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万维评论 > 正文  

网络愤青患了道德焦虑症

www.creaders.net | 2006-08-29 09:14:49  万维读者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最近写了一篇短文《“草根”是谁》(<中国网络愤青的种种>),略略申说今天所谓“草根”,不是当年我们理解的群众,而是一个依赖互联网构成的新的、模糊却影响巨大的群体。我当时对于“草根”表达了这样的意见:

“我觉得他们是一些‘后小资’,他们有相当的文化水平,通过互联网和‘看碟’已经见多识广却又并不是‘高雅’的文艺青年,同时又有在现实中成长不足的苦闷和压抑感,也有朦胧的期望和随时变化的情绪和感觉,有和当年的‘小资’相似的情绪和趣味,却远远比当年的小资人数众多和结构复杂。”

“他们是社会中似乎让人感到尚且无足轻重的‘小字辈’和‘小人物’,却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情绪需要让社会知道。这些想法在社会上和职场中往往会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的,甚至相当幼稚和受到轻视。他们也还仅仅是社会中坚的后备军,体验到市场社会的强大的压力,是所谓‘中等收入者’的下层。他们的观念往往有莫名的激进,他们的情绪往往由于在现实中没有出口而变得相当不稳定。”

这些所描述的“草根”其实既不是我们想象的广大无边的“群众”,也不是一个具体而微的阶层。但这些人在现实中的沉默和在互联网上的强势构成的反差值得我们高度关切。他们很大程度上都依赖网上的“跟帖”形成一种强烈的“群体意识”,让过去的沉默变成了相当夸张的社会“共识”和舆论。这样的情况当然正在和已经改变着我们的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生态。我以为,一种舆论的“草根化”已经形成了声势。

舆论的道德化倾向已经越来越清晰。由于这样的“后小资”的“草根”并不是对于社会有深入的体验和广阔观察的人,也并非各个专业的专家,对于事物的了解当然仅仅是一般性,仅靠一些简单的“常识”判断事物的。为了让自己的表达有合法性和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他们内心的压抑感也必须以一种“绝对正义”的形态出现,于是就只有升高自己言论的道德尺度,使得现在中国的互联网似乎进入了一个以“道德”立言的惟一的言论角度之中。

我们看到的都是异常激烈的道德谴责和抨击,对于社会现象和人物“负面”的思考和指责是互联网上言论的主潮。每一个三言两语的跟帖都是一次激烈的道德讨伐,每一句锐利的言论都是一次夸张的善恶斗争。这样的激烈从互联网开始,渐渐也影响到纸面媒体。

我们好像陷入了一种道德焦虑之中,对于社会道德问题的高度警觉和敏感超过了我们对于具体问题认知的愿望和应对的能力。这种道德化的倾向对于揭露明显的社会丑恶,批判社会的不良问题,是非常有效的,也有积极的贡献。但它的限度和问题其实也暴露得相当明显。它使复杂的社会问题变成了一种简单的善恶是非的道德对立。当代社会其实有大量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不能仅仅从道德问题出发。

现在由这样的“草根”主导的舆论氛围使得对于公共政策和价值的许多复杂讨论变成了一个个简单的道德问题。如网上对于钟南山、李银河和“经济学家”的口诛笔伐就是典型的例子。特别是将许多专业性和技术性问题的讨论变成了一种激情的道德陈述的时候,我们就往往难以有真正客观和真切的信息和具体而实在的交流讨论。往往是偏见变成了绝对的真理。

舆论的娱乐化也异常明显。这种娱乐化就是将各种事物化为道德上的“小丑”加以肆意嘲谑和挖苦。不仅有了各种像“超女”式的娱乐,但似乎还不够,还要把舆论整体娱乐化,这种娱乐并不是一看就趣味低级,而是格外的高调的道德化。不过,文字的夸张和放纵,言词的锐利和尖刻都有很高的娱乐性。这种“娱乐化”也是文化“草根化”结果。它一面活跃了舆论的空气,另一方面也将舆论变成了无足轻重的消遣。(原载:《瞭望东方周刊》2006年第34期。原标题:舆论的“草根化”)


链接:草根是谁?

作者:张颐武

最近最流行的词莫过于“草根”了,大家推崇“草根”博客,推崇“草根”的代表如郭徳纲,看重“草根”的电影如《疯狂的石头》,重视“草根”的选秀如“超女”和“梦想中国”。“草根”一时间成了我们社会里的关键词。但究竟谁是“草根”,什么是“草根”的价值观和文化走向却是不明确的。我们只是觉得“草根”是和所谓精英大不相同甚至尖锐对立的一群,但他们的面目异常模糊。而无可争议的是,他们的确是一种现实的存在,他们在现实中通过群体的力量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其实,所谓“草根”并不是一个抽象玄虚的概念,也不是过去的“群众”这样的概念的延伸,而是通过大家的使用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所指。他们似乎在平常是看不到的人,但却能突然在某处浮现出来,让人不能轻忽他们的影响和力量。他们可以在网上让“精英”下不来,过不去;也可能突然谴责一些他们认为违反了道德的人,如那个倒霉的“铜须”;也可能对于某些社会新闻和八卦乐此不疲,带着复杂的心态一面猎奇一面痛骂。他们是“超女”等选秀活动中发短信的人,那些梦想里有他们的梦想;他们也是观看芙蓉姐姐等网上奇观的人。他们几乎就是网络上意见的中心,也几乎就是通过互联网浮现的一种“群体意识”的表征。

他们既是一个在网络上的社群,又是一些在社会中的以年轻人为中心的庞大群体。他们不是所谓“成功者”,也不是所谓纯粹的“底层”,而是一些在生活中仍在奋斗,有焦虑和挫折感,也仍然有希望的以“青年”为中心的存在。由于刚刚或还未走上社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经济状况还不好,有些接近所谓“底层”;但由于还年轻和还有希望,也有明确的“中等收入者”的意识。由于他们是“草根”,所以在现实里还处在单兵奋斗的阶段,还没有什么发言权,但在网络影响巨大的今天,他们一旦群聚在网络上,就成了一种独特的势力。

他们可能是低级白领,也可能是在社会上游逛的青年,更可能是大学生。作为一个个个体,他们其实就在你身边,却并不为你所注意,但到了网络上和公共舆论中,他们就是不可忽视的力量,有可能重要的事件和决策就由于他们的意见而改变。他们在现实中往往沉默,但在虚拟的世界中确实是无冕之王。可能在你旁边那个老老实实办事的年轻人,就是网上一位言词激烈、备受追捧的议论领袖;也许那个在学校里安安静静地听讲的小女生,就是耸人听闻的网络奇人。这些人的存在在传统媒体时代一向受到忽略,今天的互联网给了他们一个“群体意识”浮现的机会。

我觉得他们是一些“后小资”,他们有相当的文化水平,通过互联网和“看碟”已经见多识广却又并不是“高雅”的文艺青年,同时又有在现实中成长不足的苦闷和压抑感,也有朦胧的期望和随时变化的情绪和感觉,有和当年的“小资”相似的情绪和趣味,却远远比当年的“小资”人数众多。他们是社会中似乎让人感到尚且无足轻重的“小字辈”和“小人物”,却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情绪需要让社会知道。这些想法在社会上和职场中往往会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的,甚至相当幼稚和受到轻视。他们也还仅仅是社会中坚的后备军,体验到市场社会的强大压力,是所谓“中等收入者”的下层。他们的观念往往有莫名的激进,他们的情绪往往由于在现实中没有出口而变得相当不稳定。对于市场经济有矛盾的态度,一面期望力争上游,一面也期望更多的福利和有更多的平均主义的要求。

我们几乎在每个地方都会见到大群这样的年轻人。他们并不是一个明确的阶层,却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和对现实的反应。随着互联网文化的普及,这些存在于中国各个地方的这样的人群通过网络形成舆论和共识,他们的许多意见其实相当程度上主导了互联网的走向和我们文化的走向。互联网上的激烈的言论、奇妙的幻想以及有些并不高级的趣味正是这些“后小资”的趣味和价值的复杂展现。郭徳纲这样的人物、《疯狂的石头》这样的电影的走红其实说明这些作品表达出了他们的心声,证明了“草根”的影响力。如何面对这样的“草根”,如何认识和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象,确实是当下社会难以回避的焦点之一。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当街开枪!习当局要大开杀戒
2 “大战”开打!中国突然闪击波兰
3 大势已去 普京准备玩命
4 “胡”姓爸给儿取名 老师再也不点他名了
5 中国高铁 正在沦为巨大的陷阱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