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死亡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但却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中国的死亡人数就成了很多人都关注的对象。
2022年的死亡人数达到了1041万,23年有1110万。
2022年的死亡人数达到了1041万,23年有1110万。
那么,去年有多少呢?中国将会迎来死亡高峰吗?
历史欠的账,迟早要还
平时大家聊人口,总爱盯着“生”的事情,出生率掉了多少,年轻人不想生娃,这类话题热闹得很。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摆在眼前,到2024年底,中国总人口是14.08亿,比上一年少了140万,而且已经是连续第三年下降。
仔细看这结构,出生人数954万,死亡人数1093万,负自然增长率已经扎了根。
更重要的是,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了3.1亿,也就是说,大街上每五个人里就有一个老人。
有人可能以为,这只是短期波动,熬过去就好了。
但人口学者和复旦大学张震教授团队分析后指出,这是一条漫长的爬坡路,死亡人数未来几十年大概率还会一直往上走,一直到2061年可能达到每年1900万人的高峰。
这个所谓的“死亡高峰”,不是天灾,也不是社会坏了,而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自然循环。
七十多年前的生育集中,正在慢慢转化成未来的告别浪潮。
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安定催生了两轮大规模的生育高峰。
50年代第一波,每年出生超过2000万;1962-1975年第二波,平均每年2700万,尤其1963年接近3000万。
那时候,家庭里多子多孙是福气,这些孩子后来成为改革开放和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撑起了所谓的人口红利。
现在,这些高峰的人群逐渐老去,第一波已经七八十岁,第二波也在排队进入老年。
生得集中,离世自然也集中,这就是未来几十年死亡人数集中的原因。
还有一个看似矛盾、其实科学的原因:我们现在活得太长了。
建国初期,人均寿命35岁左右,很多慢性病都是杀手。
现在人均预期寿命接近79岁,部分地方甚至破80。
医疗水平和公共卫生体系的进步让很多疾病从“绝症”变成慢病管理。
存活率数据显示,2000年以后出生的人活到65岁的概率女性超过90%,男性也很高,到80岁仍然保持较大比例。
几十年前出生的狂潮、现代长寿、死亡率下降,这三股力量拧在一起,就形成了未来的死亡高峰。
死亡高峰来了,社会压力真切可感
眼下,这股浪潮已经在我们日常生活里显现出压力。
首先是医疗资源紧张,去大医院看病会发现,门诊差不多四成都是老人。
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病长期跟踪治疗,不光是吃药和检查,还得长期管理,这对医保和医院的消耗就像流水一样,根本停不下来。
养老问题更棘手,现有养老床位约800万张,但需求可能超过1000万,公立养老院排队能等得人焦虑,私立养老院费用动辄上万,普通工薪家庭承担起来相当吃力。
护理人员数量更少,目前只有大约50万专业护理员,而按照失能老人的比例,缺口可能高达600万,一个护工往往要照顾十几个老人,忙不过来是常态。
再往后就是殡葬压力,大城市的墓地价格飞涨,十几万甚至上百万一块地不稀奇。
火化设备紧张,家属要排长队等着,原本的流程被压得水泄不通。
这些看似“不可触碰”的话题,其实正说明,当人口基数巨大时,生活和死亡的每一个环节都会被放大,社会系统要承受的压力不可小觑。
好在社会机器也在尝试调节。
海葬、树葬、花坛葬等生态安葬方式开始推广,既省地又环保,还能拿到政府补贴,慢慢被公众接受。
同时,生命教育也在慢慢进入学校课程,安宁疗护、遗产分配、老年人权益保护等法律体系,也在被提上日程。
换句话说,死亡浪潮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提前做准备,把制度和观念调适到位,让离世过程不再混乱。
压力显而易见,但也有机会。
3.1亿老人手里有积蓄,有时间,是巨大的消费市场。
智能手环可以监测心率血压,异常自动报警,卖得火爆。
老年专用扶手、家居改造、防滑设施,订单常排半年。
老年旅游团、老年大学的报名更是一票难求。
庞大的人口基数,催生出了“银发经济”,不仅是负担,也能转化为产业和市场活力。
死亡高峰背后的思考与应对
仔细想想,这股死亡高峰,本质上是人口结构的自然结果。
几十年前的婴儿潮决定了老年人口基数大,现在活得长、慢性病可控,又让这一基数越来越厚实。
时间把生育集中的人群慢慢送到老年阶段,就像河流汇集成洪水,死亡高峰随之而来。
我们要理解,它不是突然的灾难,而是一种延迟的历史回声。
应对策略要多层面,医疗资源要提前布局,增加医院床位,扩大护理员队伍,优化慢病管理系统。
养老体系要多元化,公立、私立、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配套组合,缓解排队和费用压力。
殡葬服务要现代化、灵活化,推广环保安葬方式,同时加强法律保障,让家属处理流程顺畅。
社会观念也要跟上,教育孩子正确认识生死,培养理性的生死观和公共意识,让每个人提前规划人生终点,减少临终混乱。
另一方面,死亡高峰也提醒我们,人口老龄化并非全是负担。
老年群体有时间、有财富,他们的消费需求可以激活新产业,“银发经济”潜力巨大。
健康监测设备、适老化设施、老年旅游、培训课程、文娱活动……这些行业都在快速发展。
死亡带来的压力和挑战,与人口红利时期的机遇一样,是社会需要智慧和策略去平衡的两端。
面对未来几十年的变化,我们既要看清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也要善用“银发力量”,用制度和市场的智慧去消化这股人口浪潮。
从宏观策略上说,国家也在琢磨怎么把“人口红利”转变成“长寿红利”。
既然大家都活得健康了,六七十岁身子骨还硬朗,是不是可以创造条件让他们继续发光发热?
这不是简单的延迟退休,而是让有能力、有经验的人才资源别浪费。
看看早我们就经历过严重老龄化的日本和德国,他们也是这么一步步调整养老医疗制度熬过来的。
这些先行的经验,都是我们可以摸着过河的石头。
这确实是一场大考,它考验的是每一个家庭怎么平衡,现在的年轻人,“夹心层”的压力是真的大,两口子上面可能得管四个老人,下面还有孩子,工作生活两头烧。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 1 | 杨兰兰案爆炸性转折 神秘身世传出新版本 |
| 2 | 比起痛失人口红利 中国的真正拐点浮出水面 |
| 3 | 惊曝:北京对高市早苗外交舆论战背后藏惊天 |
| 4 | 突发!中国已明确拒绝日本:不参加 |
| 5 | 中国暗示有权直接对日动武 日本回应了 |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