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万维评论 > 正文  

若水如兰:与杀身仇人面对面

www.creaders.net | 2008-05-26 16:37:47  万维读者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万维网友若水如兰来稿:两个五十多岁的中年男人对坐在一张圆桌旁。他们在椅子上局促不安地挪动着身体,漂移的眼睛避免着与对方的正视。他们两个面无表情,但却非常警惕,似乎都在做好先出击的准备。

罗尼,是前爱尔兰共和军的成员,因为枪击英国警察马尔科姆在监狱服刑二十一年。而险些送命的马尔科姆就是坐在他对面的另一位男子。

这次会面是由BBC安排,是系列节目“面对真相”中的一集。BBC做这个节目的目的是把北爱尔兰常年以来的种族冲突中的受害人和肇事者请到一起座谈。

参加这次会面的还有哈佛大学的和平解决冲突的专家,和南非的图图大主教(1984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虽然,近年来,北爱尔兰的政治局面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多年来的暴力和流血造成的悲剧对个人心灵的创伤却从来没有被真正的关注过。要想有真正的和解,让伤口有愈合的机会,那必须有人出面把双方请到一起,诉说自己的亲身经历。BBC电台勇敢地承担了这样的脚色。

南非的图图大主教在他为反对种族隔离、争取有色人种权利而奋斗的一生中曾无数次为种族冲突的和解作调解人。这次也不例外。他面带微笑,平静地问候了在座的两位。他先赞扬了他们两位有坐下来和仇人谈话的勇气,然后邀请他们各自讲述一下发事当天的亲身经历。

1974年冬天,北爱尔兰的天主教和新教的冲突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北爱尔兰的共和军正在把他们的“炸弹计划”向英格兰推进。罗尼和他的同伴们躲在一间公寓里待命去执行恐怖行动。这时,英国警察发现了他们,开始了对他们的追捕。马尔科姆就是其中一名警察。

马尔科姆以平静的口吻叙述了当天他怎样接到命令,怎样开始追捕,在他追上罗尼时,罗尼转身向他开枪的情景。当说到他中枪倒地时,他默默垂下头,开始啜泣。多年来他从来都没有和任何人讲述当天发生的情景,包括他的家人们。这巨大的悲伤在他的心里埋藏了30年!

当轮到罗尼讲述时,他开始陈述多年来北爱尔兰的天主教怎样被政府所歧视和迫害。在那时的政治系统下,以合法途径没有伸张正义的可能。16岁的他在绝望下参加了共和军。他讲述了一件改变他一生的事情。一天他和另一个共和军的成员并肩走在大街上,他目睹了他的朋友被英国军人当场击毙。这场经历使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用武力与政府抗衡。他说他不仅一点都不后悔加入共和军,他为此而骄傲。

当罗尼讲述他的故事时,他下巴紧绷,眼睛里透出坚定的神情。他的肢体语言似乎在说,不论你们给我施加什么样的压力,我都不会为我所作的事情懊悔的!我不会屈服的。

这时,哈佛大学的调解人问罗尼道,“那你听了马尔科姆的受重伤的经历,有没有一些同情?”

罗尼说:“我当然同情他。我同情所有在这场冲突中所有受倒伤害的人,尤其是马尔科姆。”

就在这时,罗尼的眼光第一次与马尔科姆的对视。

图图大主教转向马尔科姆,“你听了罗尼的叙述,怎么想呢?”

马尔科姆看着罗尼说,“听了你的叙述,我才明白在那样压迫的环境中长大有多么痛苦。如果我也是这么长大的,我也会走上你走的路。”

罗尼被这句话惊呆了。他深吸一口气,身体前倾,急切地想听马尔科姆下面说些什么。

马尔科姆接下去说:“如果我的好朋友在我眼前被杀死,那的确,我也会以血见血为她复仇的。”

就在这时,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好似有一座小桥越过了血海深仇把两个势不两立的仇人连接到了一起。他们之间的隔阂还在,但这座桥梁使他们各自接触到了对方人性的一面,他们开始旁若无人地左一句右一句地聊了起来。

在对话结束时,马尔科姆邀请罗尼到他家乡的小镇上去喝酒,罗尼说他很高兴马尔科姆命大没有死,并说马尔科姆是个勇敢的警察。

所有在座的人都为这两个人的勇气和人性的光彩所惊呆了。最后,图图主教作结束语时问道,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吗?他们对视了数秒,同时伸出手握住了对方。在此之后,他们又见面多次,在一起吃饭喝酒。

为什么罗尼和马尔科姆之间会产生和解的可能呢?这是因为马尔科姆并没有认为自己作为一个英国警察的职责高于罗尼想要为朋友报仇雪恨的愿望之上,而是把做人的尊严还给了自己的杀身仇人。当马尔克姆承认了对方的尊严时,他自己人格的力量也得到了升华。

罗尼和马尔科姆的故事对我们怎样解决历史冲突有重大的启发。在今天这个社会,冲突和伤害是一件普遍的事,不要说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就是夫妻,朋友,家人,同事,谁的身边没有人和人冲突,谁的感情没有被别人伤害过?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解决冲突的模式把人类卷入了越来越大规模的战争,甚至带到了核毁灭的边缘。几千年的历史如滚车轴一样上演了一场又一场父债子还、子报父仇、恩恩怨怨无时了的悲剧。

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纪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人类少有的转折点。我们与这个世纪的最伟大的功绩同一个时代,这个功绩不是登上月球,也不是互联网,而是由甘地倡导的以和平、博爱、宽恕为主张的解决冲突的方法。继甘地之后,各国许多杰出的精神领袖,有良知的政治家,科学家,心理学家,不断加入这项运动的洪流。由于这项运动的个人化和人性化,限于一次只能影响到几个人的小规模,没有轰动效应。在今天这个追求“速成速效”的方便快餐时代,主流新闻机构都不太屑于报道。但是,我坚信这看似不起眼的星星之火,才是人类和平希望之所在!

象罗尼和马尔科姆之间对仇恨的化解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悄然进行着,德国人和犹太人,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卢旺达的胡图人和图西人,…. 哪一个冲突双方不是有血海深仇! 但越来越多的人们从历史的阴影里站出来,勇敢的跨过仇恨的鸿沟去宽恕敌人,和昔日的“敌人”一起向人性中的黑暗和丑恶挑战。

用“博爱和宽恕来对待敌人”不是什么新发明,这是世界上所有古老文明的普遍共性。只是在过去几百年工业革命的猛烈发展下,古老文明的声音越来越微弱,所以现代人大多对此很不熟悉,很多人甚至错误地将“宽恕”等同于忍辱偷生的屈服。

在人们受到暴力伤害或是强权的压迫时,大多数人认为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是懦弱者的屈膝投降,要么就是勇者的奋起反击,用武力对敌人进行肉体上、精神上的消灭。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我们还有第三种选择,那就是有大智慧大勇气的人用爱与宽恕的光辉与仇恨本身作对抗,让敌人没有仇恨的理由。而当你彻底剥夺了敌人仇恨你的原因,你的“敌人”才会彻底从地球上消失。用武力永远不能消灭仇恨,不管冲突双方武力有多悬殊。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消耗的巨额军费,足以把好几个伊拉克全国买下。设想美国政府如果用这些钱用来对伊拉克人民进行捐助和慈善,那比较起今天来,那种情况更可能给美国带来和平的希望?

*********************************************************************

在我与人们谈论“宽恕”时,我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怎样对待二战时日军对我们的人民和国土犯下的兽行?的确,中国人百年的近代史里写满了被屠虐的悲惨经历。但是,要想历史不再重演,最有效的办法是“防患于未然”,而不是到了别人大刀砍到自己头上时才作出求生的挣扎。当年中国从清政府到国民政府的腐败,内战连绵,以至于泱泱一个大国毫无防御自己的能力,成为别人刀俎下的鱼肉。的确,在那种情况下,人们没有去“宽恕”侵犯者的可能。

可是正是由于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惨痛教训,才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使整个人类社会对暴力的法律和道德约束越来越强大。所以处在和平时期的人们更有义务对历史上的结怨进行和解,使旧日的伤痛开始愈合。如果我们不在和平时积极地用博爱和宽恕去消灭仇恨,那仇恨终究有朝一日还会卷土重来,那时我们如何对得起战争中的受害者呢和他们用鲜血换来的和平呢?

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二十世纪初的那个处处挨打的东亚病夫的国家了。我们国家通过多年艰巨的努力,已经毫无疑问的发展成为了世界强国。中国的一举一动都牵连全世界的关注。但是问上面那个问题的思维方式还是把自己假想成一个随时准备挨打的状态,就好比自己明明是一只雄狮,却没有王者的风范,惶惶不可终日地怕被别人欺负!

一位哲人说,“二十世纪是战争的世纪,而二十一世纪应该是对话的世纪。二十世纪的强国是帝国主义强国,而二十一世纪的强国将是一个人道主义的强国。”怎样做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强国,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早已有叙述。道德经六十六篇云:“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圣人之欲上民也,比以其言下之。…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要做海之大,要有能纳百川的气魄。山高万仞,无欲则刚!

作为二十一世纪新崛起的强国,我们有责任积极发展人道主义,用对话,和谈来解决纠纷,用博爱和宽恕来消灭仇恨。如果我们还延续弱肉强食,强权称霸,血债血还的旧的思维方式,那我们不可能在将来的历史舞台上承担重要的脚色。中国曾经强大过也衰落过,将来也还会有强大和衰落。难道我们只能无休止地在强大时欺负别人,在落后的时候被其他的国家欺负么?要想走出这个死循环,唯一的出路是用对话来促进整个世界的共同发展,把世界各国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当我们真心地把所有的人都当作自己人时,就没有敌人了。您希望中国的将来走哪条路呢?这个将来将取决于今天我们每一个人的选择。

(作者欢迎听到各种反馈意见,尤其欢迎不赞成的意见。请发邮件至:TheSingingLark@gmail.com

若水如兰博客: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373693042_0_1.html

   0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