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维读者牟传珩来稿(原题:重读梁启超的新史学——以史学借鉴导出政治变革的理由):梁启超新史学的最突出特征就是批判与创新精神。他的新史学观是在对封建旧史学的反思与批判中形成的,也正是因此才展示了梁启超 "新史学 "的开创性功绩。当下,中国正是"爆炒国学"与 "红色记忆"泛滥之时,重温梁启超的" 新史学 "和"史界革命观"颇有现实意义。
早在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就已指出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致弱的总根源。 他针对旧史学曾强调指出, "重在一朝一姓兴亡之所由 " 的传统" 君史 ",不能使人们对一国的" 强弱之故"有所洞察,不能帮助解救近代的民族危机, "君史之敝极于今日 "。 1902 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连载《新史学》,该长文分《中国之旧史》、《史学之界说》、《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正统》、《论书法》、《论纪年》六节,以批判与创新的精神,激烈抨击了封建史学的通弊,阐明了大胆革新史学的基本宗旨。在此重要史学论著中,梁启超旗帜鲜明地提出了 " 史界革命" 、 "求史之公理公例 "、 " 统在国非在君" 等重要思想命题,集中反映了他的史学思想。 1897年,梁启超就在《续译列国岁计政要叙》中明确区分了 " 君史 "、 " 国史"和 "民史" ,提出 "民史 "、 " 国史"是西方近代史学的主要内容。他说: "民史之著盛于西国,而中土几绝" ; "中土两千年来,若正史、若编年、若载记、若传记、若记事本末、若诏令奏议、强半皆君史也。若《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唐会要》、《两汉会要》诸书,于国史为近,而条理犹有所未尽" 。他在《新史学》一文开卷明义:史学是"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 "。可见他要以史学借鉴功能导出政治变革的理由。
梁启超基于他对欧洲各国史学促进民族主义发达和文明进步的了解,特别强调在民族危机之时应改革中国史学,使其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他说: "今日欲提倡民族主义,使我四万万同胞立于此优胜劣败之世界乎,则本国史学一科,实为无老、无幼、无男、无女、无智、无愚、无贤、无不肖所皆当从事,视之如渴饮饥食,一刻不容缓者也。 …… 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 " 梁启超在倡导史学革命时,深切地融入了政治关怀的情结。史书编辑者曾鲲化 1903年时也曾提出: " 历史学者为学界最宏、富最远大、最切要之学科,社会上之龟鉴,文明开化之原理,国民爱国心之主动也。 " "历史为国魂之聚心点,国民爱国心之源泉。 " 很显然,梁启超倡导的新史学,是为了救亡的需要而被提到了关乎国家民族命运的高度的。
梁启超认为 ,传统史学服务对象极为落后,研究目的也很偏颇。他指出传统史学有 "四弊 " 、"二病 "和" 三恶果 ": "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 " 、"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 "、" 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 "、 "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 ,故其"能铺叙而不能别裁 " 、" 能因袭而不能创作 ",因此传统的史书 " 难读" 、" 难别择 ",令人" 无感触"。 梁启超在对封建旧史" 四蔽二病三恶果" 一一澄清的同时,痛斥封建史学为 "帝王将相家谱 "、" 相斫书 "、 "墓志铭 " 、"蜡人院 ",可谓入木三分,力透纸背,充分体现了梁启超早期史学思想中批判精神的精髓。
总之,梁启超认为传统史学是以帝王政治为中心,以朝廷、个人为服务的对象的,而与社会大众无关。因而,这样的史书只有使读者 "虽尽读全史,而曾无有足以激厉其爱国之心,团结其合群之力,以应今日之时势而立于万国者。 " 梁启超提出: "统也,在国非在君也,在众人非在一人也,舍国而求诸君,舍众人而求诸一人,必无统之可言,更无正之可言 "。只有国家才是正统,只有民众才是正统,如英、德、日诸国那样,只有经过宪法确定,并且得到人民承认的体制才是真正的正统。梁启超的论述虽不是专门讨论史学问题,却充分反映了西方民主思想赋予的崭新政治眼光和国民权利意识。梁启超在1901年发表的《中国史叙论》中就认为, "民族是历史的主脑 "。他把整部中国史分为 " 中国之中国"时期(上世史,黄帝至秦之一统)、 "亚洲之中国 "时期(中世史,秦一统至乾隆末)和 " 世界之中国" 时期(近世史,乾隆末至今),完全以中华民族之成立发展之迹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作为贯穿全史的主线。梁启超力主在近代世界,没有 "民权 ",就没有" 国权 "的观点;认为 "彼一人私有之国家,终不可以主于优胜劣败之世界。然则今日而求国家意志之所在,舍国民奚属哉! "在传统观念中," 国"就是王朝、皇权,而在梁启超的史学视野中,特别是在他的"群 "的思想中,"国"则被明确界定为一定的地理区域中全体民众的"集合体 "。他在1900年发表的《少年中国说》一文中就表述了如下观点: "夫国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 …… 我中国畴昔,岂尝有国家哉?不过有朝廷耳。 "由此以来,就形成了梁启超的以国民为主体的近代国家观念。
梁启超在以国民为主体的近代国家观念指导下,认为历史活动的主体已不再是帝王将相了。相应地,历史研究和史学服务的主要对象也必须从帝王将相转移到国民本位上来。毫不夸张地说,这就是中国近代史学意识上的一场革命。梁启超早在二十年代初发表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就掷地有声地指出: "今日所需之史,则 ' 国民资治通鉴' 或' 人类资治通鉴 '而已。…… 史之目的乃为社会一般人而作,非为某权力阶级或某智识阶级而作,昭昭然也" 。此论颇有现实意义,仿佛就是针对今天遍及中国的"红色记忆"所宣扬政党与阶级史观的有力否定。史学家邓实也曾指出: " 民史" 就是 "能叙述一群人所以触接、相交通、相竞争、相团结之道,一面以发明既往社会政治进化之原理,一面以启导未来人类光华美满之文明,使后人之食群之幸福,享群之公利 " 可见," 民史 "也就是全体国民的历史, "民史 " 取代"君史 "或"党史",也就是以国民为研究对象的史学取代以统治者为中心的史学。
政治是梁启超重视治史、倡导新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梁启超虽注重"国民"、 "民族 "或 " 国家",但其理想中的 "国民" 主要是指具有近代立宪政治能力或资格的政治公民,因而梁启超也并不否认英雄的历史作用。正因为有造时势的英雄, " 社会所以活动,人生所以有意义 "。救亡需要改革,改革立足整体;救亡需要政治导引,政治导引呼唤 " 英雄 "的作用。
梁启超对旧史学的批判认为,旧史学是新史学的阻力与陷阱,对旧史学批判愈是彻底,新史学的前景愈益廓清与开阔。梁启超之所以提出了 "新史学 "、 " 史界革命"等史学上的主张,是建立在批判旧史学的基础上的,在当时的情况下,激烈批判旧史学,具有为社会革新解放思想,鸣锣开道的作用。同时,梁启超《新史学》的理论依据是进化论,充满了挑战皇权的人权意识和社会演化的历史观,这对于中国史学的更新与社会的转型,具有十分明显的奠基意义。当下,中国正是国学爆炒与"红色记忆"泛滥之时,重温梁启超的 "新史学 " 和"史界革命观",颇有以史学借鉴功能导出政治变革理由的现实意义。
今天,时代又在呼唤一场澄清"红色记忆"历史观的新史学革命。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1 | 回复沽渎博:是的,普京希望尽 | 阿妞不牛 |
2 | 与阿妞继续讨论:不听川普劝, | 沽渎 |
3 | 需要排查的是什么 | 倩影 |
4 | 境外势力让中国患上了精神分裂 | 文庙 |
5 | “請您放心,我們都很好!” | Winston Sm |
6 | 俄乌有可能停战吗? | 施化 |
7 | 有点痛! | Winston Sm |
8 | 李慎之谈钱锺书 | 壹嘉出版 |
9 | 十一月,暗无天日 | 赵州茶 |
10 | 懂王英明:人称川建军是也 | 随意生活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
1 |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攻陷白宫.拿 | 木秀于林 |
2 | 是李克强授意迫害哈佛博士陈琳 | 拿破仑 |
3 | 伟大领袖毛主席来万维作报告 | 阿妞不牛 |
4 | 史海钩沉:为何习近平对俄罗斯 | 爪四哥 |
5 | 川黑何去何从 | 施化 |
6 | 有自媒把川普胜选比作诺曼底登 | 体育老师 |
7 | 俄乌有可能停战吗? | 施化 |
8 | 回复沽渎博:是的,普京希望尽 | 阿妞不牛 |
9 | 将核武归还乌克兰,会天下大乱 | 沽渎 |
10 | 乌克兰不是棋子,而是真正的斗 | 岁月长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