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稀土的真相:不在矿里,而在中国人的韧性里

www.creaders.net | 2025-11-02 22:01:57  汤姆仲/新世纪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稀土仿佛是中国独有的”神秘资源”。但事实上,稀土在全球地壳中的分布极为广泛——几乎所有大陆国家都有,只是绝大多数国家选择不去挖。问题的核心,从来不是”有没有”,而是”敢不敢”。

一、稀土,并不稀有

所谓”稀土”,其实是一组元素的统称,共17种。它们在地壳中的含量并不低:钕、铈、镧的丰度都高于铜、铅这些常见金属。全球储量大致是这样的:

中国:约36%;

越南、巴西、俄罗斯:合计约35%;

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约20%。

换句话说,中国不是唯一有稀土的国家,而是唯一愿意承担后果的国家。

开采阶段:谁在乎土地,谁在乎产量

核心差异:中国在早期”以资源换产业”,环保被有意放宽。

二、真正的壁垒,不在地下,而在地上

稀土难就难在”提炼”和”分离”。原矿只是混合物,要经过几十道化学反应,才能得到纯净的稀土氧化物。这个过程需要大量酸液——硫酸、盐酸、氨水——还会产生含钍、铀的放射性废渣。在西方国家,这些都属于高危废物,必须经过多级中和、封存或焚烧处理。

分离提炼阶段:化学战与废酸洪流

结果:中国的稀土分离厂往往坐落在偏远山区,几乎没有环保成本压力;

西方在制度上”以环境换选票”,导致无法竞争。每生产一吨稀土,可能要付出上百万元的环保成本和十几年的审批周期。因此,美国的Mountain Pass矿早在90年代就因泄漏问题被迫关闭,直到2020年才艰难复产。

而中国的思路完全不同。

稀土的真相:不在矿里,而在中国人的韧性里

三、中国的逻辑:先污染,后掌控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将稀土定为战略资源。当时的思路很简单:以环境换市场,以污染换产业。

废料与放射性管理:谁承担了代价

现实结果:

中国的稀土带不少地方已形成”永久生态区废弃地”,国土承受了这部分污染成本,换来了完整产业链和市场占有率。西方在政治上无法承担类似污染后果。

赣南、广东、广西一带的山头被酸洗,土壤酸化、河流发黑、植被死亡。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矿区,成了中国稀土产业的孵化器。

靠着这套”粗暴但高效”的模式,中国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整个闭环:从开采、分离、冶炼,到磁材、电机、风电、军工导引系统——一条完整的工业生态被搭了起来。

结果是:当西方国家忙着关矿、审查、环保时,中国早已成为全球90%以上稀土供应链的核心。

四、西方的困局:他们不是不想挖,而是挖不起

美国、欧盟、日本这些国家,近几年都在尝试重启稀土项目。澳大利亚Lynas扩产,美国MP Materials复工,欧盟也在谈”绿色稀土联盟”。但问题依旧没变:

他们能挖矿,却没法便宜地炼;

他们能采样,却要送到中国分离;

他们能立项目,却被环保许可拖到失去商业价值。

原因很简单——他们无法在政治上说服选民去接受污染。没有哪个西方政府,敢公开宣布:”为了军工与新能源,我们要牺牲几条河流。”所以他们选择了”干净的道德”,但失去了”脏的产业”。

五、稀土的护城河,不是资源,而是忍耐

中国的稀土优势,本质不是地质垄断,而是社会结构与政策逻辑的差异。

中国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可以用几十年的环境代价换来产业闭环;

可以让国家承担企业不愿承担的污染成本。

这是一种极其残酷的护城河:别人不愿意干的脏活,你干了;别人担不起的代价,你先垫了。于是,当别人还在开听证会时,你已经垄断全球供应链。

六、当巴基斯坦开始给美国挖稀土

最近,美国与巴基斯坦签下5亿美元的矿产协议,计划通过新建港口出口稀土精矿。这意味着,美国正在”外包污染”——让第三国承担环境代价,自己买成品矿。

但这条路走得极慢。因为没有哪个发展中国家能像中国那样,几十年持续在污染中筑产业、在废渣里炼技术。稀土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文明的悖论:越是干净的制度,越难得到肮脏的力量。

七、结语

稀土不是中国的礼物,而是中国的牺牲。全世界都有稀土,但只有中国选择了那条最艰难的路——让山被酸洗、河被污染、空气被腐蚀,换来一个国家的产业独立。

这不是值得炫耀的故事,却是最真实的现实。当别的国家用”环保”定义道德时,中国用”牺牲”定义生存。

真正的稀土,不在矿里,而在中国人的韧性里。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0


热门专题
1
四中全会
6
美伊冲突
11
大S
2
中美冷战
7
以伊战争
12
洛杉矶大火
3
川普
8
何卫东
13
叙利亚
4
万维专栏
9
AI
14
苗华被抓
5
俄乌战争
10
中共两会
15
美国大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