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狼示意图。(图/取自 apcss.org )
近年中国“战狼外交”在全球多国引发反弹,不过,《经济学人》最新发布的“战狼指数”(wolf warrior
index)指出,战狼外交在中国已经收敛,中国外交官温和程度回复到2018年的水准。
《经济学人》报道指出,“战狼”一词源于中国民族主义大片《战狼》系列电影,而战狼外交最知名的代表人物当属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2019年至2023年任职发言人期间,赵立坚多次尖锐发言,包括曾告诉彭博社记者,五眼联盟(Five
Eyes)成员应该要小心,“否则眼睛会被戳瞎”。
东京大学的伊藤亚圣教授认为,战狼外交之所以在中国崛起,可能是因为习近平想要消除中国外交系统中的意识形态鬆懈;也可能是为了要转移当时民众对中国新冠疫情的注意力。
《经济学人》团队下载了自2018年迄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记者会上的全部1.6万则答覆,然后透过ChatGPT对每个回答的好战程度(belligerence)评分,范围从低至高为0到1。结果发现中国在2019年开始变得好战,平均攻击性从2018年的0.3以下,上升到2021年5月的0.45以上。然而,自2022年中期以来,攻击性开始下降,到今年年初,中国外交部发言的温和程度已经恢复到2018年,也就是战狼外交崛起前的水准。
▲《经济学人》最新发布的“战狼指数”(wolf warrior
index)指出,战狼外交在中国已经收敛,温和程度回复到2018年的水准。(图/经济学人)战狼外交为何退潮?
战狼外交对中国造成了严重损害,引发外交反弹,导致与澳洲和欧盟的关係恶化。全球对中国的公众舆论也急转直下。美国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的徐伟方(Weifang
Xu)指出,虽然战狼言论增加了中国国内民众对政府的支持,但同时却激怒了美国民众,使他们倾向支持对中国强硬的政策。
香港中文大学的段晓林则认为,战狼外交退潮“经济考量无疑扮演重要角色”,北京不想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的现在吓跑商业伙伴。因为事实证明,外交官保持微笑比时常咆哮要更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