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逛过商场了?也许,接下来逛商场,会成为一段回忆。
全国各大城市,正在掀起一场商场倒闭潮。
在经济第一城上海,开了30年的徐汇太平洋百货,开了27年的梅龙伊势丹百货,均因连亏多年,双双选择了关门。
其他几个一线城市也好不到哪儿去。
开了31年的北京复兴门百盛,宁愿赔付超千万违约金,也要提前跑路。还有深圳横岗天虹、广州东山口广百等等。
除了各种老牌商场集体退出历史舞台,主打年轻人的商场也撑不下去了——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号称“最懂年轻人”的盈展,最近黯然退出了北京朝外和上海淮海两大网红项目,还因拖欠超百万租金打入“老赖”行列。
而这场横扫各地的商场倒闭潮,并不只是电商冲击那么简单,更是一个时代幻觉破灭的残酷缩影。

1
上海最繁华的地段,一些商铺正在“鹤岗化”。
老上海眼中的“顶流”,最高峰时商铺月租7万的七浦路批发市场,现在月租已经跌到妈都不认识的500块。
甚至有些空置的商铺,租金直接免费,只要每年帮交物业费就行。
据《财经》杂志报道,今年上半年,全国35个一二线城市,有30个商铺租金出现了环比下跌,其中跌超10%的有八个,一线大广州更是勇当“排头兵”,大跌超15%。
有人说租金大跌是人们不爱逛商场了,都跑去网购了,是电商的错。
但松哥认为,真相从来没有那么简单。
电商崛起都多少年了,之所以现在才不爱逛商场,主要是因为越来越多人买不起了。
而买不起有两层原因。一是商场的东西确实比网购贵,商场营销再疯狂,打开电商APP拍一拍,巨大的价差足以浇灭绝大多数人的剁手冲动。
但这层原因早已存在多年,不是决定因素。
另一层原因才是关键,那就是以前逛得起商场的人,现在钱不够,逛不起了。
本来消费能力最强的一二线城市居民,这几年遭遇了楼市寒冬等各种冲击,资产大幅缩水,叠加大环境放缓,不确定性增加,如今不敢乱花钱,自然消费降级最快——
一线城市社零增速长期跑输大盘就是最好证明。
这也是一些高端商场受业绩断崖式滑坡的主要原因。
但从整个商业地产大盘来看,这轮商场倒闭潮,背后还有更大的推手。
2
在土地财政大行其道的年代,许多地方卖地时,都会要求配建一定比例的商场。
原因也不难理解,个人房产税还没普遍开征,所以从理论上看,建商场更“有利可图”,因为商户会稳定上缴销售税。
而问题也出在这里,大多数城市就那么多人,人口增速也有限,建商场应该提前调研规划,否则没人来消费,建再多也白搭。
但当时的开发商为了扩张拿地回款,哪管那么多,基本都是满口答应,哪还管什么真实市场需求。
人气不足,却照样一上来就搞大型购物中心,类似这样的案例也不少。
结果就是商场之间互相抢客流,这种情况三四线城市最多。
新商场一开,老商场就歇菜,更加新的商场来了,又轮到前任遭殃,周而复始循环反复。
最后大多数商场都是热闹了餐饮区,品牌门店们则门可罗雀,毕竟只有吃饭才是刚需。
现在的商场超额有多严重,松哥给你看一个数据,截至去年底,全国3万方以上的、已经开业的零售项目,有将近7000个,而且今年上半年还在新增。
对比人均GDP是我们好几倍的美国,人口是我们的1/4,购物中心却只有1000家出头。
超额建设的结果,就是租金大盘下滑,不断有商场关门退出。
3
开商场,本应是充分调研的结果、细水长流的生意,需要注重长期运营,才能持续收租赚钱。
但在很多地方,却被当成了过家家游戏,从一开始就脱离了现实需求。
从某种程度上说,今天这波商场倒闭潮,其实只是这轮地产寒冬的连锁反应之一。
一边是眼下依旧疲软的环境,开商场越来越不赚钱。
另一边是当年过度扩张的房企,债台高筑等不起项目回本。
两边都需要妥善处理,否则这波商场倒闭潮,搞不好还要继续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