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两国之间存在的巨额贸易逆差,主要不是由韩国方面在部分领域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所导致的,而是由中、韩、日、美、欧之间的国际经济分工体系和全球化时代的生产模式所决定的
尽管中国和韩国在国际贸易方面的经济指标的统计口径不完全一致,但中韩两国之间存在着巨额贸易逆差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问题的关键是应该如何解读这样一个事实、应该从中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逆差并非贸易保护所致
针对中韩两国之间存在的巨额贸易逆差,有专家日前惊呼中国成了韩国“最大的提款机”,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韩国方面实行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并认为逆差加剧了中国的就业困难。这种结论是不正确的,是居于直觉的非专业性结论,会在民众中引起恐慌和对邻邦的不满情绪。在客观上会助长贸易保护主义的情绪,并且会误导民众,使他们简单化地将中国国内许多深层次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肤浅地和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逆差联系在一起。
近二十年来,国际贸易的自由度空前提高, 就美、日、欧和亚洲新兴国家这些主要的经济体而言,自由贸易是基本能够得到各国法律保证的。 中国高速增长的国际贸易规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中国是国际自由贸易体制的最大受益者和积极倡导者、实践者,而过去则是一个对自由国际贸易充满恐惧的、热衷于政府管制的国家。
当然,在一些特殊的领域,如农产品领域,目前许多国家还存在着一些体现贸易保护主义思想的法律条款,还存在滥用反倾销、反补贴法律条款的行为,但这不是国际贸易的主旋律,不能片面地夸大贸易保护主义问题, 尽管这是一个重要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韩两国之间存在的巨额贸易逆差,主要不是由韩国方面在部分领域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所导致的,而是由中、韩、日、美、欧之间的国际经济分工体系和全球化时代的生产模式所决定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中国已经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世界经济体系的今天,如果还像过去那样孤立地去观察特定两国之间的贸易统计数字 ,就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关键是实现总体贸易平衡
中国出口的半壁江山是由在华的跨国公司承担的。由于中国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比较优势, 美国、日本、韩国或其他国家的跨国公司往往只是把中国当作其庞大的全球生产体系的最后组装地。 在这种全球生产供应链中, 这些公司的运作在相当程度上是从母国 (地)基地进口零组件,在中国大陆的某个地方加工、组装,最后成品不但出口到母国(地),也出口到其它地区。
这种基于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分工格局和产品生产模式,注定了一个国家会与其不同贸易伙伴同时产生贸易逆差和贸易顺差。
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是中国大陆进口的三大来源地, 分别占到15.2%、11.6%和11.3%,这造成的结果是,2005年台湾地区对中国大陆的贸易顺差为580亿美元,超过世界各国和其他地区居第一,韩国以420亿美元居其次,日本以165亿美元排名第三。
中国大陆出口的主要对象是美国、欧盟及香港(含转口贸易), 因此,贸易顺差以对美国最多,其次是香港和欧盟。 按照美国政府的统计口径, 2005年美中贸易逆差为2016 亿美元;按照中国的统计口径,中美贸易顺差为1142亿美元。
从长期来看,贸易平衡是最好的,只不过这里讲的贸易平衡从来都是指一国总体的平衡,而非与某个特定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平衡。 在全球化的生产模式下,由于一件产品要由多国的工人共同完成,所以,如果孤立地观察两个特定国家,如中国和韩国的双边贸易数字,就如同孤立地看待江苏省与浙江省之间的贸易数字一样,没有太多的意义。
中韩之间存在巨额的贸易逆差只是事实的一个方面,事实的另外一个方面是中国和美国存在着巨额的贸易顺差。2006年世界贸易组织(WTO)秘书处发布的“中国贸易政策检讨”报告中指出,由于日本与韩国等国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陆投资、生产和出口,在事实上将这些国家原来对美国与欧盟的贸易顺差“出口”到了中国大陆。如果没有中韩的贸易逆差,中美的贸易顺差也会因此而减少。
正如中国劝说美国不应该对中美的双边贸易逆差过分担心一样,中国也不应该对中韩的双边贸易逆差过分担心,只要这种贸易逆差不是由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所导致的。中国真正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实现本国与其他所有国家的总体贸易平衡、如何减少总体的贸易顺差,以及如何扩大内需以减少因巨额外汇储备而带来的资源闲置与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