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万维评论 > 正文  

魏英杰:中国为什么拍不出“功夫熊猫”?

www.creaders.net | 2008-07-02 20:39:34  中华网论坛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功夫熊猫》公映,国内一片惊呼。除了阴谋论者号召抵制外,羞愧不已者有之,愤懑不已者亦有之。高度概括部分舆论心理如下:熊猫是中国的,功夫也是中国的,为什么我们拍不出《功夫熊猫》?


看完片子我要说:拍不出就对了。现在我们能拍出这样的片子,那才叫奇怪。


先说构思。熊猫是我们的,功夫也是我们的没错。但有谁想过用动画片形式拍出这么一部“动画武侠片”,恐怕没有吧?就算有,人家先拍出来了,就是无可非议的“首创者”。好莱坞汲取中国元素拍动画片早有先例,10年前的《花木兰》就是。那时候,似乎也是一片惊呼。国内电影人却没能痛定思痛,更谈不上举一反三,从中国元素找灵感。这就注定了今天再次错失先机。


再说情节。这部影片的情节简单得一塌糊涂,特别为我们所熟悉。比如,一个笨人的“功夫梦”,就在刚上演不久的《功夫之王》(严格来讲并不完全算国产片)也可以找到影子。还有,一个不懂武功的年轻人得遇高人、武功大进,最终大败魔道高手。这是金庸小说乃至所有武侠的经典版本。但是,将这个笨人换成一头笨熊猫呢?又或者那位高人原来是“乌龟”大师,五大高手却又是虎、蛇、鹤、猴、螳螂,谁想到过?不得不说,这么一“角色转换”,影片的故事内涵和视觉效果便全然而不同。顺便提一句,这些动物形象均具有中国意象,并非随意拈来。


上面讲的是创意,而创意无疑是商业影片的核心知识产权。可以说,影片表面上来源于中国,可创意是人家的。那么,对于影片所取得的成功,有什么好遗憾的?说得更明白一些,这是典型的好莱坞商业影片的胜利,而不能说是中国元素的荣耀。


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光有好的创意还不够,还得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在这方面,国内似乎可以叫板好莱坞了。现在,国内影片在资金上并不是很缺乏,即便没有好莱坞那种大手笔,投资过亿元的大片却不少见。在技术方面,且不说全球化时代的技术和人才利用,一些国外动画片背后,也有着中国动漫公司的身影。但说实话,国内目前能将创意、资金和技术完美整合一起的电影公司,估计还找不到。像《无极》这样纯属烧钱的影片,反倒不少。


不独缺乏创意、资金和技术,我们还缺乏拍《功夫熊猫》的雄心、苦心和良心,即与商业大片相对应的精神成本以及对待观众和市场的道德良心。这是当下国产电影的一个致命文化缺陷。这部影片制作周期长达5年,台前幕后多达448人。主创人员为了让中国功夫看上去更像中国功夫,看遍了袁和平担任武术指导的影片。这背后体现的就是一种极其崇高的专业精神。试问国内哪位大导演,会为拍一部仅仅是为了好看和票房的商业片而花这么大精力?商业片只是电影的一种类型,它同样需要有足够的尊重——不仅要尊重电影艺术,还要对得起观众和市场。所以,本该成为中国影视作品的《功夫熊猫》,被梦工厂拍了还拿来赚取大把钞票,一点都不冤枉。


还要指出的一点,假如今天我们有能力拍《功夫熊猫》,囿于创作环境,也许不得不将国宝熊猫塑造成高大全的艺术形象——而不是那个浑身充满缺点却不失亲切的、充满“人性”的“吃货”阿宝。否则,影片很有可能面临对“审美不正确”的批评或指控。关于这一点,从那位跑到国家广电总局门口拉横幅抵制影片的艺术家身上,可以窥见一二。倘若如此,仍将意味着无可避免的失败。这是当前国内电影行业普遍存在“创作危机”和现实因素。


也许有一天我们不再缺乏创意、资金和技术,但如果仍一味简单地模仿国外影片(在动画片领域,典型的失败案例是《魔比斯环》),而对本土文化缺乏足够敬意,又整体笼罩在浮躁的、不宽松的创作氛围中,还是拍不出自己的《功夫熊猫》。虽然乐观地看,随着市场和社会进步,国内影视工业欠发达阶段总会过去的。

   0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