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叶枫来稿(原题:欢乐脉动多伦多--大话“春晚”):多伦多的华裔观众今年春节前后可谓眼福不浅,华社不同的团体、机构乃至个人先后举办十六、七场与中国传统佳节---春节相关的文艺晚会;我们不妨将这些晚会用一个概念来覆盖,那就是“春晚”。不管这个概念的表述是否严谨,总之,它来头不小,因为它源于我们每一位华夏儿女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就凭这一点就足以说明问题。
中国人的繁殖能力和移植能力都是可圈可点的,华裔移民背井离乡、不远万里到加拿大谋生,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这个移民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新自我、谋求新价值的历程。移民,说到底,就是在一张白纸上重新书写自己的历史,对每一个移民的人来说,都不轻松。中国的移民史不自今日始,许多老侨新侨组成了海外聚集着巨大能量的“移民兵团”;当过程逐渐让历史退色、让现实丰满的时候,那长久以来压抑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对美、对文化、对艺术的企求便由然而生,成了我们生活的必需品。一个中国人就是一颗火种—一颗传播与弘扬中华文化艺术的火种,走到哪里,这颗火种都不熄灭;有道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天下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华文化的种子,不管是情不自禁地拨撒,还是亲历亲为的刻意,释放的都是一种“中国心绪”。它绵延起伏、汪洋恣肆般地影响着我们炎黄子孙的心态和形态,让我们总是试图通过一种图腾和崇拜来表达自我对故国乡情的眷恋、对中国亲人的思念。而“春晚”这种艺术形式不可遏止地走进我们内心,帮我们构建起思恋的框架和怀旧的逻辑,让我们的寄托和梦想不断升华到文明的地段。就此,“春晚”也就有了“人约黄昏后”、“灵犀一点通”的情调和意境。
多伦多的“春晚”是有个性标识的,无论谁主办的,都鲜明地打着移民生活的烙印;以及对自我的审视和诉求,更有着对加国生活与事业的独特理解。尤其是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令华人“春晚”呈现出别样的风情;里面既有东方文化的传承、也有西方文化的吸收,号称“人种俱乐部”的多伦多,实乃东西文化的交汇之处,也是天下华人相遇之宝地。因而,“春晚”注定是东方文化和艺术在欧风美雨沐浴下绽放的花朵。同时,它也透着某种辛酸和无奈,那种对他乡文化难以融入、心理飘忽不定的悲凉;“文化休克”使很多人长睡不醒。母国文化的沉淀自然成了人们用以表达心中情感的最合适也最方便的载体,毕竟我们这一代移民的血脉还尚未被西方文化所稀释;那么“春晚”无疑就是我们当下的寄托。近几年,中国移民大批来到加国,也成就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人气和声势,使得“春晚”的土壤日益发酵成熟,既然众人都想热闹一回、激情一把,那咱就索性放开去搞了;在北美搞“春晚”是难度极大的好事。一缺人、二缺钱、三缺资金、四缺场地,这四个条件都具备的团体和机构并不多见;但是有,多伦多就有这样的团体、机构乃至个人愿意承担一定的责任和风险来办这件事。
特别是2008年,可谓华人移民的“春晚年”,数量之多创下多市华人春节文艺活动之最;而且,越搞越火,有的以致于搞到西人主流的地域--多伦多会议中心剧场 (John Bassett Theatre, Metro Toronto Convention Centre) 举行。1300人的大型演出剧场座无虚席,着实给咱华人长脸,连老外都看呆了;这阵势把人撩拨得可以。当然,每场“春晚”搞下来,总是众口难调,说什么的都有;主办方若有涵养和历练的话,请这般理解:这表明咱办的晚会有反响,至少有人仔细关注。要不,这言论岂不是空穴来风?我们在此不去衡量哪一台“春晚”搞得如何,只想说,在北美如此“恶劣”的文艺生态环境下搞“春晚”真的是有的放矢。并不象有人所认为的春晚“工具化”、“世俗化”、以至“说教化”和“功能化”,这“四化”在北美这个地方全加起来都抵不过一个“商业化”。在高度商业化、市场化的氛围里,什么“工具”、“说教”统统不管用,这里只信奉“优胜劣败”、“物竞天择”的法则;想把“春晚”“泛政治化”都难。只能“泛社会化”。
搞不好的自然淘汰,搞好了再接着来,只要你有“人财物”的本钱和欲望;或许,我们不需要“春晚”,或者对它欲说还休的那天正是我们将加国视为母国的时候?(也不一定)反正我们这一代人恐怕是不行了,一定得需要“春晚”,这是骨子里的问题,改不了了,也不想改。其实,“春晚”没那么严重,想乐就乐罢了,如此而已。尽管我在乐之前总是提醒自己:乐的时候不需要太清醒,否则还有什么劲呢?然而,乐也是有理由的,如同我们搞“春晚”一样,是别无选择的召唤和诉求。
笔者以为,“春晚”对于我们海外华人来说,至少有这么几种涵义:1、它是一种“情绪病”;是乡愁的抒发,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思亲意绪。也是一种人在他乡、漂泊无着的应急反应,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我们办“春晚”与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寄情于山水”的主旨是一脉相承的,无论身处何方,人的表达欲都会情不自禁地找寻表达的管道和通路,要不然,人真是“病”得不轻。正巧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天时、地利、人和意外却又是意料之中地成就了我们心中的“春晚”,让我们疲惫的身心得以喘息、得以慰籍。2、它是一项文化系统工程;“春晚”所动用的资源是很多的,涉及人力、财力、物力以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合作与支持,而且一环套一环,丝丝入扣、紧密相连。既要有商家、演员、还得有广大义工的倾力支援与配合,更主要的是观众是否买帐;能不能吸引注意力资源,锁定人们的眼球至关重要。一台不失水准的晚会,里面所涉及的无论横向还是纵向的东西就太多太庞杂了,无法一一细说;总而言之,“春晚”是一种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组合,它整合着我们对文化艺术的认同和理解,也诠释着移民生活积淀的理念与梦想。3、它是文化话语权的彰显;这种“文化话语权”的丧失使人无法找到一个强有力的自我,在非母国文化的语境中难以自信和自持。在加拿大经常听到所谓新移民要融入“主流”的论断,但我认为,在这个多元文化体系的国家里,“主流”实际上没那么悬乎,也并非高不可及;只要每一个移民能将“天地人”之关联整合在自己身上使自己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个体就大功告成了一多半儿。这本身就是某种“主流”,至少与主流社会和主流意识形态相吻合。一个中国移民来到加拿大,从无到有、白手起家拼搏奋斗,终于玉汝于成且乐得有理、有利、有节,说得在行、在市、在义,不正是加国主流社会的人们所羡慕的吗?4、它是移民生活品质的外化;一个新移民在加拿大落地、生根、发展、壮大的步骤必然伴随内心情感的需求和内在自我的修持,越往后来的移民都比前面的老移民物质条件要好一些。中国经济崛起,百姓生活富足,使得来的新移民都基本有些底子,加上适合的发展机会和条件就能实现加国“小康”生活的指标。有了房子、车子、票子后人就要想做点什么,最好做点自己最想做的,即便是文化艺术也要做得出彩和希奇才爽快、才尽兴。这便滋生出各有千秋、各具特色的一台台“春晚”,而且弄不好,还有互相攀比之嫌;这种攀比也不是什么坏事,只要把握住度就成,千万别伤了和气。总之,生活好了,大家才有闲情逸致操办“春晚”。有实力和能力办“春晚”,这表明华人在加国生活水准和质量的提高,一些华人企业的初具规模,无形中使企业家有了一定的财力参与“春晚”其中。而艺术界人士与企业界人士的联手,又为文化艺术市场的发育奠定了基础。当目标受众群被培养成型的时候,“春晚”便蓄势待发,大有雨后春笋之势。这对构建和谐社区使大家精诚团结也是有益处的。一些二、三十年前来的老移民时常感叹,当初他们到多伦多时,别说“春晚”了,就连华人都少见,一张《人民日报》都爱不释手,伴他们度过了很多孤寂怅惘的日子。再看如今,在多伦多士嘉堡,不讲英语都没太大问题;据媒体报道,在加拿大,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位是移民;而讲华文的移民更在移民中占最多数,中国是加拿大移民的最大来源国。而作为加拿大第一大都市的多伦多,中文是除英语和法语官方语之外,被使用最多的语言。这是联邦统计局近日公布的 2006 年人口普查的最新数据。它显示,加拿大有超过 1/5 的人口,母语不是英语或法语。在多伦多,中文更是新移民使用最多的语言,也是非官方语言中使用者增加最快速的语言。在500万市民中,有41万865人的母语为华语。 可见中国移民的发展速度。这或多或少为“春晚”打造了民众基础。5、它是自我张力的显现;人是需要释放的,把精力释放到搞晚会这上头总比无法排解郁闷与孤苦地寻短见、毁坏自我强许多。华人社区向来不太安静,事儿也比较多,你是愿意看到咱新老移民在加拿大苦大愁深呢还是愿意看到咱们扬眉吐气、喜乐开怀呢?答案不言自明。在人的本质力量尚未对象化时,我们需要“春晚”来释放自我的激情和愁苦,从而激发自己调整好心态、再塑一个坚实有力的“我”,所谓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春晚”可以说是我们宣泄自我、升华本能的路径。让人把该宣泄倾吐的东西挥发到健康明朗、积极的、建设性的事物中也是一切心理学的宗旨和归宿,更是济世救人之良药。让爱做主,想乐就乐,这叫奔放。6、它是一种精神诉求;人需要寄托就象人需要宣泄一样,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人世间,一切皆有因缘。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春晚”也一样,自有其合理性;它十分符合海外华人移民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段里彰显自我意识,用文化艺术的形式来追求或解读心中的理想,寻觅现实中无法得到的东西;伟大的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称之为“白日梦”。他甚至不无武断地说:“艺术就是白日梦”。弗洛伊德认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建起来交互作用的心理场,有学者形象地称为“弗洛伊德小屋”;我们内心的这座房子远比外在的房子对人要来得实惠和关键。一个人不能平衡自己、内心不健康的话,再大再美的House对他来讲都白搭;所以,心理学倡导,人内心的房子务必要与外在实体的房屋相对称与吻合,否则人就会六神无主。国内一直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一说,确实不无道理。这就是为什么“心理创富”的学说在海内外大行其道的缘故。你想富,你就富,不富都难,关键要:心理健康!
针对国内的个别人所认为的,中央电视台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来年年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简称“央视春晚”)是“电视伪民俗”,“这种工具化的方式,扭曲了春节这个人类文明节日的纯朴和自由,亵渎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并要捍卫所谓“春节本身的‘自由价值‘”之论断,笔者以为,这纯属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不同的思维语境之因由,不足为怪。龙的传人,在世界不同的地方自然有其不同的想法和理念,在北美现实得近乎残酷的生存环境里,华裔移民自有对“春晚”的特殊情怀。不管是谁办的“春晚”,只要是热爱中国的人办的,就成。在北美社会,是不大讲什么大道理的,在这里“春节本身的自由价值”就是:我们有能力乐和起来。对自由的价值和精髓,我更愿意做这样的理解,那就是:每个人都能参与决定自我命运的工作。
欢乐的时候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也许就是我们华裔移民对自由涵义之一的最好解读!至于搞不搞“春晚”,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