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万维评论 > 正文  

黄鹤升来稿:老庄道无的“玄妙之门”

www.creaders.net | 2008-03-25 15:48:24  万维读者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万维读者黄鹤升来稿:最近有朋友从国内带回两盘于丹教授说〈庄子〉和江南某学院教授说老子的CD带,看後觉得他们用辩证法解老庄之道虽然很生动,似很有说服力,但我以为没有说到老庄道无的境界上,即那“玄牝之门”玄妙在那里。

若依两位教授的说法,老庄的哲学,用当今认为正常的思维反转即可理解:你当今人认为名利有很多好处,我庄子则认为名利是害人的;你们认为强的肯定战胜弱的,我老子偏说弱可以胜强,水不是很弱的吗?但水既可以淹死千军万马。这种反转思维解老庄,正是康德说的“辩证的思辨”。若我们又以老庄说的反转来思辨,老庄的道无就失去说服力了:你庄子说名利害人,有很多坏处,但以正面来说,名利亦有很多好处:如说一个人,他为学很用功,成为一个很有名的教授,薪水很高,生活优厚,有名有利,不管怎麽说,他总比你一个农民、工人生活过得舒服些吧?名利怎麽就害了他呢?你庄子逍遥,连下锅的米都没有了,去与监河侯借粮,被人家奚落,说庄周啊,你回去等着吧,待我庄稼收成到了,我借你几斗几车好吗?(见〈庄子。外物〉),这不正是你庄子不求名不求利所导致的恶果吗?故说,用辩证法来说老庄的道无,是说不通的。

那麽,我们应如何解老庄的道无呢?老子说,“绝圣弃智”(〈老子〉19章)“复归于婴儿”(〈老子〉28章),又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48章) 又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79章)。老子说 这些话,其意是非常明显的,就是你要得道,你就不要想那麽多,连一丁点智慧都不要,日日都要损去,直到什麽欲望都没有 ,象婴儿一样。你也不要烧香祈求天给你什麽福,没这个门。总之,你什麽都不要想,什麽都不要欲求,也不作什麽小聪明来个辩证思维。你只有达到这个无的境界,才能悟道。这就是老子道无哲学的玄妙之处。你若还有思,有欲,有作为,你就不能悟到老子称为“玄牝之门”的“天根”(〈老子〉6章)。庄子对此也多有论述,他在〈知北游〉一文中,借“光耀”与“无有”对话来颂扬“无有”无无道的玄妙。“光耀”问“无有”:你到底是有还是无有?“无有”一句话也不答,光耀仔细看,什麽都没有(即看不见摸不着),“光耀”不得不感叹说,他已抵达至极了,有谁还能达至此道的境界?我虽然能做到无(指“光耀”,光虽然摸不着,但看得见)但未能做到无无,这个“无有”是如何达到此境界的呢?也是此文,庄子借“无始”之名来曰道:“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这与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说辞相合。老庄道的境界,不仅要达到无的境界,而是要达到“无无”的境界。

为什麽老庄要强调在无之上才能悟道呢?他强调无为,象婴孩一样无知,这做人还有什麽意义?不是象死人一样,或象一块石头,一个动物,一棵植物一样,没有任何思想和情感,这个人还是人吗?然而庄子对此也是持批判的态度的,他在〈天下〉篇批判儒家、墨家後,亦批判彭蒙、田骈、慎到“公而不党,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不顾于虑,不谋以知,于物无择,与之俱往”的“道”。他借豪杰的话批评慎到的道是“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就是不赞成彭蒙他们这个“道”。表面上看,这叁个人的道似乎与庄子的道没有什麽不同:心中坦荡大公无私,也不要知识,万物与我为一,与时之俱往,这不很象老庄讲的道吗?其实不然,庄子批判他们这个“道”“常反人,不见观,而不免于鲩断。”那我们反而观之,庄子的道就是“不反人,见于观”了?下文有几句话说得更清楚,这话就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这就是说,庄子的道不违反人道,可以与世俗一起相处,但它又很高明,见于观,使自己能独与天地的精神往来,与万物为一。这个道,我们用它与老子的“玄览”相观照,我以为这个道就是对自然和人类世界的一种静观。他看到自然之大美,看透人生的一切。生与死,是与非,善与恶,名与利等等,他都等闲视之。他坐忘于天地之上,心如止镜,静静地观赏着世界的一切。这就是康德所说的最高审美境界。这个审美观,没有概念,没有目的性,它是那麽自然与泻意,使你达至天人合一的境界。

既然这个最高审美境界是没有概念,没有目的性的静观,我们就不能从知性和理性中求得,所以老庄他们就讲“损无”,要忘这忘那,连我自己也要忘掉直至无为才能悟道。在〈大宗师〉庄子有这样的说法:“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彻。朝彻,而後能见独;见独,而後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後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樱宁。樱宁者,樱而後成者也。”以庄子这个说法,要悟道,首先要过叁关,一是外天下,远离尘世情怀,即抛弃人世间的是非、善恶、名利等思为欲望;二是外物,与物无碍,即万物与我为一;叁是超越生死。这样你就能看破一切红尘,看透世界的一切了。到了朝彻这个地步,你就能见到独特的道了。这个道是无古今时间观念的,既然没有古今的时间观念,那就可以进入到那无生死的境界,杀掉这个生命说它死了并未见得就是死了,养生这个生命说它生着并未见得就是生着(就象物质的化学变化一样,它转化成其他物质去了,看来庄子已懂得物质的不灭定律),物质是有其变化的:有送走就有迎来,有毁灭就有生成,但道是不会被消灭的。这就叫樱宁,樱宁就是说启动它後它自己就这样形成了(用曾经流行的话说,道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我们从庄子说这些话看出,为什麽庄子不要名利,不讲是非,不近人情(老婆死了还敲锣打鼓唱歌),是因为你要悟道,要达到道的境界,就得抛弃这些东西。这些名利、是非、情感,等等思为的东西都是悟道的绊脚石,不消除这些东西,就无法悟道。这就是老庄为什麽要讲“无为”的真谛所在。

我们从基督教的说法来理解老庄的道或许有启发性:基督教义说人生活在天地的第一层,天使和魔鬼生活在第二层,上帝生活在第叁层。对于生活在第一层的人来说,天使和魔鬼是可以经常光顾他的(他们的智能比人高一畴),所以人是不得安宁的;上帝在第叁层(他的智能又比魔鬼高一畴,他是万能的),魔鬼的魔力是无法抵达他的。故人若求得与上帝在一起,他就非常幸福了,魔鬼就无法侵犯骚扰他。以此来说,老庄的道无,不仅叫你超越第一层,还要超越第二层,抵达第叁层才能悟道。就是说,他要在无矛盾的状态下才能悟道,即没有客体和主体的对立。故我说老庄说那麽多的辩证关系,就是要达到那个不要辩证的“无”。国内很多学者用辩证法说老庄,是站在第二层次上说老庄。当然,魔鬼与天使就交战了。这是很难体悟到老庄的“玄妙之门”的。

读老庄,很多人都知道老庄不要名利,不讲是非,要无所作为。于是就认定老庄的人生观是消极的,是虚无主义者。实则老庄的人生境界是很美的。
我认为,人生的境界有叁个形式:

一、 感受人生,什麽人生的甜酸苦辣都想去感受感受,他以世界为舞台,去感受人生。正象一个作家在他的墓志铭说的:他爱过,恨过,生活过。这种人生,感性多于理性。

二、 享受人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人生。从中寻找出人生的乐趣。这种人生,理性多于感性。

叁、 观赏人生。对人生采取一种观赏的态度。就象“白发如樵江诸上,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老庄的人生哲学,正是这种观赏人生。他不介入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悲欢离合之中,他采取一种非常泠静的态度,去看,去欣赏世间的一切。这样,他就看到“天地之大美”,“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了。

我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有一个震撼,觉得电脑发明的鼻祖,应归功于康德。康德把人脑是如何思维的????说得清清楚楚,这不就是电脑原型的基础吗?二百多年前康德就把人脑如何思维如何得到知识的形式说了出来,而我们的祖先老子更利害,早在二千多年,就把如何消除人脑的木马病毒说出来了。这样看来,老子不仅知道人是如何思维和作为的,也知道人是如何中木马病毒的。故庄子赞叹老子为“古之博大真人哉”。老庄的道无哲学,以我的观解,就是教人如何消除人脑的木马病毒,回归到真本我。老庄的道无,就是教你如何重回伊甸园:〈圣经。创世纪〉上说,上帝当初创造人类-阿当与夏娃是没有智慧的,他们在伊甸园里无忧无虑地生活。是他们偷吃了智慧之果,破了上帝的戒律,被上帝赶出了伊甸园,从此人类就开始受苦受难,再也不得安宁了。当你在这人生的道路上历尽艰辛,在这茫茫的人生大海倦了、困了的时候,你是多麽希望能回到阿当和夏娃当初居住的伊甸园啊,可是上帝已下过手令,人类能打开伊甸园的大门吗?靠智慧是不可能的了,这是上帝最忌讳的(当初阿当与夏娃被赶出门就是这个智慧惹的祸),靠什麽呢?老庄的道无,就是开启伊甸园这“玄妙之门”。

   0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