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北京公园里闲聊的“话痨大爷”,因一句“钱学森之后就是我”引起网友热议。 许多人以为他在“吹牛”,直到有人查到他的身份──他正是中国航天轨道设计领域的泰斗、着有“空间武器轨道设计”的科学家赵瑞安。 这位低调的航天学者,正是中国太空轨道计算与优化技术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观察者网报道,赵瑞安长期任职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其专攻领域轨道计算与轨道优化,是太空飞行与战略武器系统的数学核心。 与飞机依靠空气动力学不同,航天器依赖的正是轨道力学。 从导弹发射到卫星运行、从太空拦截到行星探测,这一门“看不见的技术”决定了飞行器能否准确到达目的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航天科学家钱学森带领中国科研人员开启导弹研制。 那时,一切都靠手工计算。 赵瑞安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将早期导弹的弹道分析转化为更高层次的轨道动力学算法,推动中国航天从“能发射”迈向“能精准控制”。
中国在2007年的反卫星试验,是轨道设计实力的首次集中体现。 那次试验成功击中退役卫星,核心并非“导弹有多快”,而是如何精确预测两个高速运动体在同一时刻的交会点。 这一成果,也标志着中国对绝对轨道设计与预测的掌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随后,中国将研究焦点从“绝对轨道”推进到“相对轨道”──这是更高阶的航天控制技术。 2025年1月发射的“实践25号”太空加油机,就是这一技术的集大成者。 它能在微重力环境下完成卫星对接与加注,要求在数百公里高空中,将两个航天器的相对速度控制到近乎零、位置误差在厘米级以内。 这种轨道优化能力,正是赵瑞安长期研究的核心成果。
赵瑞安的研究还直接支撑了多项代表性任务。 2024年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其起飞、交会、再入全程都依赖精密的多体轨道计算。 从月面起飞到月轨对接,再到再入地球大气层,每一步都需数值解算达成最佳能量利用。 另一项典型任务是“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从地球出发后需跨越数亿公里并精准被火星捕获。 中国团队一次完成环绕、着陆、巡视三大任务显示出其行星级轨道设计与控制能力已进入世界第一梯队。

“话痨大爷”原来真的是航天泰斗。 (取材自观察者网)
此外,红旗-29反洲际导弹拦截任务,也体现了中国在轨道优化上的军事应用。 当敌方导弹升空后,系统能迅速解算其弹道并规划出最优拦截路径,使红旗-29动能战斗部在太空中准时赴约,大幅提升拦截成功率。
赵瑞安认为,真正的技术突破,不在硬件,而在算法,“优化能让效率成倍提升,让工程变得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