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万维评论 > 正文  

刘伯松来稿:达赖喇嘛、CIA与西藏分裂势力

www.creaders.net | 2008-04-01 16:08:59  万维读者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万维读者刘伯松来稿:我的心碎了。

那暴民。那追打。那摧毁。那火烧。那伤亡。那军警。那抓拿。那镇压。那封锁。那……。

连续几天都在网上阅读,读到了大量有关拉萨暴乱的信息,人们从不同角度的评论和西方各国的呼吁,读得心情很沉很沉。那些燃烧的镜头、那些叫喊的声音、那些流血的场面,我实在不愿把它们和无辜而善良的汉藏同胞联系起来。

但西藏问题又来了,以仇恨而来、以暴乱而来、以流血而来,不幸的是汉人,不幸的也是藏人。我为西藏而泣,我为中国而泣。

西藏问题又来了,但迟早都会来的,既有前因,就有后果,何况正逢中国迎接奥运,全球都在关注中国的时刻?但真正的和平不能由暴力达到,同时,有人说过,如果暴力是因,果怎会是和平的呢?

但西方媒体却很少很少提到西藏“流亡政府”、美国政府通过CIA和西藏分裂势力的关系。过去,我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但从未去追究;我也知道涉及这事的情报员写了一本书,也没去找来读读。今天西方媒体一面倒的说谎、假造、不公平、不客观,令我气愤,于是,我到网上查查,结果除了那本书外,还发现一些资料,详细描述和分析这一段被西方“忽略”的历史和事实。

西藏“流亡政府”是怎么一回事?

澳洲著名亚洲专家和《The Age》报纸专栏作家Michael Backman(2007)说,也许由于达赖喇嘛过于亲切对于迷人,记者访问他时往往很少向他提出尖锐的问题,更少向他挑战的。于是,整个过程总是在咯咯傻笑或奇特而有趣的故事中结束,结果虽是个愉快的访问,但什么重要问题都没有严肃地谈到。

但这个人却要在数百万中国公民的地区鼓出大自治,并以他为他们政府的首领。那为什么不把他当作政治领袖对自己的政治活动负责呢?比如西藏“流亡政府”是怎么一回事。

达赖喇嘛不仅仅是个宗教精神领袖,在他1959年逃亡时,他是西藏政府首领。这个政府是由贵族、亲属僧侣组成的。和其他政府一样,它抽税、逮捕和虐待持异议分子、玩弄权术,比如达赖喇嘛亲父很可能是在一场策划政变中被谋杀的。

可是,与许多亚洲政治人物一样,达赖喇嘛也是个不折不扣的任人唯亲领袖,把许多政府要职都让给亲属占有了。近年来,西藏“流亡政府”最高执政机构政府内阁噶厦(Kashag),6名成员中3名是达赖喇嘛的近亲。

他的哥哥是噶厦的主席,也是安全部长。他也是上世纪60年代CIA支援的西藏反政府运动头子。

一个妹夫曾是“流亡政府”的计划理事会主席,也是它的卫生部的头头。

他的妹妹是卫生与教育部长,而她的丈夫是“流亡政府”的情报与国际关系头头。

他们的女儿成为“流亡政府”国会成员。她的弟弟是达赖喇嘛私人办事处的高层成员,而他的太太曾任教育部长。

达赖喇嘛许多亲属在“流亡政府”担任这些要职,政府经费都由他们经手。因此,流亡藏人很多流言,“流亡政府”贪污严重,滥用公款。

那么达赖喇嘛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根据Backman的报道,虽然今天恐怕没有人知道达赖喇嘛,但却很少知道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比如,很多人以为他是个素食者,其实他不是。他是吃肉的。他说,这是医生的劝告,因为他由于肝炎带来的肝问题。Bakman为此曾经走访若干医生,没有一个说,患有肝问题者必须吃肉的。

西藏“流亡政府”的经济来源:西藏与CIA文武关系

一个1959年成立的“流亡政府”能够维持到今天,钱从何来?我相信大家都有个猜测的。

逃亡印度的藏人设立“流亡政府”以来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每年受到美国CIA 170万美元。这些钱是用来支付在中国的游击队行动的,尽管达赖喇嘛开口闭口宣扬非暴力,并为此而在198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而达赖喇嘛本身从1950年末至1974年为止,每月收到CIA 1万5千美元,每年共18万美元。不过,这些钱大部分甚至全部都用在西藏“流亡政府”的运作和其他活动,包括纽约和日内瓦的办公室和国际游说。

直至今天,西藏“流亡政府”费用的详细来源还不很清楚。“政府”分为7个部门和好几个特别办公室。同时,还有慈善基金会、出版社、印度和尼泊尔的旅店和澳洲和美国的土产手工分销处等等,它们都属于“流亡政府”的财政部。

Backman几年前曾经问及这个部门的详细预算,被告它的预算是2200万美元,分散在卫生、教育、宗教和文化计划。其中,最大一笔7百万美元作为政治有关费用、450万美元行政费用、200万美元为海外办公室费用。

但没有知道这些钱来自何处。不过,它在纽约有个西藏基金会,1991年由西藏难民和美国人设立的,今天已成为一个上千万元的机构了,每年为自己的各种活动花上300万美元的、

部分经费来自美国国务院的难民计划办公室的。

在上世纪50和60年代,CIA热烈支持西藏分裂势力,包括供给、军火、军训、金钱、空支等。在西方,这是冷战CIA干预军事行动中最被人忽略的一页;但在中国几乎无人不晓的。这里不提了。Conboy与Morrison合写一书和Paranti一文有详细的分析。

进入21世纪,1984年成立的“促进民主基金会”和索罗的“公开社会”开始大量援助西藏分裂势力。“国际西藏运动”、西藏基金会、西藏之声、“人权与民主西藏中心”、“西藏多媒体中心”、“西藏文学社”、《西藏时报》、《西藏评论》等等数不清的组织、机构、媒体真如雨后春笋,漫山遍野。Barker一文有详细介绍。

Richard Bennett在3月26日出版的Asia Times刊登的《Tibet,the great game and the CIA》对CIA在“自由西藏运动”角色,包括最近拉萨暴乱有详细分析。

而Wilson一文认为拉萨暴乱早有预谋的。他指出年初成立的“西藏人民起义运动”号召3月10日开始示威。号召发出同时,美国驻印大使Mulford到达拉姆萨拉拜见达赖喇嘛,2007年年底美国副国务卿也前往达拉姆萨拉。

结语

达赖喇嘛究竟为西藏藏人带来什么?

将近50年来,如果他的目标是为西藏争取独立,或最近的目标,较大自治,他是彻底失败的。

但他经常周游各国,接见要人,接受荣誉,消息永远在头版的。但目的何在?如何结束呢?说的不客气一点,他当前最主要、最明显的成就恐怕是成为名流,国际明星。如果他寂静,如果他沉默,也许藏人在中国不会面临今天的处境的。

回顾历史,达赖喇嘛明言非暴力,却言行不合一。这一点,达赖喇嘛不是曼德拉,更不是甘地。(2008/3/25)

下列著作对西藏与美国CIA文武关系都有详细的论述。Conboy 和 Morrison合写的书是目前唯一研究这个问题的著作。Barker一文是唯一分析国家民主基金会(NED)与西藏分裂势力关系的,而Parenti一文同时也对西藏过去有详细的分析,两文较长,但资料丰富 Bennett一文也讨论CIA与西藏分裂势力包括最近拉萨暴乱。这些资料值得细读,也值得收藏作为未来参考的。

The CIA's Secret War in Tibet
- by Kenneth Conboy and James Morrison, ( Kansas: University of Kansas Press, 2002)
Tibet: Friendly Feudalism.
- by Michael Parenti – (Michael Parenti Politcal Archive - 2007-01-02)
“The Role of the CIA: Behind the Dalai Lama's Holy Cloak”
- by Michael Backman - (www.theage.com, - 2007-05-23 )
“Tibet: The Roles of the CIA and 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 ”
- by Michael Barker – (Global Research, August 13, 2007)
“Tibet, the 'great game' and the CIA”,March 26,2008 Asia Times
-by Richard M Bennett
www.atimes.com/atimes/China/JC26Ad02.html
“The question of Tibet”,editorial,March26,2008,The Hindu
http://www.hindu.com/2008/03/26/stories/2008032655431000.htm
“Tibet and the March 10 commemoration of the CIA's 1959 'uprising'”
-by Gary Wilson(March19, 2008, Workers World )
www.informationclearinghouse.info/article19595.htm
“He may be God, but he’s no Politician” in March 22, 2008 New York Times
-by Patrick French

   0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