地铁,称“压力给到地铁了”,“我们能见到取消地铁安检的那一天吗?”

中国地铁行业自媒体“闲话轨道”7月曾在微信公众号发文称,很多网民都建议取消地铁安检,毕竟中国以外国家的地铁几乎都没有安检,“国内比国外安全,自然不需要”。

这篇文章还透露,最近一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地铁公司工作人员也支持取消安检,因为在降本增效的浪潮下,安检这么多人占据了一定的资源。

内地地铁安检已成民众生活一部分。 (新华网)

中国的地铁安检制度是全球首创。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来临前,北京地铁从当年7月起正式实施安检,中国官媒称,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在城市地铁道路上进行安检。

此后的几年里,中国所有拥有轨道交通系统的城市都陆续引入安检措施,以至于不少中国民众到海外旅行时,常常在社媒发文感慨当地的地铁居然没有安检。

中国媒体《博客天下》2014年曾评价称,地铁安检是一个城市甚至国家安全指数的晴雨表。 “饮料试喝、逢疑必查、人物同检...... 不断推陈出新的安检术语是北京地铁安检制度趋严的见证,也是中国日益严峻的反恐防暴形势的投影。”

但近年来,中国各地的地铁安检出现流于形式的趋势。 浙江大学跨学科中心特约研究员贾拥民2023年就在凤凰网撰文称,有的地方地铁对无包乘客通常不检查即放行,有些城市还试行“大包必查、小包抽查”,但小包的标准并不明确。 此外,经常还可看到有人越过栏杆递接未经安检的物品。

一名经常出差的中国网民曾在微博发文称,“不止一次在魔都(上海)帝都(北京)天津南京地铁站,看到安检监视屏后面的人要么在玩手机要么在打瞌睡”。沈亚川随后回复称:“有司其实知道,一位前媒体朋友听某直辖市分管公安的副市长说过,地铁安检没啥用,还严重影响效率。”

旅客携带无3C认证标志的移动电源过机场安检,被拒后情绪失控将移动电源砸向地面。 (视频截图)

贾拥民则质问:“既然安检变得形式化了,那么安检'有助保障人身安全'这个最大的理由也就不复存在了,又何必再搞什么安检呢?”

作为地铁行业人士的“闲话轨道”也坦言,地铁安检只能算是君子锁,“防君子不能防小人”,“但除了安全,安检解决就业问题也格外重要”。

“闲话轨道”说:“全国地铁安检岗位已形成规模达20万人的就业市场,其中70%为进城务工人员、中专及大专应届毕业生等重点就业群体。 在经济转型期,这类技术门槛低、岗位稳定性强的工作,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缓冲。”

中国公共场所过度安检?

尽管安检效果存疑,但从地铁站、火车站到景点、医院等,安检在中国各个能被定义为人流密集场所的地方几乎无所不在,早已融入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日常。

微博“大V”、北京市才良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才亮星期三(8月13日)发文称,过度安检并不能带来安全,不仅增加社会管理成本,还可能侵犯人权。 他建议中国各地都对已有安检点进行一次必要性检查,取消过度的安检。

南京地铁安检。 (视觉中国)

中国官媒《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在2023年就已两次发文抱怨,中国城市里的安检过度普及了,城里的隔离栅栏也特别多,是非常巨大的资源浪费。 “追求绝对安全反而会把社会的免疫力破坏了,使集体心理变得脆弱,这对国家从长远看一点好处都没有。”

他认为,中国是当今世界治安最好的国家之一,然而我们现在是全世界安检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安检太多对中国城市的形象不利。 “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社会里大动干戈编织更多起到心理安慰的安检网,它的效果难免会有些畸形。”

但支持安检的声音在中国互联网上依然十分强大。 有网民称,明明是安检多而让治安更好,但是现在治安好反而成了取消安检的理由,切勿倒果为因,但也有网民说,支持安检的原因是因为“现在的环境极端的人很多,我是真的怕死”。

胡锡进则说,一个人有了犯罪动机,随便找个人流密集的地方都可以作案,“我们不可能在所有人员密集处设置安检”。 中国去年以来已发生多起震惊社会的随机杀人案件,广东珠海体育中心去年11月的一起驾越野车随机撞人事件,导致35人死亡43人重伤。

如何不简单粗暴地通过堆砌安检门数量,来防止恶性事件在官方口中“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发生,考验执政者智慧。

   0


热门专题
1
美伊冲突
6
俄乌战争
11
大S
2
以伊战争
7
万维专栏
12
洛杉矶大火
3
四中全会
8
何卫东
13
叙利亚
4
中美冷战
9
AI
14
苗华被抓
5
川普
10
中共两会
15
美国大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