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25年9月,外交部长林佳龙出访捷克、意大利与奥地利的行程运用文化活动、半导体产业,国防工业,以及民主价值叙事,营造出台湾在欧洲的象征性存在与地理定位。 与此同时,捷克总统帕维尔(Petr Pavel)也为台湾在联合国发声,更是台欧关系的重大突破。
从批判地缘政治理论来看,话语、空间与权力三者密不可分,国家在外交场域上的种种作为本身就具有地缘展演性。 此次外交部长出访透过《地缘政治演出》(geopolitical performance),得以传达台湾与欧洲之间的身份认同,创造出共同的地缘政治话语和空间。
民主意义的地缘话语和演出
帕维尔当选总统次日即与时任总统的蔡英文通话,成为中东欧国家元首间接触台湾最高层级的创举。 (美联社)
在俄乌战争爆发后,欧洲各国对安全风险的感知出现重大转变,对中国的戒心日渐升高。 由于中国在俄乌冲突中偏袒俄罗斯的立场,加深欧盟和欧洲国家对中国的疑虑,许多决策者开始将俄乌战争与中国对台威胁联系起来。
过去欧洲部分人士对台海议题认识有限,但乌克兰经验让他们意识到远东的冲突可能直接牵动欧洲安全。 在此脉络下,捷克挺台的言行不再被视为地区性议题,而是捍卫民主、防范威权扩张的整体欧洲战略之一环。
经过先前中国对副总统在捷克侵扰的事件,以及这次的强硬表态,更唤醒捷克遭受压迫的记忆,更重视与台湾互动。 从文化展上的同台亮相、议会领袖的互访致辞、公开社交媒体上的声援发文,营造出民主阵营联袂对抗威权的张力。
在这样的共同演出之下,透过外交礼仪和象征动作,把台湾纳入欧洲想像的共同体,也影响着欧洲民众和领袖对台湾的定位。 从一个远东议题转变为“我们同一边”的伙伴,正是台湾在国际上最需要的战略资产之一。
萧美琴曾以候任副总统身分参加捷克智库研讨会,并和曾经访台的捷克参议院议长韦德齐会晤。 (取自韦德齐“X”平台)
半导体与军工 深具合作潜力
除价值和象征层面的连结外,捷克在台湾欧洲战略中的核心地位也体现在实质产业与军工合作的潜能上。 近年来,台捷双方在高科技领域的互动频繁,被视为欧洲供应链重整与国防合作的新契机。
台商在捷克的成功也带动其他台湾企业关注,双边经贸合作基础日益稳固。 2023年欧盟推出《欧洲芯片法案》,力求强化在地半导体产能,减少对亚洲(特别是中国)的依赖。
捷克具备人才和地理优势,被称为“欧洲的心脏”,境内有安森美半导体(ON Semiconductor Czech Republic)、意法半导体,以及自动化大厂ABB。 英业达、纬创、鸿海等台湾企业也早已进入捷克市场,可与德国的德勒斯登,以及波兰的乐斯拉夫共构“欧洲硅三角”。
先进芯片设计中心(ACDRC)在捷克运行,也是由台湾协助培养当地芯片设计人才。 透过技术输出与人才交流,台湾与捷克共同提升供应链韧性与经济民主韧性。 这契合欧洲当前所倡导的“去风险化”(de-risking)策略,也是制衡中国经济胁迫的一种务实布局。
军事和国防工业合作也正成为台捷关系的新兴领域。 尽管台湾与欧洲没有正式的军事同盟,捷克等中东欧国家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意愿,愿意探讨在军工产业上协助台湾强化防卫能力的可能性。
2025年6月,美台商业协会会长韩儒伯(Rupert Hammond-Chambers)两度访问捷克,与捷克国防产业界会谈,寻求美、捷共同协助台湾防务的途径,未来捷克制造的军用无人机与雷达等装备可能有助守护台湾。
捷克今年首度以国家馆形式参与台北航天国防展,规模为15家厂商组团参展。 空中巴士亦展出弹性旋翼(Flexrotor)大型战术垂直起降无人机。 捷克参议院外交暨国防委员会主席费雪(Pavel Fischer)在现场表示:“今日在台湾,我们有许多可以一起合作的伙伴,我们理解台湾在国际舞台上所处的复杂处境。”反映捷克近年对台友好关系的深化。
捷克在军工上的合作潜力,主要基于双方高度的政治互信和历史同理心。 捷克曾受共产极权统治,深谙小国面对大国威胁的处境,也因此更理解台湾捍卫自由的决心。 这种基于共同历史记忆的承载,使台捷在国防领域更易找到合作共鸣点。
捷克在科技产业和历史承载的两条路径,将成台湾对欧洲战略的重要门户,它是台湾融入欧洲高科技供应链的跳板,有助于分散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并提升共同创新能力。 同时也有潜力让欧洲成为台湾防务体系的远方支持者,体现出民主国家在安全上守望相助的新模式。
捷克的中东欧的杠杆作用
捷克作为台湾欧洲战略核心,另一关键意义在于它是推动欧盟对中政策转向的重要杠杆。 同样以捷克为例,自其政界高调力挺台湾以来,欧洲议会与各会员国对台湾的关注度明显提高。
欧洲议会受到捷克的鼓舞,在2021-2023年间通过多项友台决议,包括呼吁深化与台政治经贸关系、支持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参与国际组织、谴责中国在台海的军事施压等。
正如前文所述,捷克籍的欧盟执委及议员敢于公开为台发声,带动其他国家的同行也加入挺台行列。 当外交部长林佳龙在罗马与意大利参众议员会晤时,义方人士也提及捷克等国的作法为他们提供了参考和勇气。
第八十届联合国大会期间,捷克总统帕维尔同样为我国发言,扰乱台海或印太其他地区现状将进一步破坏全球安全及贸易稳定,地理距离无法提供任何保护,任何地区的安全都与其他地区安全直接相关。”
捷克也实质的影响体欧盟共同政策的语调转变。 2022年以降,欧盟正式文件逐步强化对华警戒措辞,将中国定位为合作伙伴、经济竞争者和系统性对手。 这当中,中东欧国家的态度转硬是一股推力。
藉由捷克在中欧优越的地缘位置,正在形成一股小国牵引大局的“民主同盟网络”,林佳龙甚至顺势成功突围,与王毅几乎同时访问奥地利。 捷克等国的杠杆作用,使得欧盟对中国政策从过去过度倾向经济务实,逐渐平衡加入对价值与安全的考量。
9月,外交部长林佳龙曾出访捷克、意大利与奥地利等国。 (取自X平台@OndrejKolar6)
“再生产”的地缘话语影响欧洲
观察捷克在台湾欧洲战略中扮演的核心角色,“再生产”(reproduce)对抗威权扩张的地缘政治叙事,并且解构中国的“内政问题”框架。 这种话语空间的重塑,使更多欧洲人认识到台湾的处境与自身价值息息相关。
其次,演出制造外交既成事实:例如台湾国宝现身欧洲、捷克议长站上台湾国会讲台,种种历史性的画面一旦发生,便难以抹去其正当性和影响力。 它们向世界展示,无需外交承认,民主国家之间也能开展实质而友好的往来,这也是总合外交的重要成果。
对台湾而言,看到欧洲友人真诚相挺,有助凝聚全民对抗威胁的信心,形成有效的“内部动员”; 对捷克而言,积极支持远方的民主伙伴,则凸显其作为价值领袖的国家认同,激发国民的民主自豪感。 这种双重性的作用能构成正向的诠释循环,在欧洲内部扩大友台的话语。
强化台湾与捷克的合作可能
未来,台湾在欧洲的战略布局可从几方面着手,以巩固捷克这一核心支点并辐射带动整体台欧关系:一是制度化交流,扩大台捷经贸对话机制、定期举办双边文化年或科技论坛,使合作有固定平台推进。
二是深化供应链合作,鼓励更多台湾企业赴捷投资高科技制造或研发中心,参与捷克及邻国的产业转型计划,同时邀请捷克企业来台合作5G、电动车等新兴领域,形成双向互惠。
三是探索国防合作新模式,持续推动情报交流、军事研发合作或人道援助演练等软性安全互动; 并由智库牵头举办台捷及中东欧防务对话,增进彼此战略了解。
四是善用多边场合,捷克等国在联合国、欧盟、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IPAC)等平台上有相当影响力,台湾应加强与其协调,共同行动倡议。
在国际局势风云诡谲的当下,台湾需要精耕细作捷克这种能作为战略支点的国家,即使并非邦交国,却能将单一支点扩展为辐射欧洲的话语网络。
※作者汤名晖为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博士候选人/东盟经济贸易文化发展协会研究员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阳光禅意花园流水潺潺 温西现代雅居出售 |
2 | 李强洋相出大了 |
3 | 太火爆 上海南京路大排长龙 有人专程坐高铁 |
4 | 生命最后四小时:文强被执行死刑前的几张照 |
5 | 没法再坐视不管,北京发布重要公告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