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万维评论 > 正文  

马英九的中国情怀与台湾情结

www.creaders.net | 2008-03-27 12:29:18  明报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马英九赢得大选,基於他过去一些有助於两岸关系改善的立场与说法,很多人对他的大陆政策开始有了较高的期待。但不少人也对他选举时的「本土倾向」有了另外一种注意,觉得他执政后的两岸关系会否因为他的竞选政策有点「倾绿」,进而还是停滞在目前僵持的局面。

要解读马英九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动力还是阻力,必须从下列二个层面深入探讨后,才能获得较清晰的轮廓:

第一,是他个人从小因环境就养成的「反共」个性。首先,马英九出生在香港,造成他成长背景的艰困正是国共内战的结果,加上马英九就读台湾大学法律系时担任学生会总干事,当时正值钓鱼台保卫战事件,对於北京处理态度的软弱,马英九的不满一直溢於言表。

此外,马英九对中共也有固定刻板的印象,觉得它是专制、集权、缺乏民主的制度。他也同情八九民运学生与法轮功人士,最近尚多了西藏。不过,马英九在他对中共的印象公开的谈话中,确是相当有限,即使有提及,措词也相当谨慎与保守。比较语气重的一次,是1992年10月马英九曾如此撰写覑对中共的印象:

「五年来中共的对台政策,在『一国两制』、『武力威胁』及『国际孤立』三方面,并没有根本的改变。因此,我们绝不可对中共存有任何一厢情愿的想法。」

但是,马英九的作风又是何异於连战、宋楚瑜与台湾蓝营许多政治人物?马英九比较突出,可能与他比较赞同民主体制的理念有关。05年9月2日他就提过:他不会放弃自由、民主、法治、人权的理想。

不过马英九还是把「中共」与「中国」作过区分。所以马英九认为推动两岸交流的时候,就必须把「中共」与「中国」分开,把「中共政权」与「中国人民」区别,他曾说:

「我们反对的是『中共』及『中共政权』,我们关怀的是『中国』与『中国人民』。」

第二,马英九在竞选过程中经常带有「本土言论」,除了他要认知到台湾选举必须具备「本土意识」外,另外,也是由於他作为外省第二代必须避免被对手抹红。有两件他在竞选过程中的因应措施,可非常明显看出马英九必须用「本土Vs.本土」的策略:一是因应陈水扁的「入联公投」攻势,马英九提出了「返联公投」的对应措施,而且还不排除采用台湾的名义;另一则是因应西藏的动乱,马英九在对手还没攻击他是中共同路人之前,就先行猛批北京藐视人权,还提出不排除要杯葛08年北京奥运。

内心的「中国情怀」很难熄灭

但事后我们也明白看出,国民党中央在马英九的默许下,并没有强烈推动「返联公投」,最终,让北京伤透脑筋的两个公投案最后均未跨过门槛;而杯葛奥运一事,马英九至少说了几次:「这是有前提的。」

更重要的是,马英九再怎麽企图走向本土,宪法一中的立场他从来没有动摇过,这也是他多年来坚持「九二共识」的关键所在。

马英九作为外省的第二代,的确很难抹去那股原生的「中国情怀」,但住在台湾这块土地超过57年,几乎是他一生的记忆,更难去否认那份本土的「台湾情结」。从上述两点分析来看,可以确定马英九内心的「中国情怀」将很难熄灭,这也会是他继续反对台独的最大动力。任何人怎麽看马英九的大陆政策,应不是内容,而是感受。今后,企图寻求一个两岸没有差异,和解共生在一个民主社会的理想,应是马英九锲而不舍的执着。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求与北京的平衡点,将会是马英九两岸政策中一项最大的自我挑战。

(作者是澳门理工学院客座教授兼院长顾问,曾任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

   0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